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
“这个知识点很容易理解的”,我说道,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会了,我也显得洋洋得意。突然有一个很低的声音传来,“我还是没有听懂,能再讲一遍吗”,一个小女孩几乎用乞求目光看着我。我顿时愣住了,因为这非常出乎我意料。我愣了大约一分钟,接着又把原有的知识点讲了一遍,那个小女孩很开心的笑了,下课后,她对我说,没想到我会再讲一遍,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思想品德课。课堂上的小插曲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我们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肯定是出了问题。要想做一个深受学生喜欢与尊重的老师,我体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是尊重学生,诚心以待。我始终坚信“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坚持认为面对一个新学生要传授知识,首先要沟通心灵,要做到与学生亦师亦友。师生应该始终保持着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平等民主的交流与沟通,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又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切忌居高临下粗暴对之。正是因为相信我,所以愿意与我积极的交流与沟通,也相信我与他们沟通的内容,才更加愿意从我这里学习思想品德。他们的思想觉悟与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相得益彰,其乐融融。
目前初中生,生理、心理、品德性格等还不成熟,在平常授课时,很容易发现他们思想的变化及情绪的波动,他们也容易采取极端方式来处理一些问题。只有及时处理好引起他们思想情绪波动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全身心集中在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上,才能跨越年龄的沟壑,拉近师生的距离,与学生做好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心灵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才能排除学生青春期的困惑,因此,有时候能让学生安心学习的心灵交流似乎比知识的学习显得更加重要。
第二点就是教学的及时反思。教育也需要反思或者说是深思。我思故我在。教育是因为思考才永葆其鲜活生命力的。充满激情的实践与深入冷静的思考成为教育的双重协奏。作为一名教师,有可能教授的知识会变化不大,但教学绝不是简单的重复,他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阶梯。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思考,不断改变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教授方法,不断处理新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断的思考教授内容、教授方法、教授思路、教授对象,不断思考探索新的更适合的教授方法,以让学生达到最好的教授效果。一言以蔽之,就是教师要教的精彩,学生要听的明白,深入简出,通俗易懂。 好的教育者需要这份信念。就一节课而论,教师如果希望自己的教学更加生动、更有生命力,充满着张力,就必须有一种近乎自虐的惟美的追求。
三教师要知识渊博,一专多能。我从事多年的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仅仅知道思想品德课的相关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回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得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思想品德课内容多,包含面广,涉及到几乎每个学科,这就要求教师知识渊博,基本功扎实。记得在上中国的历史坐标这一课时,教师要在这一课告诉学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些重要的历史结论。怎么证明这些历史结论?怎样让学生心悦诚服的认可这些历史结论,我想只围绕教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就需要历史知识来作为辅助教材。由于我学的是政治和历史的专业,因此,我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师生一起回顾了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学生通过回顾这些历史事件很快得出结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的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接着师生有一起回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事件,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之后,我再让学生举例当今中国的变化,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扎实的中国近代史的知识,我认为要达到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比较困难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既有德育知识,又有学科知识,既有党的方针、路线、政策教育,又有心理学知识,既有法律法规的知识,又有生活实际的知识等。这就要求教师要多读书,不断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游刃有余。我记得有一次讲模拟试题,题目出现了“猥亵”一词,学生对此是一无所知,我本不想讲,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加之最近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例不断发生,无论是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还是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及能力的角度,我都需要讲清楚这个案例。由于本人三年前就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法律知识还算扎实,于是我就结合案例和其他例子给学生上了一节“课外知识”,这一节课讲过以后,我发现学生不但学习思品课的积极性高了,而且对我佩服的是五体投地,这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教学绝不可能完全依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毫不走样地运转。关键在于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在与学生沟通中建立互相信任,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灵活应对,创设条件、创设环境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健康、良好的、有个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