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015-10-13 01:24柳晓琳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美术德育教育

柳晓琳

【摘 要】德育教育已被列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贯各个学科,那么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这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人文教育。

【关键词】美术;德育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美术教育把每一个学生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和完美的人格的程度,这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暇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须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他德育方法难以代替的。德育教育已被列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贯各个学科,那么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这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美术学科思想性强、知识面广,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强有力的工具。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途径很广泛,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把握契机对学生加以引导,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因势利导,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更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做到耐心、细致,因材施教,讲求实效。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的主旋律,历来是激励和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材知识,把爱国主义教育巧妙融合在知识的讲授中,以激发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中国绘画源远流长,不论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还是建筑艺术引领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从古代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洞穴壁画,等等展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欣赏国内著名作品,各民族的建筑、绘画、工艺品、服饰,各时代的艺术瑰宝,不同地域的民俗民风等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以及世界上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和特点,使他们对我国及世界上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和现代艺术理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上欣赏课的时候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仔细观摩,分析创作背景,手法等。我在给学生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的时候,先给学生播放了开国大典的实况录像: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世界。毛主席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广场上冉冉升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终于取得了胜利……通过影像资料的回顾,再通过美术作品的分析,学生对我们的历史会更加深刻,时刻不忘国耻,让学生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应该努力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伟大的诗人泰戈尔有这样一段名言:“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而我们教师做的是叶的事业,每个教师都像是一片绿叶,在党的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孕育着花,孕育着果,孕育着神州大地的万千桃李。光我们做老师的有感恩之心还不够,我们还要教会我们的学生感恩。那么通过什么途径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放过我们传统的重大节日,比如,母亲节、父亲节了、让学生亲手做一个贺卡,制作一朵玫瑰花,康乃馨送给自己的父亲、母亲,我在今年的母亲节前夕就教给学生一些纸玫瑰,纸康乃馨的做法,同学们一听可以在母亲节时送给妈妈,学的非常认真,课堂上我讲了母亲节的由来,我让同学们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敬佩之情,从生活中的小事谈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有好多同学在交流的过程中哽咽了,眼睛湿润了,同学们能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认识。重阳节、教师节也是很有力的契机,让学生在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上写上发自肺腑的话语,对老师的祝福,对老师的尊重也是一种感恩,现在的学生很叛逆,难于管理,经常发生与老师顶牛事件,所以我们要抓住这时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不一定要多隆重的形式,不是要多么昂贵的礼物,要的是一份心情,一份理解。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能够读懂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这也是感恩。感恩,让生活美丽;感恩,使人生精彩。学会感恩、善于感恩,将使我们的灵魂得到洗礼,心态得到调整,境界得到升华。陶醉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欣赏着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在欣赏罗中立的《父亲》时,让学生仔细参阅作品,让学生讨论分析画面的创作背景。同学们能够从表面说出父亲这一形象生活的艰辛,与此同时,教师补充说明:作品的感人之处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农民父亲的形象,黝黑的、古铜色的脸布满皱纹,长满老茧的双手捧着一个粗瓷大碗,显示了他勤劳的一生,慈祥的面容,厚厚的嘴唇透漏出他的质朴和善良;画家浓厚的油彩和西方现代超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淳朴憨厚的父亲形象,生动感人。教师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对于父亲的关爱。现在好多学生不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尤其是一些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不能够体会父亲的艰辛,随意挥霍父母给的生活费,还不好好学习,对于这些孩子,我会讲一些深层面的道理,让学生知道父母的用心与付出,让学生知道“感恩”这样更让学生有了德育教育也更能让作品加深印象。

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美术本身具备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一般来说,它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见解,就是看到了美术的教育功能。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佐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于道德不尽符,然其立足于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曼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近以此优美而崇大之,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秽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有安。”也就是说美术除政教性质的教育功能外,美术的教育功能更多地表现在对“道德”、“修养”的辅佐方面。有些作品立意鲜明,是有明确倾向性,政治功效突出,不言而喻。是不是自然风光,生活中的无生命事物,则没有其育人功效呢?答案是否定的。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最擅长画竹子,他遵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实践方式,熔铸自己的主观感情,确立画意,它的作品格调鲜明。他借题言诗,道:笔下“萧萧竹”,“人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一笔一划间所流露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着实感人。齐白石大师大写“白菜萝卜”的普通物事,笔意韵致、生动而鲜活的是一种朴实而又乐观知足的心态,一种平凡中见精神的生活态度。其实我们不难理解,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都是作者价值观的展示,都是作者理想放飞,借画言志。

在教学中我感受到:要想在美术学科里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深刻挖掘美术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在美术教学中得以良好的渗透。学会运用辨证的观点处理好美育和德育的关系。

四、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造成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因此,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已被世界各国提到同等重要地位。在美术课堂中,利用废旧材料创作物品,通过学习环境设计,美化校园,美化家,都是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体会创作的乐趣与材料学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奇妙的爬行》这一课,我们可以通过对“爬行”题材的联想与表现,引导学生了解万事万物皆属自然,培养环保意识,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体验想象、探究、创作、合作、交流、发表的乐趣。

猜你喜欢
美术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创意美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