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珍
摘要 学生学习古诗文,目的不仅仅在于让他们认识古文词汇,记忆字词解释,背诵原文,更在于用经典诗文给学生的精神以教化,帮助学生积淀道德修养,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在阐述初中生学习古诗文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 学习技巧 古诗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085-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在《课标》两千余字的前言中,“文化”这个字眼,竟然被提及十余次,这无疑是一个信号,更是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不可代替的优势,而语文课程中,古诗词的内容本身恰恰属于传统文化,同时,它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洗礼的一个重要平台。而这些也正是学生从古诗文的学习中所能汲取与传承下去的瑰宝。
一、课前做好预习工作
学生自读课文时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扫清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划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等。这样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紧紧扣住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理解浅易的古诗文内容。课前预习也可以自己先诵读课文。有人说,语文教学就是大声读几遍,小声读几遍。这话虽是戏谑之言,但却道出了学语文很重要的一条学习定律——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在古诗文教学中,诵读才是感悟品鉴诗词文的前提,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在读中感受诗韵,在感受中揣摩词句,在揣摩中领会诗意,在诗意中激发想象、创造,获得情感的升华,而语感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锻炼。
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诗歌节奏感强,韵律美,宜于朗读。在教学时,或听录音,或播放相应的歌曲,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相应歌曲,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很高。或组织学生齐读,或指定学生朗读,或小组比赛,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没有朗读的诗歌学习是不成功的课堂。
三、自我精读,培养古诗文的语感
按照学习的规律,对古诗文内容的把握是训练语感的基本过程,所以,语感的培养首先要从语言形式入手,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小说、古代诗词文等不同文体的文章都有各自专有的语言形式,呈现不同的语言风貌。古诗文因其特别的、优美的语言形式,对于学生去学习、记忆、欣赏有着理解上的指向性作用。如《三峡》中的“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这句中的“肃”“凄”“哀”等词,仔细揣摩品味,得知它突出了三峡秋季凄凉异常的特点。如此,通过对词、句的品味、细析,对字词的语感理解,便加深了学生对文言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当然,揣摩语言可以有多种方法,比如鼓励学生积极想象联想,再现诗文所写情境,呈现一种画面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之中替换角色,感同身受,融入诗文内容;还可以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调动感官体验,全方位的还原情境。这所有的方法都不失为是有效的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但根本上感悟离不开学生的反复多读多揣摩,学生只有做到了潜心思考,认真体悟,积极联想,才能有自己的感悟、品鉴,进而起到锻炼语感的作用。
四、开展古诗文学习活动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外界的事物好奇心大,求知欲强,他们喜欢在参与课外活动时学到知识,丰富的课外活动比枯燥乏味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容易让他们心动。为此,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活动为平台拓宽校本课程的学习渠道,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初中生表现欲望特别强烈,想方设法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为此,可以组织学生或学生白发组织班级的“小组接龙赛诗会”。通常的做法是: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选出小组的“领头羊”即小组组长;然后以抽签的形式决定小组的顺序;接龙的内容可以是整首古诗文,也可以是古诗文中的名句;若小组接不上来就被淘汰,最后评出优胜组。这样的赛诗会,既学习、温习了古诗文,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一举二得。
重拾传统文化,说到底,还是为了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注入学生的思想,将民族文化智慧内化己有,并且传承延续,发扬光大。在古诗文中,处处透露着闪光的思想、飞扬的文采、超人的智慧,在我们惊叹之余,更应以诚恳恭敬的态度从中汲取营养,有所收获。
(责任编辑 曾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