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修维
【摘 要】《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雷雨》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戏剧性的描述了主人公悲剧性的命运,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主要分析《雷雨》的戏剧艺术。
【关键词】《雷雨》;戏剧艺术;分析
《雷雨》是曹禺在1933年创作的剧本,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描述了周家和鲁家30余年的恩恩怨怨,暴露出了旧中国上层社会的种种罪恶,《雷雨》的出现让现实生活与话剧创作更加的接近,《雷雨》的创作在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后世所称颂。
一、《雷雨》中传达的主题思想
《雷雨》中描述了周家和鲁家30年来,8个人物在血缘关系与爱恨情仇上的纠葛,在多年前,周朴园对侍女侍萍始乱终弃,周萍与后母之间的错综情感,随后又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四凤产生了情感,表现出周朴园家庭的罪恶史,预示着压迫阶级的灭亡命运。《雷雨》中通过各类生动想象的塑造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烂,表达出了作者对于社会的不满,《雷雨》表现出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与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雷雨》中蕴含的矛盾冲突分析
冲突属于戏剧的重要特征,曹禺在《雷雨》中安排了四种矛盾冲突,第一就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主仆矛盾;第二是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父子矛盾;第三是鲁侍萍与周萍之间的母子矛盾;第四是鲁大海与周萍之间的兄弟矛盾。在《雷雨》的第一部分之中,描述了多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遇,充分刻画出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第二部分则描述了侍萍与周萍母子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的相见情景,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矛盾表现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与贪婪本性。
在第二部分之中,作者集中描述了周家与鲁家的新仇旧恨,鲁侍萍在与周朴园相见后,一眼就认出了他,但是周朴园并未认出侍萍,这种冲突是非常扣人心弦的。在周朴园痛苦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当年他对侍萍还是存在情感的,在两者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侍萍善良的本性,但是,资本家的本性是虚伪的,周朴园在意识到鲁侍萍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名声时,便企图用钱来解决问题,资本家的虚伪和冷酷与社会底层人民的善良形成了对比,更好的将冲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之后的几个场面里,矛盾冲突迅速发展,戏剧危机不断加深。尽管有周冲在场,繁漪与周萍的冲突还是含蓄地展开了。繁漪、周萍的正面冲突加深了戏剧危机,把矛盾冲突导向戏剧冲突的中心。周朴园强迫繁漪喝药这场戏,将戏剧冲突推向一个小高潮,这场戏好就好在以繁漪喝药事件为焦点,牵动了好几条矛盾线索,在舞台上正面展示了两个以上人物的性格特征。周朴园冷峻地要求繁漪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他以自己的意志专横地压制别人的个性要求;繁漪不仅承受着周朴园强大的专制压力,还要看着周萍屈服于父亲的淫威,她看到自己所依靠的男人竟然是一颗弱不禁风的小草。
之所以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产生矛盾,正是由于鲁大海的罢工行为影响了周朴园的利益,此时两者之间已经没有父子情了,只有阶级仇恨,在鲁大海揭示周朴园的种种行为后,戏剧进入了冲突高潮,这表现出了鲁大海不屈不饶的精神以及资本家的罪恶。
三、《雷雨》中的悲剧意义
曹禺的戏剧吸收了中西方戏剧的精华,为《雷雨》赋予了悲剧性的色彩,其中的8个核心人物,在故事的结尾不是疯就是死,或者逃跑,这种悲剧性充分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虚伪,《雷雨》中的每一个主人翁,都没有出路,而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不同,他们不是在追求自由,就是渴望得到美好的爱情和生活,但是这也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伏笔,只能够走向死亡之路。从曹禺的角度而言,个人的不幸并未悲剧,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就是有精神追求的人不断的被现实逼迫走向灭亡。《雷雨》中的人物都是以自己作为中心,剧中人物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故事情节也是围绕此来展开,矛盾的发展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四、《雷雨》中的语言学特点分析
《雷雨》中应用了大量的个性化语言,利用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人物性格,曹禺在人物语言中加入大量的潜台词,从这些潜台词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同时,《雷雨》中人物语言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还有着动作性的特征,这一动作性与戏剧冲突是密切相关的,有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曹禺是语言大师,每一个人物的行为都是围绕矛盾冲突来展开,人物的语言都是发自内心的呐喊,语言让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也加剧了戏剧冲突,让故事更加生动、形象。
参考文献:
[1]汪菁.曹禺剧作中的人文关怀——从《雷雨》的人物塑造中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傅学敏.《雷雨》中的父子冲突[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
[3]金在胜.《雷雨》:多层面主题辨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4]樊志伟.中国话剧的里程碑——谈《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