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春
白居易诗歌与《诗经》互文性研究
邹晓春
法国批评家朱丽亚·克里斯蒂瓦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互文性,她认为“每一个文本都是由对其他文本的援引而构成的镶嵌图案,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她的互文性理论极大拓展了文本研究的时空界限,文本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被融入到历史语境和文学传统当中,互文性将原本孤立的文本个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探索文本与文本之间微妙的关系。克里斯蒂瓦在接受巴赫金“文本对话”观点地基础上提出了“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互文性理论。她认为文本不能够完全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文本语义元素在历史文本中存在着联接关系。也就是说,历史形成的文本是后世所无法规避的,没有人能够凭空创造,即使是原创,在历史文本中也应该能够找到原始“基因”。罗兰·巴特在《大百科全书》中认为“每一篇文本都是在重新组织和引用已有地言辞。”这一论述与克里斯蒂瓦的互文性理论不谋而合。互文性概念透露出两层含义,一是一种文本中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另一文本的语义元素;二是一种文本吸收、借鉴、改写着另一个文本,对早期文本进行内化转换。
互文性虽然是典型的舶来品,但在中国传统文学当中却司空见惯,典型的就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歌观点。有鉴于此,我们完全可以将互文性纳入到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研究当中,在诗歌接受、流派研究的基础上,从文本入手,再度拓展诗歌研究的时空范围,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联系在一起,去发掘他们之间的关联。
古典文学中最早的互文性体现应该从引诗传统说起,《诗经》的经典地位早在先秦就得以体现,先秦流行赋诗言志,最早在《国语·周语上》中有这样的语句“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櫜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①这里引用的是《诗经》的《周颂·时迈》,在原诗的基础上又延伸出新的涵义。先秦典籍引用《诗经》极为普遍,据统计《左传》共引用《诗》266处;《国语》引共引用《诗》37处;《战国策》共引用《诗》7处;《论语》引共引用《诗》、论《诗》19处;《孟子》共引用《诗》37处;《荀子》共引用《诗》83处;《礼记》共引用《诗》140次;《孝经》共引《诗》10次;《晏子春秋》、《吕氏春秋》以及《墨子》等引用《诗》若干次。
《诗经》与后世作品的互文性由来已久,并且具有丰富的案例积累,这种文本互文性逐渐形成传统,广义的可以涵盖经学,而狭义的则包括后世文人创作对《诗经》的效仿、沿袭、接受和创新。魏晋时期曹氏父子《短歌行》《七肩》与《诗经》均有文本互文,而陆机、颜延之等又在诗歌创作中与《诗经》和曹氏父子的诗歌形成互文。至隋唐之际,诗人更以彪炳风雅为己任,从陈子昂“风雅不作”到李白的“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无不体现着对《诗经》的推崇与敬仰。至白居易,更是将诗歌与《诗经》的互文性推向了一座新的高峰。
1.白居易宗经思想和《诗经》风雅精神的互文性
白居易的宗经思想在《与元九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②在白居易看来,《诗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其地位不可替代,究其原因,是因为《诗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经》以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留存于心,感人至深,也正是因为《诗经》这样独特的魅力,才能达到“言者无罪,闻者作诫,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的效果。白居易对诗歌创作的认识与诗序“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际是一对思想互文。另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的互文意图也很明显,他说“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白居易在无形中又继承了《诗经》的讽喻传统,对于诗歌的形式,他更是直接遵循“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模式,以此来表达“《诗》三百之义也”。白居易极力推举《诗经》的教化功能,认为诗歌创作“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这又与《诗经》所倡导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形成互文,而且更加直白深化。
2.白居易诗歌意向与《诗经》互文性
文本的交叉出现,是互文性最直接的体现,与中国传统用典颇为相似,热奈特的《隐迹稿本》阐述了互文性三种类型,一是引语,即引用典籍中的成辞;二是剽窃,类似于夺胎换骨;三是暗语,将原来的词语用于新的语境并产生新意。经搜集整理发现,白居易诗歌中出现了大量《诗经》中的意向,竟有六十四处之多。
这里的互文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与《诗经》意象本意的互文,如北门、蒹葭、鹿鸣、关雎、雀巢、终南等意向,具有浓厚的《诗经》情节,白居易在使用的时候直用其本意,来营造诗歌意境。第二种是与《诗经》意象引申义互文,比如式微、伐檀、南有嘉鱼、生民、鹤鸣等,这里以南有嘉鱼为例。《南有嘉鱼》是《诗经·小雅》其中一篇,诗曰:“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④
诗歌描写了宾客宴会的欢畅盛景,主人和客人相处融洽。用嘉鱼游水的形态起兴,含如鱼得水之意,引申出宾客与主人之间的融洽。
白居易在《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酬郑侍御东阳春闷放怀追越游见寄》引用南有嘉鱼意象,诗曰:
君得嘉鱼置宾席,乐如南有嘉鱼时。
昨日嘉鱼来访我,方驾同出何所之。
嘉鱼点头时一叹,听我此言不知疲。
第一句“君得嘉鱼置宾席,乐如南有嘉鱼时”,第一处“嘉鱼”指的是酒桌上的美味佳肴,这里用的是嘉鱼的本意,第二处嘉鱼是双关语,白居易和诗的人叫郑鲂,就是诗歌题目中的郑侍御,字嘉鱼,这里的南有嘉鱼既使用了原诗意向燕饮之乐的意思,又调侃了好友郑鲂,最后一句“嘉鱼点头时一叹,听我此言不知疲”印证了前面的说法,白居易此处化用《诗经》意向“南有嘉鱼”,难察雕琢之迹,又兼双关之语,产生的互文性效果应算全部诗歌中最具特色的一处。
3.白居易诗歌创作形式与《诗经》的互文性
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说“入翰林掌制诰,比比上书言得失,因为《喜雨诗》《秦中吟》等数十章,指言天下事,时人比之《风》《骚》焉。”⑤意思是白居易的《秦中吟》等诗歌被时人视为当代的《诗经》,足见白居易的诗歌与《诗经》的互文性有多么密切。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新乐府最为人津津乐道,白居易做新乐府50首,按照《毛诗序》的立序形式,“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道:“则诗经篇名,皆作者自取首句为题。乐天实取义于此。故新乐府序文中‘诗三百之义也’语,乃兼括前文‘首句标其目’而言。铃木之说殊未谛。夫乐天作诗之意,直上拟三百篇,陈义甚高。”⑥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上采用了与《诗经》小序相同的形式,如:
《七德舞》,美拔乱,陈王业也。
《上阳白发人》,愍怨旷也。
《诗经》小序中也是如此形式,如:
《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
陈寅恪认为:“乐天《新乐府》五十首,有总序,即摩《毛诗》之《大序》。每篇有一序,即仿《毛诗》之《小序》。”除此之外,白居易在诗歌题目命名方面,也与《诗经》形成互文,陈寅恪总结道“又取每篇首句为其题目,即效《关雎》为篇名之例。”白居易的新乐府小序极为精炼,《诗经》的小序虽冗长一些,但形式意图一致,每篇诗歌首句作为题目与《诗经》命名如出一辙。
4.白居易诗歌艺术风格与《诗经》的互文性
在诗歌艺术风格方面,白居易很好地继承发扬了《诗经》写实、讽喻、质朴的特质,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大量写实之作,《观刈麦》《采地黄者》《夏旱》《卖炭翁》等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诗歌以质朴的语言叙述着劳苦民众的遭遇,最终将矛头指向统治者。如《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诗歌描述了春天干旱,秋天早霜,麦子颗粒无收,老百姓只好到地里采地黄,采来地黄不是自己吃,而是交公粮,早出晚归也挖不到满筐,辛苦拿去卖给权贵,权贵却用来养马,最后白居易发出慨叹,直将矛头指向权贵,挖苦他们把马吃剩下的救济百姓也好。白居易只是作为看客把百姓的遭遇表述出来,没有做道德的批判,更没有谩骂,但是讽喻力量分毫未减。白居易的诗歌难得之处是“老妪能解”,这与白居易谏官身份有关,他认为“有阙必规,有违必谏”,而诗歌就是他讽谏的利器。《容斋随笔》十五卷《连昌宫词》中说道:“元微之、白乐天在唐元和、长庆间齐名,其赋咏天宝时事,《连昌宫词》、《长恨歌》皆脍炙人口,使读之者情性荡摇,如身生其时,亲见其事。”⑦白居易诗歌的画面感非常强,读者观后,仿佛身临其境,在这方面,《诗经》的《硕鼠》《伐檀》等更具有代表性,这些《国风》将百姓的生活口述出来,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他们的生活场景活灵活现,在直白叙事方面,白居易的诗歌最得《诗经》精髓。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道:“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这才是白居易诗歌直白的因由所在,直白的目的是为了通俗易懂,是为了讽谏实事。
总的来说,白居易诗歌无论在文本本身还是其蕴藏的艺术魅力,都与《诗经》一样散发着相同的艺术气息,在诗歌发展史上,白居易主动扛起“风雅”精神的大旗,将《诗经》的精髓内化传承,并与之遥相辉映,呈现出鲜明的互文性,为中国诗歌文学留下了不朽的财富。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150030)】
①孔颖达《毛诗正义》卷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②朱金城《白居易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2789页。
③邹晓春《元白对诗经接受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年,第52至58页。
④周振甫《诗经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35页。
⑤周相录《元稹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281页。
⑥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4页。
⑦洪迈《容斋随笔》,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页。
本文系2013年度黑龙江社科研究规划项目“俄罗斯后现代小说互文性研究”(编号:13B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黑龙江省教育厅2014年“黑龙江省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元白对诗经接受研究”(编号:1254G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