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攀
【摘 要】学生学习数学大多是模仿和记忆,尤其是学习对数的认识的时候,一二年级都是在学习一些固定的规定,使用一些通用的方法,认识数字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应从不同的组成方式去理解本意,认识计数单位,提高对数的认识能力。
【关键词】计数单位;一个数的计数单位;数的认识能力;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树立模型思想。”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等现象,学生学习数学大多是模仿和记忆,尤其是学习对数的认识的时候,一二年级都是在学习一些固定的规定,使用一些通用的方法:通过小棒的使用让学生认识数字,认识数字的数位和计数单位,比如:表示58就是5捆和8根,也就是5个十和8个一,但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数的认识时形成了思维定势,学生在三年级学习万以上数的认识的时候,也潜移默化的利用以前的方式,套用以前的形式来学习和认识万以上的数,比如:15000就是1个万和5个千组成的。而忽略了数的其他组成方法,15000除了可以是1个万和5个千,还可以是15000个一,或者1500个十、150个百、15个千。所以三年级学生在学习数的改写时,比如讲2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学生会很顺利的得出2万的正确结果,而将2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或者将3000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时候,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学生只靠模仿和记忆方法,不去接受其他的组成方式,不去理解本意。
一个是数通过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组成方式和方法,也就对应着不同的计数单位。一二年级学生都是将数按照数位进行拆分,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但一个数一定要分开来看吗?如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呢,应该是怎么组成的?而且四、五年级学小数时,讲到整个小数的计数单位(如:5.030),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应该在三年级就解决整个数的计数单位这一问题,增强学生的数感。再将这种整数中体会的数感潜移到小数和分数中,让学生在整个数学体系中培养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我觉得“提高小学生认识数的能力”尤其是让孩子深刻认识数的计数单位势在必行。
一、提高小学生认识数的能力的必要性
(1)旨在“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对不同数位的计数单位的认识的同时,认识整个数的计数单位,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增强数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2)通过探索与研究,教师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来组织教学,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进行教学活动。
二、相关内容
复习回顾一二年级的对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逐步变化方式,展开另一种数的组成的方式方法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一个数的计数单位,和在这种方式下整个数的组成。
在三年级第四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以及以后的小数和分数的学习中继续强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和认识。
将主要研究依托于“数的改写”一课:
1.复习导入
25.这个数字是由什么组成的?由2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用小棒就是2捆和5根来表示。
2.发散思维、揭示数的计数单位
(1)25还可以是由什么组成的?由25个一组成的,也就是25根小棒,不捆起来。
(2)163呢?360呢?提示:还可以是36个十组成的。
(3)如果把163看成一个整体,能看成有什么组成的?能看成几个十吗?为什么?360呢?
3.改变数的计数单位
(1)163能改变计数单位吗?为什么?360呢?3000呢?当一个数的组成方法发生变化时,计数单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2)当遇到比较大的数时,比如:9600000,人们一般会怎么记录,你呢?
可以是960000十,96000百,9600千,960万,96十万。哪个简单,简单在哪?
所以人们在遇到多少万的时候,一般都习惯改写成用万作计数单位。
(3)当遇到多少亿呢?
通过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真正认识到了一个数的计数单位,对数的认识上升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含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感。对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学习5.3和5.30的不同时,能有更清晰合理的理解。
将数的计数单位提高到数的认识的基础的高度,让学生在学习数的时候都在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去认识和学习,不单单局限于数的改写,在认识数的大小和比较数的大小时借助计数单位去学习会让学生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强化计数单位的理解来提高小学生对数的认识能力,超越模仿和记忆,去理解本质。
参考文献:
[1]尹安群.上好课: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宋爱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