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扬 魏凤娥
阐释者的跨语际对话:海内外《管锥编》研究述论
苏扬魏凤娥
进入20世纪,中国学术界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使得文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现代性和创新性的现代品格。一方面,众多学者在纵向上向内继承中国传统文艺的精神血脉,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横向上汲取西方的文化养料,使中国文学在一种中外文化及文学的交流与碰撞的历史语境中不断生发和变迁。对于钱锺书而言,中西融通的时代氛围的濡染,浩博厚重的钱家家学“文化群落”与会通中西的清华“文化群落”的双重熏陶,伯父与父亲双重养育的特殊成长环境,种种外在动因与他自身独有的天性禀赋相汇,造就了痴气盎然又变易不居的批评家钱锺书。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钱锺书是一位被誉为“文化昆仑”的著名学者。美国学者胡志德评价道:“他(指钱锺书)的文学批评显示了对传统文学全部遗产的真知,显示了他对欧洲文学的灼见,这些真知灼见足以令许多西方学者汗颜。”①钱锺书之所以被誉为文化昆仑,是由于他一直坚守一个体认,即基于对中西文化共通性的体认:“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②这一认知使钱锺书有理由立足于“开放的民族主义”立场,超越“攘夷”、“变夷”之狭隘,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同时,通过民族传统诗学话语与西方诗学话语的沟通对话,探寻中西诗学建构的基本规律,从而取得非同凡响的创获。从中国传统文论自身的自我省察中以观西方文论,寻求中西诗学对话,是钱锺书比较诗学实践的一条重要路径。以西方文论话语为灯“照亮”中国文论话语,是钱锺书比较诗学实践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钱锺书的文艺思想中具有人本主义倾向的“对话”精神。在他的批评世界中,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下的批评主体、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在中西淹博浩瀚的现象话语空间内,围绕着“谈艺”的主题,展开了自由平等的“对话”。钱锺书则本着“通观一体”的基本精神以及“和而不同”的对话原则,将各种声音沟通、比较、互补、参映,在打通古与今、中与西、雅与俗、各学科、各时代、各文体、各流派等各种各样的疆域界限的基础之上,提升出具有人类文化普遍意义而不失独创性的文学批评理论。本文将就新时期以来海内外对于钱锺书的《管锥编》的研究集中做一综论,关注的焦点主要在《管锥编》对于比较文学的贡献。
《管锥编》成于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在那个学术凋敝、文化氛围冷酷的阶段,它的出现在中国学术界不啻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管锥编》作为钱锺书的代表作之一,涉及七种文字,引用中西文献四千余种,涉及十余门学科。在形式上,《管锥编》秉承中国文人笔记习惯,即以片段评语,疏疑解难,又以织补手法,签注古籍。而在骨子里,它是一部中外比较思想史,或说是“文论”著作:其中既有文词批评,也有哲理批判。钱锺书所谓的“管窥、锥指”正是中国文论所独有的“以小窥大”法。即是说,钱锺书是以中国古代的经史子集为线索,网罗外国各派新学,令其交相辉映、彼此参合,进而抉发它们共有的思想精髓。然而,钱著在文体与话语形式上,因较多使用文言与古代札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为读者阅读、理解及评价其思想带来困难。
钱锺书的《管锥编》对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虽然钱锺书在不少场合多次表示反对将自己列入“比较文学”阵营,比较文学界却经过数十年的具体分析和反复论证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钱氏著作在某种程度上所体现出来的比较文学研究特质。在《研究古代文艺批评方法论上的一种范例———读〈管锥编〉与〈旧文四篇〉》一文中,郑朝宗先生再次强调:“作为一种新的文艺批评,《管锥编》的最大特色是突破了各种学术界限,打通了全部文艺领域。”③而几乎同一时期,乐黛云先生也著文强调,《管锥篇》最大的贡献在于“纵观古今,横察世界,从‘针锋粟颗’之间总结出重要的文学共同规律。也就是突破各种学术界限(时间、地域、学科、语言),打通整个文学领域,以寻求共同的‘诗心’和‘文心’”。④
美国学者艾朗诺(RonaldC.Egan)对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和人文文化进行过多年深入的研究,他独立编成的《管锥编》英文选译本1998年由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出版。艾朗诺的英译本《管锥编》名为Limitedviews:EssaysOnIdeasandLetters,这是《管锥编》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被部分译成英文本出版。此书的出版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对中西文化交流亦产生了深远重大的影响。在艾朗诺看来,《管锥编》无法按照《周易》、《诗经》、《左传》的顺序模式一路译介,必须将其“改头换面”,变为西方读者能够接受的模式。然而,《管锥编》文本中蕴含的鲜明的钱氏风格仍然会影响到西方读者对其内容丰富性和丰沛性的理解。艾朗诺在《导言》中自述选译此书的初衷,就是为了“给钱锺书博大精深的《管锥编》提供一部简明读本,所选篇章翻译时尽量保持原作风格,以引起专业和非专业的英语读者的极大兴趣。虽然这些条目只占中文原书的一小部分,但《管锥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已在其中。”⑤《管锥编》原书收有钱锺书先生对十部中国古籍所作的1400多则读书笔记,艾朗诺只选了其中65则,还不到原书的5%。这种特定条目的选取在某种程度而言显示了艾朗诺作为一名海外学者对于中国经典《管锥编》的学术价值判断。选译本分为六个部分,标题分别为:一、美学和批评概论。二、隐喻、象征和感知心理学。三、语义学和文学风格学。四、论老子,以佛教和其他神秘宗教哲学为参照。五、魔与神。六、社会和思想。不难看出,艾朗诺所选的条目均蕴藉着世界文学普遍性的问题,或者是那些会引起比较文学学者兴趣的问题。可以欣慰的看出,艾朗诺是秉承着平等对话的眼光来对待中西文学的交流和融通。
在比较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比较文学界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论导致西方学者对异质文化、文学之间的互动视而不见,使它偏离了从跨文化的角度入手寻求文化互动和文学共性的比较文学学科的本质特征。艾朗诺身体力行翻译《管锥编》无疑是对欧美比较学者的西方中心主义心态的一次纠正,在一定程度而言对于打破由来已久的西方中心主义、凸显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管锥编》出版于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便迎来钱学研究的高潮期。现今,钱学研究的总体趋势已从生平介绍到创作研究而深入到学术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交流日益密切,中国文学也日益走向世界,学界对于钱锺书《管锥编》对比较文学的贡献越发关注。在中国知网中,以“钱锺书与比较文学”进行全文检索,共有相关文献1180篇,包括硕博论文、期刊文献等,其研究呈现出下列特点。
首先,厦门大学的郑朝宗首倡钱学,引发了国内钱学研究热潮。郑朝宗将钱锺书的治学特点进行总结。其中,探讨中西共同的诗心文心,打通全部文艺领域,对语言研几察微等看法,对学界影响甚大⑥;此外,郑朝宗编选了《〈管锥编〉研究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除收录本人研究钱锺书的两篇论文外,还有他的四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何开四《钱锺书美学思想的历史演进》、陆文虎《论〈管锥编〉的比较艺术》、陈子谦《钱锺书文艺批评中的辩证法探要》、井绪东《〈管锥编〉文艺鉴赏方法论初探》,推进了对《管锥编》学术思想以及钱锺书文艺批评方法的研究。
其次,是对钱锺书的文艺思想挖掘。将钱锺书的文艺思想看做整体全面考察,敏泽指出钱学的特点是博、大、精、深,其立足点是“文艺鉴赏和批评”⑦,敏泽的观点对学界影响很大;党圣元认为在文化发展观上,钱锺书是“通变”论者,“打通”是钱学方法之一⑧;杨义也从整体论述了钱锺书对中国学术的意义⑨;罗新河分析了钱锺书文艺思想生成的历史语境,并在自己的博士论文《钱锺书文艺思想研究》(2011年)中作了系统研究,从历史观、诗歌本体观、批评鉴赏论等诸多方面梳理其诗学思想。这些研究对于认识钱锺书的学术思想的立足点很有帮助。
认为钱锺书“打通说”对中西文化交融有所启发。学界较早就注意到钱锺书的“打通”说意义,并做了多方面阐释。敏泽认为钱锺书的“打通”表现在打通中西,打通古今,打通各个学科上⑩,季进认为“打通”向“打通说”的“飞跃”有一个过程,文章以“阐释之循环”描述“整个钱氏著作系统”,却以“打通”作为钱氏“考古学式的”方法论之概括,指出由“‘打通’而至‘圆览’”为钱氏方法论特征⑪;伍世昭认为钱锺书借鉴了美国当代史学的单位观念研究方法,把中国传统诗学拆解为无数单位观念,并与西方诗学中的观念互为阐发⑫;姚洪伟分析了“打通”说产生的学理背景,指出“打通”绝非简单比较,钱锺书用札记、选本、论文的形式等突破了时间地域学科语言等各种界限和壁垒⑬;陆文虎将钱锺书的“打通说”放在全球化语境下审视,认为钱锺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于用文化批判精神关照中国与世界;用新的学术规范发展和深化中国学研究⑭;针对学界“打通”说的深度阐发,杨果提出质疑,认为“打通”说是钱锺书的目的而非学术方法,也认为这样不利于“钱学”方法论的推进。这些观点对于正确认识《管锥编》的研究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学界自80年代就提出了钱锺书《管锥编》对于中国古代经史子集的研究,打开了中西文学融合交汇的新视野的洞见,认为钱锺书对中西比较文学的贡献。张隆溪、赵毅衡、孙景尧、胡亚敏等学者研究较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隆溪详细地阐发了钱锺书的比较文学思想⑮,赵毅衡认为《管锥编》中运用了平行比较的方法,加深了人们对中国文学的理解⑯,张德劭认为《管锥编》的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兴起的标志⑰,进入新世纪,蒋述卓、闫月珍指出了《管锥编》对于比较文学的启示意义在于用比较文学方法,将经典典籍上升到比较诗学的高度进行比较⑱,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赵一凡对钱锺书的比较文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概括,认为《管锥编》是通学之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中西比较的“战略地图”:如“亦扫亦包法”、“鸟之两翼法”、“脱胎换骨法”、“花开两朵法”、“水中着盐法”等等⑲,堪称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总结,虽然并未深入例举研究,但是对理解钱锺书的比较文学思想启发很大。
学界注意到钱锺书与西方文艺批评的关系。季进在专著《钱锺书与现代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以《管锥编》、《谈艺录》为核心详细地分析了钱锺书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阐释学、精神分析批评的关系,认为钱锺书著作的总体特征是中西互动,呈现出现象学式的话语阐释空间;焦亚东的专著《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系统阐释了钱锺书文学批评话语的外在表征、内在特质及生成原因,认为钱锺书的文艺批评具有现实和批评学的双重意义,标志着新世纪钱锺书文艺批评研究的深入;此外,一些博士论文如焦亚东《钱锺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2006年),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锺书文学批评理论》(2009),许丽青《钱锺书与英国文学》(2010)也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钱锺书与西学的关系,也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和观点。
作为对《管锥编》跨语际阐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学者艾朗诺英文选译本Limitedviews:EssaysOnIdeasandLetters1998年由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出版,书名译为《有限的见解:关于思想和文学的札记》,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关注。陆文虎将艾朗诺的英文选译本序言翻译成中文,陆文虎指出艾朗诺选取的条目都是带有世界文学普遍性的问题,或者是那些能引起比较文学学者感兴趣的问题,并且盛赞艾朗诺整个翻译工作苦心孤诣,读后能使人加深对《管锥编》的理解⑳;刘华文则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对《管锥编》中英版本做了比较,由此探讨中西文化异同,认为《管锥编》书中进行中西文化对举的过程中是以两者之间的“同”作为出发点,翻译时用“同”表“异”会遇到难度㉑;靳新来和彭松两位学者梳理了海外钱锺书文学的研究,认为具有审美批评、整体研究、反浪漫主义三个维度,并认为海外汉学家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国内钱学研究有很大启发㉒。
由此可见,国内对于钱锺书比较文学思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尤其是通过对《管锥编》的研究挖掘了其比较文学思想,研究方法,以及用这种研究方法与西方文学、文艺理论展开对话,达到中西汇通的目的;但我们也发现,对于《管锥编》内部的研究还有待深入,颇为遗憾的是,对于艾朗诺的英译本研究也还停留在简单介绍和单篇的译介学角度的研究。
海外钱学研究可以按国别和地域划分。20世纪中期,海外对于钱锺书的其他著作已经开始研究。例如:日本学者小川环树对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大加赞赏㉓,这篇文章的肯定意见导致了上世纪50年代国内学界对《宋诗选注》批评的转向。日本学者一直坚持对《宋诗选注》的翻译,50年代内山精也对《宋诗选注·序》进行了译介研究。法国学者郁白(NicolasChapuis)翻译了钱锺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通感》、《诗可以怨》等文章,并以《诗学五论》为题出版(1987年),使钱锺书诗学思想为更多海外读者所熟知。自上世纪60年代起,北美学者开钱锺书的小说和论著。1961年,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就对《围城》做了高度的评价,并且从“谈艺”的角度审视《谈艺录》,认为“眼光正确,范围惊人,旁征博引”;70年代又有文章继续评价《谈艺录》推崇钱锺书的“博学与眼力”;1977年,美国还有两部钱锺书研究的专著出版,一是胡定邦(DennisT-ing-pongHu)的《钱锺书三部杰作的语言——文学角度研究》(ALinguistic-LiteraryStudyofCh’ienChung-Shu’sThreeCreativeWorks,Madison:UniversityofWisconsin,1977.),主要分析钱锺书的文学创作;一是胡志德(TheodoreDavidHuters)的《传统的革新:钱锺书与现代中国文学》(TraditionalInnovation:QianZhong-ShuandModernChineseLetters,Michigan: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77.),在海外钱学领域影响较大,被视为西方学术界第一部研究钱锺书学术思想与方法的著作。其关于《谈艺录》的研究被誉为从海外钱学乃至海外汉学的角度看来,具有开掘意义的工作。以后胡志德于1982年出版《钱锺书》(张晨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被认为是中西文字中专门研究钱锺书学术与创作成就的第一部专著,胡志德研究了钱锺书思想的发展与创作演进过程,盛赞钱锺书文艺批评的同时也认为其过于博杂的内容造成的枝蔓;以后他又著文《寻找钱锺书》谈到自己1977年如何与钱锺书的《围城》相遇,并引发了自己的学术兴趣。
新时期以来,海外钱学研究取得重要成就。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艾朗诺的钱学研究,他独立编成的《管锥编》英文选译本1998年由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出版。此书的出版,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艾朗诺自述其翻译初衷就是为给钱锺书博大精深的《管锥编》提供一部简明读本,翻译尽量保持原作风格。艾朗诺选择了《管锥编》中带有世界文学普遍性的条目,并依照自己观点分为六大部分结构成书,力图使人理解《管锥编》的全貌,对于推进钱学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范本。以后,艾朗诺又在多篇文章中提到钱锺书的研究,认为《管锥编》承袭了清代札记的传统,但讨论的范围又异于清人札记,并对钱锺书《管锥编》使用的话语与文体进行了揣度。㉔在国内学者对艾朗诺的访谈中,艾朗诺谈及自己的译本要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同时也对西方学界对钱锺书研究的不足表示遗憾㉕。
另外,德国的钱学研究也值得肯定。莫芝宜佳的《〈管锥编〉与杜甫新解》(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该书在评述《管锥编》时提出了“母题”、“文题”、“宇宙观”三个范畴,并用“倩女离魂法”标识钱锺书对中西文化的勾连,用“一座中国式的魔镜”涵括《管锥编》的文体结构,她也被钱锺书赞为“也许是西方第一个发现《管锥编》而写成一系列研究文章的人”。
由于历史原因,港澳台地区对于钱锺书的研究,一直以来持续进行,也较少受到国内政治运动的影响。台湾学者邹文海首开对钱锺书的介绍,引发人们对钱锺书研究的兴趣㉖,以后又有孟令玲、杜松柏、李元洛等人对钱锺书《宋诗选注》的研究;7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麦炳坤的硕士论文《论钱锺书的散文和小说》,开始关注钱锺书的文学创作,其后的学者大都围绕钱锺书其人其文进行介绍。
新时期以来,港澳台的钱学研究开始走向深入。黄维樑研究了《管锥编》中的比喻方式,㉗之后,他对钱锺书的研究不断推进,先将其与夏志清、余光中并举(《文化英雄拜会记钱锺书、夏志清、余光中的作品与生平》,台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版),后又推举钱锺书的比较文学方法,认为钱锺书具有潜在的理论体系,与刘勰有共同之处,都是视野开阔,而钱锺书又能中西兼采㉘;澳门大学学者龚刚认为钱锺书的文艺批评方法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中维持一种张力提供了一个范式㉙,龚刚还梳理了欧美“钱学”研究的成果,特别肯定了北美汉学家胡志德的钱学成果“具有开创意义”,认为莫芝宜佳的拓展了钱学研究的深度,遗憾的是他没有论及艾朗诺的英译本。㉚
从海外钱锺书的研究成果说明钱学研究已经从钱锺书其人的介绍到其文艺思想、批评方法的研究,在《管锥编》的研究上也有重大突破,海外汉学家既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又力图寻绎中西对话的努力为这一论题的纵深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钱锺书沟通中西的学术实践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正是思想开放时代的必然产物。然而,钱锺书作为民国时期自由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影响到其学术成就的影响与传播,特别是建国后被拨“白旗”沉默二十年,使得他的学术贡献在相当一段时间被埋没。又因钱锺书一生不仅远离政治,而且也远离学术争鸣、热潮而默默治学,自称是“闭门不管天下事”的人,他的研究成果在粉碎“四人帮”之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文艺批评日益与世界接轨,对于钱锺书的研究,尤其是《管锥编》中的比较文学思想的研究反映出学界对于中西汇通的对话精神的重视。从上述海内外对《管锥编》中比较文学思想的研究梳理,我们也看到,无论是对于《管锥编》所蕴含的丰富的中西对话而言,还是对于艾朗诺英译本力图向西方传播《管锥编》,以西学立场阐释中国经典而言,学界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这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管锥编》博大精深,打通中西,美国学者艾朗诺的译本尽可在还原《管锥编》精义的同时,让《管锥编》能为西方所理解,其选译本显示出一种对话理解的可能。《管锥编》是钱锺书运用丰富的西方资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诠释和理解,而艾朗诺译介《管锥编》则是通过英文翻译来体悟钱锺书之体悟,是理解基础上的再理解,这是艾朗诺自身学贯中外和学贯古今的学养所构成的开放的比较视域所产生的积极成果。如果我们能在中西比较视域下研究和考察中英《管锥编》文本的交流和传播,将可以改变了以往狭义的审美式的文学研究,以一种最能揭示文学本质的方式解读和诠释中英《管锥编》文本所包孕的文本信息和意义,同时也在深层次理解中西文学比较的丰富内涵。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学法政学院(221116)】
①胡志德《钱锺书》,张晨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②钱锺书《钱锺书集·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页。
③郑朝宗撰《研究古代文艺批评方法论上的一种范例——读〈管锥编〉与〈旧文四篇〉》,《文学评论》,1980年第6期。
④乐黛云撰《中国比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⑤Egan.,RonaldC.,Limitedviews:EssaysOnIdeasandLetters,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AsiaCenterPress,1998.p13-14
⑥郑朝宗《研究古代文艺批评方法论上的一种范例——读〈管锥编〉与〈旧文四篇〉》,《文学评论》,1980年第6期。
⑦⑩敏泽《论钱学的基本精神与历史贡献——纪念钱锺书先生》,(《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⑧党圣元《钱锺书的文化通变观与学术方法问题的若干阐释》,《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4期。
⑨杨义《钱锺书与现代中国学术》,《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⑪季进《阐释之循环———钱锺书初论》,《阴山学刊》,1992年第2期。
⑫伍世昭《“打通”“平行比较”“单位观念”说》,《东方丛刊》,2008年第4期。
⑬姚洪伟《论钱锺书的“打通”说》,《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⑭陆文虎《打通而拈出新意——论钱锺书的学术贡献》,《人民日报》,2011年1月13日。
⑮张隆溪《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读书》,1981年第10期。
⑯赵毅衡《〈管锥编〉中比较文学平行研究》,《读书》,1981年第2期。
⑰张德劭《〈管锥编〉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⑱蒋述卓、闫月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西比较文论研究述评》,《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季刊》,2001年第4期。
⑲赵一凡《纪念钱锺书先生诞辰百年》,《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2期。
⑳陆文虎《美国学术界独到怎样的〈管锥编〉:评艾朗诺英文选本》,《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㉑刘华文《〈管锥编〉的英译与中西文化的异同之争》,《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第3期。
㉒靳新来、彭松《海外钱锺书文学研究的维度与启示》,《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㉓[日]小川环树《钱锺书的〈宋诗选注〉》,京都大学《中国文学报》,1959年第10册。
㉔[美]艾朗诺《钱锺书写〈管锥编〉的动机与心情》,《东方早报》,2010年11月14日。
㉕[美]艾朗诺《钱锺书,〈剑桥中国文学史〉与海外汉学研究》,《上海文化》,2011年第11期。
㉖邹文海《忆钱锺书》,台湾《传记文学》第1卷,1962年第1期。
㉗黄维樑《与钱锺书论比喻〈管锥编〉管窥》,《钱锺书研究》,第2辑。
㉘黄维樑《刘勰与钱锺书:文学通论——兼谈钱锺书理论的潜体系》,《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㉙龚刚《变迁的张力:钱锺书与文学研究的现代转型》,《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3期。
㉚龚刚《欧美“钱学”述要》,《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