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伟
摘要:对一例缙云麻鸭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经过进行了介绍,供参考。
关键词:缙云麻鸭;雏鸭;病毒性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8-0040-02
缙云麻鸭,因全身羽毛浅粽灰色似麻雀而得名,俗称草子鸭,是著名的高产蛋鸭,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原产地在浙江省缙云县一带。缙云麻鸭现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全县有4万多鸭农在全国29个省市区建立养鸭基地及从事相关产业,缙云县被授予“中国麻鸭之乡”。在传统的饲养过程中,广大麻鸭养殖户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对一些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简单实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一例缙云麻鸭雏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例介绍如下,供参考。
1 发病情况
2014年3月下旬,缙云县五云镇一家禽养殖场饲养了一批3 200多羽缙云麻鸭,采用本地饲料厂提供的全价颗粒饲料进行饲喂。在7~8日龄时接种了鸭传染性浆膜炎菌苗和鸭瘟疫苗,生长状态良好。到15日龄时,出现几只雏麻鸭突然死亡,在随后的3 h死亡数剧增至100多羽。经过兽医人员的临床症状观察和流行情况调查,初步分析是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病。
鸭病毒性肝炎(DH)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雏鸭肝脏肿大、炎症为主要特征,死亡率极高。在现实的生活中,农村的大部分养鸭户饲养环境条件差,棚舍设施简陋,饲养管理粗放,疫病预防意识淡薄。因此,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在临床上较为多见。
2 病原
鸭肝炎病毒目前分为三个血清型,即1、2、3型,各型病毒在血清学上有明显的差异,我国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为血清型1,其他型尚无全面发现。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被污染的育雏室内或在未清洗的污染孵化器中至少能存活10周,在潮湿的粪便中能存活一个多月,在37 ℃可存活3周,在-20 ℃冻结状态下可保存9年。但普通消毒剂对病毒即有杀灭作用。也不耐热,62 ℃30 min即可致死。
3 流行病学
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一般冬、春季节更易发生。饲养管理不善、鸭舍潮湿拥挤、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主要危害3周龄内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发病率可达100%,小于1周龄的鸭死亡率可达95%,1~3周龄的鸭为50%或更低;4周龄以上的很少发生,成年鸭感染后无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带病毒的鸭排出的病原污染场地、水源。传染源为病鸭和带毒鸭。传染途径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4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1~4 d。病鸭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顿,翅膀下垂,食欲废绝,离群独处,不能随群走动,眼半闭呈昏睡状态,有的出现喙和腿脚发黑,有的出现腹泻。发病后半天至1 d,病鸭出现特异性神经症状,全身抽搐,共济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抑颈、头弯向背部,两腿阵发性后踢和划动,有的在地上旋转,呼吸困难,几分钟或数小时后死亡,故死后大多病死鸭头后仰呈角弓反张姿态,这是该病死亡的典型体征。
5 病理变化
剖检特征性病变在肝脏,可见肝肿大,呈粉红色或土黄色,质地柔软、发脆,表面有针尖至米粒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盈,胆汁变淡,呈淡绿色或茶色。部分病鸭脾脏肿大、有坏死灶,表面呈斑驳状。多数病鸭的肾脏发生肿大和充血。
6 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采集病鸭的肝脏组织送实验室经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方法检测可以作出确诊。
7 治疗措施
执行严格的综合防疫制度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首先对发病群余下的3 000多羽雏鸭采取隔离饲养,对场所内的用具和垫草进行严格消毒,并采用鸭病毒性肝炎蛋黄抗体制剂(每羽注射0.5~1.0 mL)进行预防性治疗,同时采用中药方剂配合治疗,供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和清洁的饮用水,添加适量的葡萄糖和电解多维。3 d后病情得到控制,共存活2 985只,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中药配方:茵陈1 000 g,板蓝根500 g,大青叶500 g,龙胆草、栀子、白头翁、苍术、木通、泽泻、云苓、甘草各50 g。煎水4 000 mL,供雏鸭服用,每天一剂,连服2~3 d。
8 体会
雏鸭病毒性肝炎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预防该病首先必须从非疫区购进健康雏鸭。其次是做好育雏室和养鸭舍周围的环境卫生,加强消毒,减少致病微生物的存在。第三是加强饲养管理,鸭舍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密度,并注意通风换气;饲料营养要全面,以增强雏鸭的抗病力。第四是雏鸭发病应立即隔离、消毒,对发病的雏鸭群全部注射高免血清或康复鸭血清,每只0.5 mL,或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液1.0 mL/只,同时应用中草药制剂,均能预防该病和降低发病死亡率。第五是防交叉感染,饲养雏鸭的场地要与饲养成年鸭的场所严格分开。第六是病死鸭一定要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严格禁止丢弃在养殖舍周围以及河道内,以防污染环境和疫病传播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