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生情绪波动大,遇到挫折时容易将攻击对象转移到自己身上,产生伤害自己的想法甚至行动。通过大学生自伤态度与气质类型的相关分析,探讨气质类型与自伤态度的关系,可以为高校危机干预决策提供一定依据,从预防的角度维护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气质类型;自伤态度
现如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时有负面极端事件发生。国内的学者也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就总体而言,将之归纳成三个方面: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直接诱因。外因为社会整合力弱与价值观冲突、社会传媒不正确引导、宽容伤害自己的社会心、学习和家庭教养方式等等,内因则主要讨论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方式、人格因素等,直接诱因则往往是一些生活事件,比如失恋、学习压力大、就业压力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内因起决定性因素。
由于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与行为模式有密切关系,并且气质类型是人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以某高校大学生为样本,研究大学生自伤态度与气质类型的相关关系,为相关心理问题的分析与预防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学院一校区抽取被试224名,分别为经济管理学院和文学院各抽取大一新生142和82名,采取自愿填写的方式,发放问卷224 份,回收问卷212 份,有效问卷 176份,有效率84 %,其中男生44 名,年龄18-20岁,平均19 岁;女生132 名,年龄17~19 岁,平均18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伤态度问卷和气质测验。自伤态度问卷由肖水源、杨洪编制,共29道题目。在分析结果时,被试的得分越高说明对自伤式所持的反对否定态度越强烈。气质量表选用的是陈会昌的气质测验,共60题。
1.3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7.0进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
2 研究结果
2.1 被试在自伤态度问卷中的基本情况
根据被试在自伤态度四个维度的得分情况显示:在对自伤者的态度上,分别有均48.9%的人数持“反对歧视”、“矛盾中立”的态度,仅有2.3%的被试持“开明认可”态度;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47.7%的被试持“矛盾中立”态度,占被试的大部分,其次是36.9%的被试持“反对歧视”态度;在对自伤者家属的态度上,54.0%的被试持“反对歧视”态度,而持“开明认可”态度的仅为1.1%;在对自伤行为性质的认识上,60.8%的被试持“开明认可”态度,其次是35.8%的被试持“矛盾中立”态度。持反对“歧视态度”的仅为3.4%。另外,经过对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显示被试在自伤态度问卷上的得分在年龄及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2 文学院与经济管理学院被试在态度问卷上的显著差异
该研究在对两学院被试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时发现,被试在自伤态度问卷中的对待自伤者家属的态度维度,以及对自伤行为的认识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经管学院在“对自伤者家属态度”维度上认同度显著低于文学院。而在“对自伤行为性质认识”维度上显著高于文学院。
表1:不同学院被试在对自伤者家属的态度维度的检验结果
表2:不同学院被试在对自伤行为性质的认识维度的检验结果
2.3被试的自伤态度与气质类型的相关关系
该研究对被试进行气质分类,共有十四种气质类型,经过统计分析,被试气质在年龄、性别及学院上均不存在差异。在对被试气质及对自伤的态度进行卡方检验时也未发现显著相关,仅在对安乐死的态度维度上与气质存在某种相关关系,需进一步研究加以论证。
表3:被试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与气质类型的卡方检验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总体来看,该校大学生对自伤的态度基本持中立矛盾的态度,这与王军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1]。在对自伤者的认识上,绝大多少的同学都持反对或矛盾,但是对自伤行为的认识上,持认可开明态度的比例却达到了60.8%,矛盾中立态度持35.8%,这表明大学生在对自伤的总体认识上是矛盾的。另外在对安乐死的态度上,持矛盾态度的占了47.7%,反对安乐死的占36.9%,与对自伤行为性质认识相对比,同样反映出大学生在对自伤的总体认识上处于矛盾状态。关于大学生为何会对自伤产生矛盾的态度,我们讨论认为主要原因是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价值观不断冲击,尚未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适应新时代的价值观念,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最终建立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各方面影响,所以说“自伤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而是对转型期社会巨变的一种心理反应”[2];而另外一方面,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新的压力,如恋爱问题,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等等,都容易让大学生感受到痛苦等不良情绪,容易产生自伤念头。因此可以看到,大学生在对于自伤态度上总体持中立矛盾态度。
3.2 自伤态度和大学生的气质类型并无显著相关。原因可能有两个3.2.1首先是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这次调查由于时间关系,被试人数相对较少,年级和专业过于单一,男女比例达到了1:3的悬殊地步,这些都可能影响了最终的结果。
3.2.2对理论知识掌握不够。以往的研究都是从人格这个大方向去研究,多数采用埃里克森人格问卷或16PF人格问卷,得出人格与自伤态度或自伤意象的相关关系[3],而并没有从气质类型去讨论和自伤态度的关系。对自伤的研究上,自伤意象量表应该更佳。
4 建议
4.1 大学教育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注重学生的经验积累,提高应对挫折能力,培养她们对压力的弹性应对能力,从而减少大学生的心理伤害事件的发生。
4.2 强化大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首先关注爱的教育,引导大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学会爱和被爱,学会尊重,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其次是重视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接纳自我和他人,学会助人和自助。
4.3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主要提供四种支持:情感支持、归属支持、实际支持和自尊。如果个体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容易产生无助和绝望感,从而增加自伤的危险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客观系统和主观系统。在客观系统上,父母应创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其次,学校应营造安全、安心的校园氛围,关注贫困生、单亲学生和孤僻学生,丰富第二课堂,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身心素质;主观系统主要是指个体的身心健康方面,个体应学会自我调节,疏导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观念,多用问题定向,少用情绪定向,学会正确归因。
参考文献:
[1]王军,葛小苗,胡建,宋盐,戴敏誉.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830-831.
[2]都春霞.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及预防 赤峰学院学报 2009:164.
[3]汪伦,杨鑫铨.大学生生活事件、人格特征与自伤意念的关系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340-341.
作者简介:
王艳明(1984~ ),男,籍贯:山西,单位:浙江科技学院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