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
【摘 要】本文以助学贷款主体(高校、银行、学生)为研究对象,从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层面、银行的机制和主观能动性层面、学生的客观和主观层面对助学贷款违约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每种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助学贷款;违约;贷款运行主体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完善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从开办以来,解决了很多贫困生的就学问题,但在其发展中也出现了问题,其中贷后违约现象尤为严重。
1 助学贷款违约的原因
1.1 助学贷款操作人—高校主体,在教育与管理方面的原因
1)部分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时,忽略了资助的育人功能,没重视学生的精神、心理和能力上的资助,以至于学生精神、能力、心理贫乏,这是助学贷款高违约率的一个重要诱因。
2)高校对助学贷款管理缺乏全程性。新生申请贷款时,学校很难准确了解他们家庭经济情况和平时生活情况。贷款后期,学校缺乏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导致贷后管理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持,学校在学生毕业后很难跟踪他们的情况。
3)银校之间合作效率低,高校未能协调银行与学生的关系。高校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压力等,未与银行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没形成银校共同管理贷款的默契,加大了银行与学生信息间的不对称,银行对贷款风险心存担忧,客观上削弱了银行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
4)高校对贷款宣传力度不够。高校主要在招生咨询时向学生和家长宣传贷款工作,在发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寄送宣传材料,宣传范围狭窄、深度不够。部分学生对政策和具体操作不了解,宣传内容多限于助学贷款条件和额度,对贷款承担的责任和违约的惩罚宣传不够。
5)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力量单薄。现在依靠贷款完成学业的贫困生越来越多,但高校助贷人员却没增加,力量单薄。多数高校辅导员除了要负责贷款的资料审核、贷后管理等工作,还要处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催贷仅靠辅导员,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1.2 助学贷款委托人—银行主体,在机制与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原因
1)助学贷款还款期限短、还款方式单一。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规定从签订合同之日起,7年之内必须还清贷款,期限较短,利率只一种。还款方式在2010年之前是用银行卡,之后统一用支付宝,方式单一,不适应不同贷款学生的需求。
2)助学贷款方式失衡与信息不对称。我国助学贷款包括高校和生源地两种。高校贷款申请时,有的学生有意虚报真实情况。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银校在贷后管理方面存在困难,信息更新滞后。学生毕业后,很难掌握其去向,不能更新联系方式。合约到期时,就很难通知其还款,导致违约。故高校贷款逐渐向生源地贷款过度很有必要。
3)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助学贷款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还款人的还款能力。根据现行的助学贷款制度,政府不提供贷款资金,完全由银行出资放贷。面对风险,银行只能自己承担后果,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商业贷款模式,缺乏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
4)银行不重视助学贷款业务的管理。由于助学贷款单笔金额小,笔数多,贷款办理、发放、催收等耗费的人力成本高,毕业生拖欠现象严重,故银行放贷没积极性。贷款资格审核时银行没参与,资格审核随意性、可操作性大。催款时,银行全权委托高校,未发挥其在贷款中的主体作用。
1.3 助学贷款申请人—学生主体,在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1)经济收入水平低,缺乏足够的还款能力。贷款学生都是贫困生,由于家庭收入低,再加上刚参加工作,工资收入偏低,除满足日常开销外,还要考虑家庭的温饱问题。故,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偿还贷款是有难度的,导致了客观层面上的违约。
2)贷款学生诚信意识淡薄是贷款违约的主要原因。少数学生自贷款开始就抱有占国家便宜思想,填写申请表时故意填错或不填家庭联系方式,到还款时候玩失踪,手机联系不上,家庭电话停机,QQ联系不回复。这种主观层面上的恶意违约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3)对还款政策认识不到位。一些贷款学生曲解助学贷款性质,忽略了助学贷款是商业贷款。部分学生认为助学贷款不用抵押和担保,还不还无所谓,助学贷款是特殊的政府补助,没必要还款。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贷款的归还。
4)对还款方法、金额、时间等具体规定不理解。贷款学生对还款流程及操作不熟悉,缺乏主动了解还款流程的积极性,未把还贷放在首位。有学生忘记每年还款日期和金额,出现拖延还款,还有的由于逾期罚息导致当年原本正好够用的还款额不够抵扣,从而造成违约。
2 助学贷款违约的对策
2.1 从高校的角度
1)不断加强资助的育人功效。通过诚信教育、励志成才教育、感恩教育等,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增强自立自强信心,精神上培养学生。通过勤工俭学和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锻炼贫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能力上锻炼学生。通过一系列心理帮扶措施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虚荣、嫉妒等不良心理状态,心理上帮扶学生。
2)加大助学贷款、尤其是惩罚力度的宣传。通过发放小手册、开展助学贷款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助学贷款的了解。通过团日活动、宣讲会等途径进行系统的金融借贷知识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借贷观念,重视信用问题。在违约惩处方面,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失信惩罚机制,加大恶意违约者的失信成本,使贷款回收措施更有效。
3)银行和学校密切合作,共建助学贷款双赢机制。学校领导层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并由主管校领导亲自走访有关银行,主动寻求合作,及时签订银校合作协议。之后,积极配合经办银行开展助学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共建助学贷款双赢机制。
4)加强高校助学贷款的全程管理,完善诚信风险缓冲机制。强化父母等直系亲属在助学贷款中的作用,建立一套学校、银行与贷款学生直系亲属的联系制度。贷款前,学校约定学生的直系亲属在毕业后定期与银行或学校联系。离校前,召开还款确认会收集信息。如违约,学校研究违约原因,与学生直系亲属联系,主动协助银行催贷,努力提高还款率,有效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促进助学贷款的良性运转。
5)建立诚信档案,构建助学贷款诚信情况公开管理机制。学校把助学贷款管理纳入学生档案管理体系。贷款合同放入学生档案,还清贷款后,由用人单位将贷款合同退出档案,高校在建立毕业生档案时,开辟学生诚信状况的栏目,把诚信状况作为考核学生的一项重要指标。并积极构建助学贷款诚信情况的公开管理机制,建立贷款学生数据库,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与贷款学生定期联系机制。
6)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高校应积极拓宽资助渠道,充分发挥奖、贷、困、补、减、勤的相互作用,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减少贷款学生人数和金额的同时,也降低了助学贷款的风险。同时,加大资助工作的投入和管理力度。
7)鼓励贷款生毕业前提前还贷。助贷人员应在大学四年期间全程鼓励提前还贷。并在大四毕业生离校前夕,召开还款确认会,强调还贷的重要性并演示还款操作流程。结合摸底调查,区分对象,有重点地动员有条件的学生提前还贷。
2.2 从银行的角度
1)制定人性化贷款管理制度,改进服务质量。银行通过网络邮件、信函、培训等方式宣传贷款贴息方式、还款期限、还款流程等。24小时为贷款学生提供电话热线、网络平台服务,提供便利多样的还款渠道。通过人性化服务为想还贷的学生提供方便,也对欠贷学生进行跟踪。
2)设计灵活多样合理的还款方式和期限。银行应允许大学生在毕业后根据自己的能力提供可行的还贷方案,建议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减轻学生还款压力,建立“还款水平和收入水平挂钩”的方法,可避免学生客观违约。
3)建立助学贷款多样化风险防范体系,发挥银行贷后管理中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毕业后,银行实施严格的贷后风险监测,如发现学生不及时还款或不与银行联系,就立即进入追债阶段。对工作单位不详或不知去向者,立即与学生家庭联系,由其父母提供学生的去向并督促其还款。如未见效,应立即冻结或停止其基本账户,收回贷款,必要时可诉诸法律。
4)从制度和技术两个维度建立和完善征信系统,防范恶意违约。
2.3 从学生的角度
1)树立良好诚信观。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对大学生诚信素质要求高。贷款学生必须主动加强诚信还贷的意识,主动了解贷款的相关政策和还款流程,积极偿还贷款。
2)学习社会意识和责任感。大学生在接受国家和社会帮助的时候,要饮水思源,心怀感恩,积极承担自己还贷的义务。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体现出自己的责任意识,并努力向外界传达这种意识,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走向正轨做贡献。
3)合理定位,清晰就业观。贷款学生大学期间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其具备了强大的就业竞争能力后,才能避免客观违约原因。
【参考文献】
[1]周春娟.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12).
[2]王菡菡.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探究[D].湖北:湖北工业大学,2013.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