吕运 田野 周玮 赖亚辉
摘 要 文章针对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较少的现状,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研究学习,对理实一体化课堂实践教学的实施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进行了探索总结和实践检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应用于实践打开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任务驱动 项目教学 技能答辩 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8.046
Practice of Integrated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LV Yun, TIAN Ye, ZHOU Wei, LAI Yahui
(Second Department of Navy School in Bengbu, Bengbu, Anhui 233012)
Abstract: For the less practice of integrated theory and teaching teaching mode.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research study, in the form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practice teaching lesso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explored and proven summary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further applied practice opens up new ideas.
Keywords: integrated theory and practice; task-driven; project teaching; skills reply; process evaluation
0 引言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顺应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
近几年来,教育工作者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做了大量的研究,①②③④⑤并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不过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大多数研究或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课程,研究相对片面;或是只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研究有待实践检验。
本文主要通过对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研究学习,总结提炼在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实施形式上“理实融合,注重引导”;在教学内容上“学生为根,及时调整”;在教学方法上“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在评价方式上“过程评价,技能答辩”。并应用于实践教学中,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应用于实践提供了参考。
1 实施形式
理实一体化的实施形式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怎样融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二是教员如何引导才能迁移学生的能力。因此,实施形式上要“理实融合,注重引导”。具体说来,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理论支撑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是解决理论和实践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要解决理论与实践怎样产生反应的问题。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判断是该讲理论还是该实作,关键要看实践是否需要理论来支撑,理论是否需要实践来检验。
(2)减少理论、实作的持续时间。研究表明,由于人的大脑结构的局限,一个人的注意力连续集中的时间最多只能达到25分钟,超过25分钟,人的注意力势必会分散。如果整节课都讲理论,学生的注意力不能连续集中,效率势必会降低。如果整节课都进行实作,学生容易产生疲惫,失去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边讲授理论边指导实作,并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讲授的内容少了,互动内容多了,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就能够提升学习的效率。
(3)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在于课堂的实施,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已由主导变为引导,授课模式不再是以前的填鸭式讲授为主,而是转变为引导、诠释与交流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不再是以往的被动灌输,学生因其兴趣的提高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性变得更强。通过思考、提问、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了学生的发展潜力。
2 内容分配
实施形式的转变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但这只解决了理实一体化课堂的授课方式的问题,对于实施理实一体化来说还远远不够。要贯彻这一理念不仅需要在授课方式上进行转变,还要在内容分配上切合需求。总的来说,对于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既突出技能,又不忽视理论,同时还要兼顾到学生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出在教学内容上“学生为根,注意调整”,即内容分配上应该:抓住学生特点这一根本,突出岗位需求,内容的取舍做到以下几个字:“减”、“加”和“调整”。
(1)对实践没有用的理论内容要“减”去。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理论只是为实践服务的,因而对于理论必须做到简而精。即对于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必须保留,对于对实践没有多大用处的要“减”去。但这种“减”又不单纯是在内容上简单的删除,而是授课老师根据实践内容及对学生的要求,将内容进行浓缩精炼。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用理论分析实践,即达到理论够用;同时,又必须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理论存在的意义,拓展他们的思维。要做到这点,老师在授课之前应对授课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根据实践设置内容。
(2)根据学生的基础,对实践有用的内容要“加”上。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进行课堂教学的适时调控。在对学生进行授课前,必须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进行全方面的摸底,根据其结果,对实践内容有用的理论必须“加”上,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根据学生的实践情况要“调整”。往往最初设置的授课内容和学生在实际中的学习需求存在不一致的现象,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很难“学明白”。因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 “调整”内容。
“调整”内容分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调整。综合整门课前期的授课情况,根据前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每节课的内容。例如:如果前期学生掌握知识较好,并能举一反三,超前学习后期的教学内容,那么就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减少简单内容,补充一些和本门课相关的拓展内容,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二是从微观调整。每节课,甚至每段时间的内容都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掌握情况及时加以调整,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比如,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理解能力或动手能力比较强,原有内容学生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就完成了,那么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考虑调整内容,或提前进度,或举一些与刚学习的内容相关的例子让学生去思考、去动手,以拓展他们的思维。
教学的实施方式和内容分配解决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模式上的问题,为理实一体化打开了由理论研究走向实践操作的大门。然而,为了更好地提高理实一体化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一些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显得尤为关键。
3 教学方法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经过我们的实践证实,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最为有效。
(1)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过程为:老师首先提出任务目标,介绍任务相关信息,分析完成任务的方法,示范任务完成的步骤,然后学生根据示范动作自己练习,老师随时指导,最终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其中任务的选择就非常重要,对一门课程而言,第一,设计的所有任务要有计划地包含课程目标要求内容,如:知识、技能、态度等;第二,设计任务时根据知识、技能的递进关系,对任务排序,逐步实施;第三,任务一定要结合岗位实际,并进行必要的简化和分解,可以是任职岗位工作中的实际任务,也可以是考核大纲的要求。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组织实施关键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分组完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时,要遵循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工作步骤必须包含“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让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不但完成知识的学习,而且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综合岗位能力的目的。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为:老师明确项目目标,学生制定项目方案并实施方案,老师进行控制与检查,最终老师与学生根据项目成果评价方案。
项目的选取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必须要能够与课程目标的定位相适应,项目之间要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项目具有岗位任职要求,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项目的能力训练要有价值,项目在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
4 几点思考
我们在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欣喜地看到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新气象,同时我们也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发现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下一步更好地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我们将以下几个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共同思考:
(1)不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规律的课程不可生搬硬套。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非常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于不符合理实一体化教学规律的课程不可生搬硬套,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教学的效果更差。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首先对课程进行分析,明确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对于学科体系特征显著、逻辑性强的课程,大部分的内容是不能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如高等数学、工程材料等课程;而岗位特征明显、实践性强的课程一般可以选用理实一体化,如柴油机结构与拆装、柴油机故障与检修等课程。
(2)理实一体化需要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在很多方面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在很多方面都要做出改变。例如,“双师”型老师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合,授课时间的调控,授课方式的转变等,而这些都对授课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假如老师的观念不改变,最终还是会停留在老师“灌”、学生“装”的教学方式,“换汤不换药”,理实一体化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3)实施理实一体化必须确保课堂的正常秩序。理实一体化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迁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中必须要“动”起来,并且有相对的“自由”,这就对教学秩序产生了冲击,对老师的管理能力也提出了要求。如果老师在课堂中放纵学生而不管,势必造成课堂秩序紊乱,甚至出现安全事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严抓课堂纪律,做到“放手而不放纵”,多指导和管理学生,合理安排实践操作。
注释
① 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63-66.
② 祁化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引发的几点思考[J].林区教学,2009(2):86-87.
③ 尹茜.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4):46.
④ 刘小苏.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刍议[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09(5):104-105.
⑤ 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学,2010(5):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