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

2015-10-12 20:06林丽韫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估算生活活动

林丽韫

[摘 要] 培养学生的数感要从低年级开始,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去阅读身边的一些数字,并感受这些数字的不同意义,然后带着学生一起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数感.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说、多交流,以内化数感. 另外,还要加强估算训练,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 生活;活动;说话;估算

数感是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却没有受到部分教师的重视. 许多教师把数学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解题教学,总认为学生只要能把题目解答出来,那么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 至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因为它是隐性的,轻易凸显不出效果,所以很难引起教师的重视. 即使是考试时安排题目让学生估算,也有部分教师先让学生把准确的结果计算出来,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它的估算值. 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的:“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学生只要形成一定的数感,他们就可以迅速依据问题中的数据厘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想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所以,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努力创造条件以培养学生的数感.

看身边数字,感受数感

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每一位教师在安排数学教学时,总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展开教学. 培养学生的数感也不例外,它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特别是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往往要建立在他们的生活基础之上,因为低年级学生对数字的感觉是模糊的,没有意识的,我们只有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各种数,让他们感受数字,才能让他们体会出各种数的作用与意义,才能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感受到相同数字在生活中的不同运用.

比如,教学认识数字“1”时,我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1”这个数字,感受它不同的意义. 有的学生说人民币中的1表示1元,它可以买到东西,而钟面上的1表示时间,温度计上的1表示1 ℃等.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从小就感受到数字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 再如,教学一年级上册中的“比一比”时,我让学生回家寻找身边的事物来比一比,有的学生是比较家人的身高,有的学生在吃饭时比一比谁碗里的饭多,有的学生是比较家人年龄的大小,还有的学生拿家中的人口数与邻居家的人口数进行比较.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生活中感受到不同数字,初步形成数感的表象.

带学生活动,培养数感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字毕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学生所获取的数感也是浅显的,不具体的. 所以,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我们还要带领学生进行专题活动. 由于这些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组织的,所以可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但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比较弱,他们的注意力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大,一旦外界出现干扰,可能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所以,带低年级的学生活动时,需要一定的情境与氛围才能让他们保持持久的动力. 那么,带学生做什么活动可以让学生既感兴趣又不感到累,还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游戏,所以笔者认为,带他们做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把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的教学任务融入游戏当中,在游戏的包装下,边游戏、边感受数字,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数感.

比如,教学“认识11~20”时,我们可以组织“猜一猜这是几”的活动,先让一个学生在脑海中确定一个数,再让另一个同学猜一猜这个数是几. 当这个同学所猜的数比自己的数大或者小时,自己就要用大得多或少一点等语言进行提示,让学生最终猜到自己的数. 这样,学生在猜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不同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还学习了“多一些”“多许多”等语言所描述的范围,能在脑海中建立比多、比少的概念. 另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数字接龙”活动,即教师连续说出二到三个数字,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所说数字的规律接着说下面的数字,例如:(1)11,13,15…;(2)12,14,16…;(3)10,13,16…. 这样,学生就会在边说数字边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数感. 教学“克与千克”时,我让学生回家,分别用自己的手掂量一下家中各种物品的重量,然后让学生感受克与千克的区别. 比如,学生用手掂一袋盐(500克)与两袋盐的重量,让学生掂一掂洗衣粉、洗衣液、矿泉水、各种调料的重量,然后看它们包装上的重量,感受不同数字,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说学习过程,内化数感

当前,许多学生只会做题不会说题. 许多学生可以把一道数学题解答出来,但让他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解答,他们往往说不出来,这样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条理性的培养.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多说学习过程,让学生多交流. 培养数感也一样,只有让学生说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才能内化数感.

首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题目所表达的意思. 学生只有弄清了题目的意思之后,才能理顺题目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才能对题目中的数字产生感觉,并形成数感. 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让一位学生读一下题目,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再来订正. 在这一过程中,有一部分“学困生”还没有理清题目的意思,就已经进入交流环节了. 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只存在于表面上的感悟,而没有真正形成数感. 如果我们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那么“学困生”就可以在听的过程中理解题目的各个数字,从而形成数感. 其次,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不能只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与算式. 在各版本的数学教材中,编者都安排了许多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内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交流过程中不断修正、强化自己的数感,最终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当中. 再次,在教学小结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比如,还是教学“认识10~20”,在课堂上,教师出示数字17,让学生用小棒来表示这个数. 结果,有的学生是一根一根地把17根小棒摆成一排,有的是两根两根、四根四根地摆,还有的先数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摆出7根小棒. 这时,我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摆,然后让学生交流哪一种摆法更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7根. 最后,学生通过交流,都认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方法最容易让人看明白,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7是由10与7组成的概念,让学生对17这个数的组成与意义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数感也就会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无形地内化.

另外,在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论述多达13处之多,所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且,估算也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增加估算内容,让学生经常进行估算训练. 这样,学生才能在估算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不单是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我们应从低年级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感受能力,从而更好地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估算生活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投资控制
生活感悟
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策略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