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探

2015-10-14 23:28金子求
学理论·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安全意识安全教育网络安全

金子求

摘 要:近年来,高等学校校园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校园各种安全事件频发。大到危及国家信息安全方面的案件,还有校园欺诈案件、网络犯罪、火灾、学生溺水伤亡、坠楼自杀等危及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等各种案件在各地高校时有发生。造成高校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又有社会发展带来的客观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从高校安全问题的表现入手,对引发高校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国内高校实际,借鉴国外经验,试图提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安全意识;安全教育;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111-02

大学生安全教育包括大学生的人身、财产等物质方面的安全教育,如大学生人身安全自我保护、防范自身的财产被盗抢的安全意识教育、防止自身参与到财产方面的犯罪行为中去的安全意识教育,还包括大学生人际交往、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心态等心理健康意识方面的安全教育等[1]。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及社会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单位,其自身的教育发展与其所处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大学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动力资源,同时,高等学校虽说是一块文化的净土,但身处不断发展的社会大熔炉之中,不可避免迎接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一些不同以往的挑战。其中,近些年来高校校园安全、大学生人身、心理安全等物质的、精神的安全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可以说,当代大学的管理者不能不面对日益活跃的“90后”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安全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研究,以应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一、安全问题表现

(一)大学生自己的人身安全意识淡薄

自我安全意识是指人对于安全理论和安全知识的了解所形成的观念、意识的总称[2]。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包括其个体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危险面临危险环境时的应对意识两个方面。对危险因素及潜在危险因素的预判和辨别能力[3]。如大学生面对被骗、抢劫、盗窃、强奸、行凶等危险情况以及社会公共安全事件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所采取的处置策略。

这方面的案例主要表现在:1)诈骗案件逐渐增多。个别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的单纯、轻信来骗取钱财,尤其是与同龄的陌生青年交往时,大学生极易失去防备心理,轻易相信对方,并擅自借钱给方,以至上当受骗。2)盗窃案件居高不下。宿舍内学生间矛盾处理不好,加之校园安全管理不善,问题较多。3)网络犯罪案件有增无减。部分大学生缺乏识别能力而容易上当受骗,人身财产安全受损。4)生理、心理疾病引起的案件有所增加。部分学生感情问题处理不善,引发案件发生。个别大学生患上忧郁症等心理疾病,酿成安全隐患。另外,当前社会复杂,性观念的开放,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直接后果就是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较广,甚至艾滋病等性病在大学校园都有发现,直接威胁着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安全,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不强

公共安全观念是指大学生对于维护事关多数人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安全等社会公共领域的安全问题的看法和重视程度。如能否自觉维护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交通安全、国家安全等。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和风险较为突出,社会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是当前大学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水平低导致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不仅不能正确及时地保护好自身安全,更谈不及承担起公共安全维护的社会责任。如: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公交车纵火或自燃案件中,大学生对紧急情况下自救常识的缺乏,导致了很多本有可能逃避的灾难发生,导致了惨重的伤亡事件。

二、高校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分析

高校安全问题的发生,既有主观方面,又有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方面

主要来自“90后”大学生在其特定成长环境下形成的性格特质。“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我意识比较强,辨别力弱,安全意识淡薄,自我控制力较弱,这些特点与他们成长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一代所处的时代,家庭经济一般而言,物质较为富裕,至少是温饱问题得到了最好的解决,同时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在农村很多时候,他们是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父母亲不在身边,他们从小在爷爷、奶奶的呵护甚至是溺爱下长大,这样的环境下,百事包办,往往使得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应付突发事件抗挫折能力不强,成为各种不安全稳定问题的受害者。大学生安全意识淡漠、心理意志脆弱、法律意识淡薄。当前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目标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但是该课程并未得到学生的广泛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知情不报;包庇违法犯罪者;受到不法侵害后不知寻求法律的保护。

(二)客观方面

1.学校教育薄弱。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内容不明确。或者只是上级安排了就组织抓一抓,进行检查时集中力量应付,只在发生案件和事故时强调一下。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一直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没有教育的主渠道和统一的规划,致使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2.学校周边、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复杂。从20世纪末开始的全国高校扩招,一方面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急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很多问题。如伴随高校发展速度而来的校区急速膨胀,校园日益成为相对开放的区域,高校与社会各界的产学研合作得到加强,同时校园面临的安全隐患问题也增多。很多高校处于城乡接合部,校园周边人口成分较为复杂,校园周边的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严重。各种人员出入校园比较自由。新校区多位于城乡结合地段,周边复杂。校园外非法经营的摊点、酒吧、歌舞厅等场所助长了学生攀比消费的风气,加大了高校安全管理的难度。

3.转型期负面因素存在。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呈多元化态势,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没有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精神空虚,生活颓废。现在诸如同居、三陪、单纯的性伙伴关系在高校的小部分学生里开始流行,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4.新媒体因素的不良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手机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日渐普及,给人们带来交往便捷,加快人与社会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不利因素。“90后”大学生是伴随新媒体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他们处在一个鱼龙混杂的信息传播网络时代。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带来的安全隐患日益突出,给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对策

当前形势下,有计划、科学规划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多渠道开展安全教育是切实关爱大学生生命安全,提高大学生生命生存环境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其一,以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安全意识教育活动。辅之以社会实践活动,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结合、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4]。如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专业课进行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实行教育活动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其二,注重大学生之间的“同辈学习”。“同辈学习”是指同辈人具有一定的相似的性格特征及生理、心理意识,他们之间彼此模仿和学习,趋同成长。其三,构建“网络学习”模式。如开展网络课堂教育,将大学生安全问题相关知识制成问卷或学习软件挂在各院系的网站,由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者督促学生按时完成网络课堂学习,计入学分成绩。其四,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安全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培育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成人有意识地控制未成熟者所受教育的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

(二)重视心理安全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内在因素,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的内在因素。大学阶段容易出现各种心理不适。如:焦虑、强迫、恐怖、抑郁、冷漠、固执、消沉、暴躁等心理问题,如不加以及时积极疏导,容易引发各类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有针对性的疏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不难发现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热线和心理门诊室,这一类的举措具有一定的普遍效果,现在的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有些地区的高校往往工作做得不实,重在形式主义,仅仅在每年的5月25日做“525(谐音我爱我)”等之类的形式主义活动,这样做仅仅是向领导们或者学校的上级管理机构表示他们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做了一点工作而已。实际上,真正关心学生、对学生成长负责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及相关管理者要做的是重在走进班级、走进寝室、走进学生生活及其心理,关心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学习障碍、人际交往困惑等问题的实实在在的解决,减轻他们内心的紧张与压抑。

(三)抓好新媒体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充分运用微博、微信、E—mail、QQ群等新媒体交流载体,改革教育方式。新媒体具有及时、互动的特点。如今走进校园,不难发现,手机是每个大学生必备的通信、娱乐工具。玩游戏、聊天、信息查询等的确使得学生的生活学习、交流日益便捷,同时网络信息不安全因素也必须警惕。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当前的环境下,宜结合新媒体普及的事实,开展多种多样的与新媒体有关的安全教育活动,如网络视频欣赏、手机信息互动、网络论坛等这类学生乐于参与,易于接受的安全教育方式。开展“呼唤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环境”等宣传,促进他们摒弃不文明、不道德的网上行为,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

总之,当前高校安全问题需要引起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研究影响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主客观因素,开展好包括安全教育在内的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帮助大学生做好自我防范,提升学校的安全工作水平,为大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身心发展的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林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传承,2011(30).

[2]应对突发事件知识读本编写组.应对突发事件知识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3]黄迎兵.大学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7(5).179-181.

[4]史兆光,目慧.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探讨[J].航海教育研究,2011(1):94-96.

猜你喜欢
安全意识安全教育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在电类实践操作课程中对士官学员安全及规范操作意识的培养
为幼儿营造安全的港湾
幼儿家庭安全教育问题漫谈
浅谈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我国拟制定网络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