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途径

2015-10-13 00:43郝桐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联想想象力想象

郝桐

【摘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试从课内阅读中想象力培养的角度,阐述一己之见。

【关键词】想象;想象力;联想

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众所周知,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越多、越高,想象的内容也就越丰富、越正确。想象固然主要来源于现实,但语文教材是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丰富表象的重要的“训练器材”之一。让学生有目的的感知情境,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并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

一、留意寻找几个重点地段,抓紧机会迁移扩展

1.从重点词语着手引发想象

文学作品是作者形象思维的产物,学生在阅读时,教师要始终不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读一首诗,诗中意境尽现脑海;读一个故事,人物形象活跃于脑中。而文章中的重点词语是让学生发生再造想象的题眼,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题眼,把握作品的意蕴,剖析其深刻含义,交给学生打开想象闸门的金钥匙。

2.从标点着手展开想象

精彩的文章中,往往一个标点符号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因此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标点符号展开合理想象,理解文意。如:《树林和草原》一文中,课文在描写景物时多处用了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启发学生把自己能想象到、省略了的内容补充出来。

3.从主旨句着手进行想象

有很多文章在写作时总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这些语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蕴。如:《山中避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主旨句:“乐以教和。”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注意启发学生想象音乐怎样调节人的心绪、陶冶情操,怎样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人们和谐相处?

4.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节描写等着手展开想象

为刻画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总是要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闪现在学生的脑海里。

5.从插图着手展开想象

插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以它们强调的重点也不同,课文强调的是整体,插图强调的是局部,所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把课文和插图进行对比,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

6.设置情境,激发想象

设置情境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与课文情景相对较近的环境中,感受作者对内容的描述,让学生比较完整地了解情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诗歌、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幻灯、图片、录音、录像等具体形象化的材料,设置情境,指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使其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在大脑中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以便能在想象时能迅速提取出来运用。

二、运用多种方法,深入分析

1.朗读法激发学生的想象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

2.意义空白扩展法激发学生的想象

文本中有很多隐匿的“意义空白”点,现代画家齐白石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用泉水中的小蝌蚪来代表“十里蛙声”,给赏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技法称为“空白艺术”,如果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意义空白”来开启学生的想象,从而很快把握住了小说的主旨。

3.联想法激发学生想象

联想法,指人们由当前感知的某一事物,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由想起某一事物而又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它是想象的初级形态,能把分散的思维片段联结在一个思维链条上。可分为拟物联想和引情联想。

(1)拟物联想。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对课文的训练重点,可先列出已学课文中的联想实例:《春》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由春花想到了秋实。《渔歌子》中“桃花流水娠鱼肥”,诗人由眼前的桃花、流水想到了级鱼的肥美。接着紧扣课文后面习题进行训练,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联想。

(2)引情联想。讲读《白杨礼赞》后,指出白杨树与北方农民在形、神上融为一体,作者赞美白杨树实际是赞美北方农民,这是运用引情联想的结果。随之引导学生进行引情联想。有的学生由蜡烛想到老师,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有的学生由月亮想到祖国的统一和海峡两岸亲人的团聚,抒发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有的学生由绿叶想到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表达自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4.顺承法

顺承法就是运用原型的趋向,顺着作品意向进行想象。如《卖炭翁》这首叙事诗没有写明卖炭翁一车炭被掠后的情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师可指导学生,描述卖炭翁归途中的凄苦的神态、痛楚的心理,合理想象卖炭翁今后的生活。学生顺着诗作的趋向,想象老翁被掠走炭后的情景,既有人物描写,又有景物描写,自然人境,组成一幅凄厉惨淡的画面,形象生动、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旨,揭露了宫市的罪恶。

5.补充法

有些故事性较强,情节却不一定连贯的叙事性文体,适合用这种想象。古代叙事诗,情节往往有些跳跃性,可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补充相关的情节,完整地展现木兰这位古代女英雄身经百战,凯旋而归的战斗画卷。这种补充式想象,既运用了形象思维,使形象丰满,内容充实;又运用了逻辑思维,使文章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6.扩展法

扩展法就是将原型中抽象概括的情节、形象或细节、画面进行扩展的一种想象方式。这些浓缩了作者情感的文字,具有深刻的蕴含,扩展式想象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画面的扩展。古代诗歌和散文,语言精练,具有画面,可借用原型,予以扩展,给读者以美感。

(2)细节的扩展。指抓住教材中某一精彩细节原型,予以扩展。

(3)情节的扩展。可通过扩展式想象将情节展开,使之更充实、更生动。

(4)人物形象的扩展。扩展式想象,适用于写作训练中的扩写等。

7.借义法

这种想象是借助原型即童话或寓言的意义,想象出另一种形象,可指导学生依据寓意、仿照课文进行写作训练,不仅使学生创新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且还使学生尝到了创作的乐趣。

以上几种想象方式并不是单一地表现在学生的思维中,需要综合运用,使学生在头脑中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具体感人的情节、有声有色的画面、严谨完整的结构。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不仅需要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还需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它需要教师的技巧和耐性,只要悉心地栽培,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学生就一定能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知识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彭天翼.语文教学心理描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润生.让课堂“活出生命的意义”.福建教育.1999.12.

[3]蔡毅.创造之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联想想象力想象
快乐的想象
看见你的想象力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打开新的想象力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构建物理模型
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趣味性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