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

2015-10-14 15:22杨柳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教师角色高校

杨柳

摘 要: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的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目前,学年学分制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可以分为待命者、保守者、权威者,而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即竞争者、开放者、服务者。文章主要探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及其转换。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高校;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80-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有的高校进行了完全学分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作为改革主体的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重大改变。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转换是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学年学分制下高校教师的角色

(一)学分制的类型

在探讨完全学分制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之前,我们需要清楚 “学年制”、 “学年学分制”以及“完全学分制”这些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学年制是由学校按学科、专业,制订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的修业年限,应修课程,检查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是否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并将是否通过相应的课程考试、毕业考试、毕业设计作为能否准予毕业,授予学位的评判标准的一种教育体制。”[1]我国在学习苏联教学模式的时候采用的是学年制。

“学年学分制把课程划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每学期的课程种类、时数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同于学年制之处只不过是按课时给每门课规定了学分,将每门课的学分加在一起规定毕业所需的总学分,学生修完了学年,自然也就修满了学分。”[2]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学年学分制。

“所谓完全学分制,就是用学分管理课程及其教学,由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进程、自己决定毕业时间,在一定年限内休完规定课程学分并累积达到毕业要求即获得毕业证书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3]现今,我国有的高校正在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这一制度的明显特征之一是:把学分作为贯穿教学管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线索。不管是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要以学分的获得为外在目标,以学分基础上学科专业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为内在目标;特征之二是:要以选课制和导师制为辅助。选课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和授课教师,是完全学分制的基础。导师制是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来确定导师指导并监督学生的学习,是完全学分制的保障。特征之三是:学生的修业年限不再固定不变,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决定自己的学年。

这三种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区别在于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准不同。学年制强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安排好的课程,学分制强调学生毕业前需要修完一定的学分,“学年学分制是由学年制向学分制变迁的过渡性教学管理制度。”[4]它“既有学年制的特征,又有学分制特征”[5],它规定了每学年的学习课程,又给这些课程赋予学分,但它不是完全学分制。它们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它们都是安排学生课程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总体上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其中学年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都赋予课程学分,以修满一定学分作为毕业要求。

(二)学年学分制下高校教师的角色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学年学分制,因而高校教师主要受到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角色,其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待命者。学年学分制注重的是提前计划与安排,整个教学管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在制订教学计划与安排的过程中过于独断,缺乏民主商讨,不能及时反映各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形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多表现为消极听从安排的待命者。具体说来,对于被动型的教师来说,他们一向听从领导有关课程开设、授课内容、授课时间的安排,自己很少参与进去。他们经常是被动地接受领导的任务与任命,把教学当作例行公事;而对于主动型的教师来说,学年学分制的严格管制与约束使得他们无法实践自己的教学安排与计划,难以展现自己的个性,最终既影响他们自身专业的发挥,又造成他们情绪的不满与低落。

2.保守者。在学年学分制下,虽然开设一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但是这些课程往往只安排本学科或者本专业的内容,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内容很少涉及。这样一来,对于教师来说,他们只准备自己讲授专业的内容,不会或者很少会涉及别的学科或者别的专业。这看似是教师“术业有专攻”,实则使教师囿于一个保守的小圈子,而不是走进一个开阔的大世界。学科之间缺少沟通、文理之间缺少联系,这与当今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相违背。另外,即便是同一学科或者同一专业的教师,其交流也不够频繁。因为教师各自的教学联系不密切,每个人只需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别人教学的优劣不会影响到自己,因而也就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角色就是缺少沟通交流的保守者。

3.权威者。学年学分制决定了教师在教育学生和评价学生上拥有绝对的权利。“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以知识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6]在学年学分制下,学校任命授课教师的依据主要是一些书面式的证明材料,很少有实际能力方面的考核和学生需求方面的参考,而且教学中很少考虑学生的反对意见而随意更换教师,因而教师的地位非常牢固。这样一来,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中会掺杂过多的个人情感,如果学生和教师关系处理得好,就能获得更多的照顾,这样造成了教学中的不公平。另一方面,在评价学生上教师可以自己编写试卷和评判分数,可以根据自己的讲课情况决定试卷的难易,即使自己讲得不好也可以通过降低试卷难度或者评价标准来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显然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这两方面都说明了在学年学分制下,教师主宰着学生的命运,学生的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教师的角色表现为主宰学生命运的权威者。

二、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师角色的定位

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其教师的角色要遵循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特点来进行定位,笔者将其定位为竞争者、开放者以及服务者。

(一)竞争者

“竞争是人类活动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师业务活动的必然,更是一种正常的互动提高过程。”[7]在完全学分制下,教师要通过竞课上岗,即通过竞争的形式来争取授课,不再采取由领导任命的形式,决定权很大部分掌握在与学习最密切相关的学生手里。由于学生可依据自身的喜好需求选择任课教师,不再是由学校安排固定的教师授课,学生肯定愿意选择满足自己个性化需求,能真正给自己带来帮助的教师,淘汰那些授课不认真不负责、混日子的教师。而教师在这样“适者生存”的环境下,必定要努力进取,发挥自身的优势,突出自己的个性,积极地争取学生满意。教师就是积极进取的竞争者。

(二)开放者

在完全学分制下,灵活的选课制度保证了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因学生的学习而联系起来,这就要求不同学科、专业间的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因为学习是一个整体,看似毫无相关的科目,实则内在有着必然的联系。各科、各专业教师需要团结合作,利用这些联系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迁移效果,而且只有通过携手合作才能培养出符合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同一专业的教师虽然有时候是竞争对手,但有时候也需要合作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合作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就实际的情境来看,教师最大的援助也是来自其他教师。”[8]完全学分制鼓励教师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再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把这些优势组合到一起,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服务。在完全学分制下,教师抛弃了过去保守的态度,积极地与其他人沟通和交流,成为一个团结合作的开放者。

(三)服务者

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学生的权利和需求得到充分的尊重。学校设立单独的考试院,负责试卷的编制和评判,任课教师不再负责这一方面工作,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公平的对待。完全学分制下师生关系发生变化。师生关系是对教育过程影响较大的一种关系,它反映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过程有促进的作用,反之,恶劣的师生关系会阻碍教育过程。完全学分制倡导师生关系的平等,“师生关系平等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9]完全学分制使学生的地位得到提高,他们不再是师道尊严下必须听命于各种安排的麻木人,而是主体意识逐渐明确、自我需求逐渐表达出来的活生生的人。而教师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发布者,相反,他们是时刻心系学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服务者。“学生在交纳了学费的同时就享有了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大学(主要指大学教师)在接受并消耗了学生学费的同时也就负有了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应教育好学生的义务。”[10]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服务者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普通服务者是不一样的。相比之下,教师服务者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不是为了利益的获得;教师的服务是具有长期增值效果的,学生在其教育引导下,今后可以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教师的服务效果衡量的手段多样复杂,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

三、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的策略

(一)转换的意义

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高校教师的角色要由学年学分制下的待命者、保守者、权威者转为完全学分制下的竞争者、开放者以及服务者。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途中不免遇到阻碍,因而改革的意识必须明确,转换的意义必须清晰。

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有其固有的优势。它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能够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督促教师不断学习进步;它能够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跨学科的发展;它能够推动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协同进步。可以说完全学分制的优势十分明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如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放松了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加大等等。这些不足同时会影响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弥补完全学分制的不足,使它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教师是完全学分制改革的中坚力量。教师角色的转换意义重大。首先,教师角色转换有利于完全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完全学分制对教师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转换自身的角色来适应各种新要求,才能使完全学分制的优势有效地发挥出来。其次,教师角色转换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升。教师角色转换成竞争者不是教师在完全学分制要求下的无奈之举,而是教师自身不断进步的能动的过程。最后,教师角色转换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角色转成服务者、开放者后,教师能够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最终采取行动来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

总而言之,教师角色转换既体现教师对学校先进教学管理制度的支持,又表现教师对学生需求和权利的尊重,可以说是完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转换的途径

怎么样实现高校教师角色由学年学分制下的待命者、保守者、权威者转为完全学分制下的竞争者、开放者以及服务者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试着提供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1.开展完全学分制培训。高校教师角色要实现转

换,首先应该让教师了解什么是完全学分制、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意义何在以及完全学分制和先前的教学管理制度有什么异同等相关问题。只有在理解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高校教师才会体悟到完全学分制的真谛,才会正确理解完全学分制下自身的角色,从而采取行动来支持。开展完全学分制培训是帮助教师走进完全学分制的重要途径。

2.明确高校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完全学分制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想实现其角色的转换,就需要明确高校教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首先,作为竞争者的角色决定了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教师需要通过竞争上岗,比拼的是真正的实力,而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实力,才能够维持自身的竞争力。所以,高校教师要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其次,作为开放者的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的工作主要就是在与人的交往中进行的,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完全学分制下教师间密切合作的环境。最后,作为服务者的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过去教师是权威者,高高在上,可以随意表达情绪,而现在要向服务者转换,为学生服务,就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因而就要调控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带给学生饱满的精神状态。

3.建立奖惩制度。完全学分制的实施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教师个性的发挥。但与此同时,教师的可控性也随之降低。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以及督促教师的进步,学校需要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奖励那些积极进取、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教师;惩罚那些消极怠工、敷衍学生学习的教师。制度的规范是完全学分制下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保障。没有制度约束,教师容易任意转换角色,最后反而有可能破坏完全学分制的优势。

4.提供缓冲地带。在完全学分制下教师竞争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可能短时间并不能完全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或者转换角色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的实际能力。因而要为其提供一个缓冲地带,给其时间作调整,然后再继续竞争。这样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换,为教师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孔祥国,周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

[J].高教论坛,2005,(1).

[2]李伟言,柳海民.学分制改革中的认识误区及对策研究

[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3]肖菊荣.对高校学分制实施的反思和重建方略[J].现代

大学教育,2001,(2).

[4][5]王恩华.我国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变迁的制度分析

[J].江苏高教,2003,(5).

[6]石中英.当代知识的状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高等师

范教育研究,1998,(6).

[7]王瀛.从资源配置视角看高校教师竞争与流动的互动发

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

[8]李广平.教师间的合作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

2005,(3).

[9]石中英.教育中的民主概念:一种批判性考察[J].北京

大学教育论,2009,(4).

[10]姚利民.以人为本 提高大学教学质量[N].光明日报,

2005-02-02.

猜你喜欢
完全学分制教师角色高校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