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景园林设计发展历史的伊丽莎白·伯顿图式语言思想

2015-09-28 08:23王云才崔莹
风景园林 2015年2期
关键词:语汇图式风景园林

王云才 崔莹

1 风景园林设计发展史的研究方法

1.1 “风景园林”的历史属性及表达

“风景园林”和“景观”一词从其起源而言,就成为多个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其中建筑学、艺术、地理学的内涵属性占据主导。但从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内涵来看,其深刻的历史、社会、文化、美学等属性决定了各个学科各分属领域研究的基础上的综合研究[1]。“风景园林”的历史性,可以从2个方面进行解读。其一是“景观”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演变属性,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对景观客体现象进行自身演变的时间空间过程、演变规律和结构特征等的描述,这一部分是“景观”历史演变的表象或现象,是对已存在的景观进行现象描述,可以帮助了解景观发展史的脉络。其二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人类在创造自己居住环境的过程中人居环境学科演进的整体过程,主要指在建筑、规划、风景园林等人居环境学科综合演进背景下,风景园林相应的演进体现及其发展背后所蕴涵的社会、经济、文化意义以及成因揭示。这一部分是“景观”历史属性中景观形成动机的深层次内容,可以帮助了解“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根源、规律以及未来趋势。风景园林学的历史研究需要兼顾“风景园林”的地理学属性及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美学、传播学、旅游学等人居环境塑造的属性的研究,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理论体系,从历史中学习和传承自然与文化的精髓[1]。从传统记录人类历史著作的编写方法来看,一般采取的方法有纪传体、编年体、断代体以及纪事本末体,其中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编年体是按照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断代史体例是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但是风景园林设计历史发展的特殊性,风景园林发展史的研究方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以现象认知为途径的地理学和景观诗学研究方法、以时间轴线为途径的编年史和断代史研究方法和以图解(图式)为主要途径的设计语言研究方法3大类型。

1.2 风景园林设计史的研究方法

1.2.1 以现象认知为途径的地理学和景观诗学研究方法

风景园林设计发展历史的研究最早是从地理学角度进行阐释的。“景观”一词进入史学界研究范畴是在19世纪晚期,英国史学界把“景观”的研究纳入历史学专门研究范畴。20世纪以来,景观专门化研究也关注到景观作为人们认知对象的主观性、精神性、历史累积性的文化特征。到20世纪中期以后,又进一步形成了以景观感知为对象的研究方法,具有更强的文化分析倾向,随着多学科学者广泛参与,逐步形成了以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的风景园林设计史研究的“现象认知学”研究方法。其中,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施吕特尔(Andreas Schlüter)重视运用历史地理的方法分析景观历史,先定义“原始景观”[2],然后追溯从原始景观向文化景观转变的一系列过程[3]。历史地理学者霍斯金斯(W. Hoskins)《英国景观的形成》(The Making of English Landscape),从英国人定居之前的景观、英国人定居点、中世纪英国的拓殖、 黑死病及以后、都铎王朝至乔治时期、议会圈地与景观、工业革命与景观、运河与铁路、城镇景观、今日景观等角度阐释了英国地理景观形成的全景图式,是英国地方史、景观史、环境史的奠基之作[4]。与地理学研究不同的是“景观诗学”,通过诗歌或大型史诗的形式记载景观现象及其变化,成为现象认知的重要研究方法。我国是风景园林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古典文化中的风水学或堪舆学(相地)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景观现象的认知体系,于此对应中国的诗歌和史诗同样成为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发展的重要表述途径,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过程中影响最长远的文化认知理论。

1.2.2 以时间轴线为途径的编年史和断代史研究方法

与 “形象认知学”角度不同,无论是景观客体还是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过程,都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相一致。因此依据时间脉络,沿时间轴线进行梳理,以人物、事件、作品为切入点,引用实例、插图、文献、绘画、诗歌、小说和地图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横跨史前时代到现代的编年体的历史研究,或进行聚焦于某一时间段的断代史研究,或者以时间为单元进行大百科全书式的综合历史研究。英国学者伊恩 D 怀特 (Ian D. Whyte)《16世纪以来的景观与历史》(Landscape and History Since 1500)就是按照时间顺序,通过案例、文献、插图等方法,研究封建时期、启蒙时期、工业革命、帝国主义时期以及现代社会的景观变迁,全过程探究16世纪以来景观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大量引用绘画、诗歌、小说和地图,来展现景观认知和描绘的变化。从世界园林发展格局来看,中国和日本园林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周维权教授所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划分为5个时期,既分别作总的论述,也着重列举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析评介[5]。日本著名学者针之谷钟吉所著的《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分别以地域和时间为经纬轴线,结合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写作手法,系统论述了造园发展的来龙去脉。

1.2.3 以图解或图式为主要途径的设计语言研究方法

在风景园林设计史的研究中,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有一支专门的以图解或图式的方法与形式研究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的发展历史。现象认知方法重点在描述与刻画,编年史和断代史方法重点在记述,而图解和图式方法重点在设计方法,从而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史发展研究的重要流派。图解或图式研究方法是以高度概括的图解形式阐释风景园林设计史的原理与时代性设计语言及语汇,探究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特点和文化发展阶段下人类设计自己环境的原始动机和出发点。图解或图式的方法主要采用包括作品绘图与图形概括、绘制景观变化的图谱(绘制连环画)、插图故事、案例研究与设计语汇的解构,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出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园林设计所具有的共同设计理念、设计原理和设计语汇等。在这一流派中以杰弗瑞 杰里柯(Geoffrey Jellicoe)和伊丽莎白·伯顿最具代表性。英国学者杰弗瑞 杰里柯和苏珊 杰里柯所著《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The Landscape of Man Shaping the Environment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Day) 就是一本以揭示风景园林设计史中世界多样性文化图式的重要成果,全书第一部分完整地研究了从史前到17世纪末的人类代表景观(文化图式),纵览了28种人类文化现象,介绍每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背景,揭示用景观的语汇来呈现的文化或文明的原理和方法,最后以一系列的图片来佐证自己的观点。第二部分研究了现代景观(特别是文化图式)的演进,分析了世界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及迈向人文主义的景观造园艺术。全揭示了人类景观(文化景观)的设计图式和设计语汇的发展历程。在杰里科之后,具有代表性的是伊丽莎白·伯顿(Elizabeth Boults)的《图解景观设计史》(Illustrated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纵览风景园林发展的历史,沿着图解(图式)这一线索展开[6],采用概括图解的文献梳理方式,使用数百幅黑白钢笔画,按照公元纪年和地理分区来组织,以说明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是如何影响着当时的设计创作。具体采用的方法包括用连环画、案例研究和插图故事来描述空间;绘制重要空间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提炼时代性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和设计语汇;通过历史作品和当代艺术作品展现某个特定时代;描述在不同时代是如何根据人们的需求塑造景观[6]。

2 基于历史方法论的风景园林设计图式语言思想的发展

2.1 伊丽莎白·伯顿设计语言思想的源泉与框架

伊丽莎白伯顿在其著作《图解景观设计史》(Illustrated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中文版出版时,与其合作者奇普 沙利文(Chip Sullivan),在中文版前言中写道:“本书旨在通过风景园林视角为读者了解人如何巧妙地塑造自然并契合自身需求的人类历史过程提供一个整体框架,不同历史时期的景观设计作品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化艺术性产品。中国风景园林就是如此,绘画、诗歌和园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我们沉醉在中国园林之中并从中获得灵感。《图解景观设计史》本身就是一部艺术作品,它对影响人工环境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诗情画意般的组织研究,并通过该书激励人们去认识那些历史上伟大的景观作品,从而在未来创造出更多美好的花园、公园和绿色空间”[7]。这段话初步勾勒出作者通过不同时期经典作品的研究,通过图形和图式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时代性设计语汇的基本体系,从而构建起运用风景园林图式语言认知、分析、归纳和总结不同历史阶段风景园林发展变迁的史学研究体系。伊丽莎白·伯顿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从史前时代至公元6世纪、公元6世纪至15世纪、公元15世纪、公元16世纪、公元17世纪、公元18世纪、公元19世纪、公元20世纪和公元21世纪等9个风景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各地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著名景观,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形成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园林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以及设计语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插图、连环画作为素材,通过图解、图式的形式进行学术总结,揭示出基于历史方法论的风景园林设计语言思想的发展全过程,也同时成为揭示风景园林图式语言体系研究的重要思想。

2.2 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发展

设计原理的基本图式是伊丽莎白·伯顿风景园林设计史研究图式语言思想的重要构成。鉴于风景园林设计史与社会重大变革的事件相关联,因此依据地理大发现与文艺复兴、科学大发展与工业革命、环境运动、可持续发展4个重要历史变革阶段,将伊丽莎白·伯顿风景园林设计史的9个阶段归并为5个阶段(图1)[7]。

2.2.1 史前及中世纪时期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图式

(1)史前时代至公元6世纪。该时期的景观主要以史前时期土方工程景观特征和模式为主,古老的花园、早期公园和别墅、寺庙、建筑和重要的场地规划中的景观与建筑以及守护神的神圣景观等。此阶段由于人对自然的被动性决定了起作用的更多的不是设计原理,而是对设计起到影响的各类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图式语言的描述主要包括从天空到地心的世界之轴(Axis Mundi)、二分二至日(Equinox/Solstice)、自然环境决定的古罗马的乡村别墅等休闲类型(Otium)和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下的自然特征和自然景观(Topos)、由山地和岛屿等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如古希腊城邦一样的独立城邦(Polis)、神圣围地(Temenos)和一个地方本身具有的神圣精神力量的守护神(Genius Loci)等。(2)中世纪的设计思想。公元6世纪至公元15世纪称为“中世纪”,此阶段自然界是不可控的,政治是不稳定的。当罗马帝国的衰落破坏了西欧文化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也取代了古代的权力结构,无论是减弱自然的力量,或是设计更完美的自然,这个时期的风景园林设计的景观(像花园)多是封闭的。这一时期风景园林设计的图式原理主要包括实用主义(Utility )、对比(Contrast)、尺度(Scale)、平衡(Balance)、借景(Appropriation)等。

2.2.2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图式

(1)公元15世纪。15世纪是一个探索的时代,是在不同区域的扩张、文化进步的时代。新的地理发现重塑了中世纪的世界观,欧洲成为了世界一极,意大利成为早期文艺复兴思潮的中心。风景园林成为由设计师和园艺师专人管理的来满足人们特定需要的有序空间。15世纪的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图式语言主要包括简洁化(Reduction)、抽象化(Abstraction)、层次化(Hierarchy)、对称化(Symmetry)、比例化(Proportion)等。(2)公元16世纪。16世纪的变化标志着人类社会向现代化的过度。政治权利整合了全球许多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国家,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世界运行的方式和繁荣盛行的形态设计。以意大利花园为代表体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原理,但世界其他地区仍处在对几何形态、水体和对自然理想化设计的追求阶段。16世纪的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图式包括轴向对称(Axial symmetry)、占据空间(Occupying space)、边界(Boundary)、过渡(Transition)、和谐(Harmony)等。

2.2.3 科学大发展和工业革命时期的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图式

(1)公元17世纪。17世纪是理性时代的开始,这一时期科学知识的发展挑战了宗教信仰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秩序,自然通过人类的意志改变,特别是皇权。与此同时,无论是对轴线或光线的利用,风景园林设计都高度强调几何化和人对自然的主导权。这一时期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图式主要包括借景(Shakkei)、隐藏(Hide)和显示(Revel)、细分(Subdivision)、扩展(Extension)、错觉(Illusion)等。(2)公元18世纪。18世纪启蒙运动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人们对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进行争论和探究,科学家对社会关系进行重新的阐释。此阶段曲线、平整的草坪、弯曲狭长的湖泊和波浪状的树林是英国花园景观的“至美”,英国牧场景观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18世纪的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图式包括:框景(Framing)、暗示(Alludion)、叙事性(Narrative)、多样化(Variety)、观察(Observation)等。

1 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图式表达

2 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园林设计语汇的基本图式

2.2.4 应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环境运动中的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图式

(1)公元19世纪。19世纪的启蒙运动唤醒了新的时代和空间,风景园林设计的主题是城市、公共空间、浪漫主义。这一时期的设计原理包括可达性(Accessibility)、特征(Identity)、转型(Transformation)、观察(Observation)、协作(Collaboration)等。(2)公元20世纪。20世纪人类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战争,最快的人口和移民增长速度,制造业革命,最大的经济危机以及恢复,超级大国的形成。风景园林在这个时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空间逐渐变得极具建构特征。现代主义景观的形式和功能取决于对基地条件与使用者需求的分析。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试图重建传统的景观感受,生态设计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这一时期的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图式包括功能(Utility)、真实性(Truth)、对应性(Correspondence)、原创性(Originality)、完整性(Integrity)等。

2.2.5 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图式

21世纪是文化趋势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时代,文化是移动终端、互联网、快餐式经济的时代,“绿色”成为了时尚潮流并成为世界的主流,“可持续能力”是世界的流行词,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理念和设计的本源。在20世纪形成的现代主义设计师对依赖技术并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观的前景充满乐观,但21世纪的生态设计则是建立在艺术与科学的基础上将美与生态设计结合的新设计。从21世界前10年的发展和结合未来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设计原理图式包括减量化(Reduce)、可回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低(或者零)排放和无毒害。

2.3 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园林设计语汇的发展

与不同时期风景园林设计原理基本图式相对应,伊丽莎白·伯顿提出了5个阶段对应的风景园林设计语汇的基本图式(图2)[7]。

2.3.1 史前及中世纪时期风景园林设计语汇的基本图式

(1)史前时代至公元6世纪。早期文明在自然崇拜方面具有相似之处,在古希腊和罗马,对人类思维逻辑的信赖代替了反映自然特征的拟人神。与之相对应的设计语汇包括后殿、史前墓石牌坊、半圆形室等。神圣的人工结构很快取代了神圣的自然景观。与之相对应的设计语汇包括地画、地穴、巨石等。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更多的控制自然的能力,花园这一概念得以拓展,逐渐从欧亚封闭式的狩猎园演化为人工管理的舒适场所。与之相对应的设计语汇包括列柱花园、圆形建筑、金字形神塔等。(2)公元6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世纪时期。花园都依托于广泛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表达了在功能和审美上改造自然、改造有意义的空间的共同点。中世纪的设计师将花园封闭起来,构成了独立于社(庭院、湖池和小岛)。

2.3.2 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时期风景园林设计语汇的基本图式

(1)公元15世纪。15世纪人类文明随着政治疆域的扩张而扩展,随着园艺水平不断扩展,景观更易于管理,设计者对场地的设计原则有了更加充分的理解,景观空间组织有序,以服务人们的需求,例如冥想、休憩以及农业模式等。与之对应的设计语汇包括禅宗花园、皇城、意大利别墅等。(2)公元16世纪。16世纪创意性的空间形式蓬勃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原则体现在意大利的艺术、建筑和花园上,其他文化则也类似地使用几何构图,水体和理想化的自然来塑造景观。相应的设计语汇包括意大利(水利驱动、分隔和雕塑)、法国(花坛、沟渠和画廊)、英格兰(迷宫、山丘和灌木)、日本(汀步、石臼和灯笼)。

2.3.3 科学大发展与工业革命时期的风景园林设计语汇的基本图式

(1)公元17世纪。17世纪景观通常按照规则的几何形式进行组织以表现“人定胜天”的力量和权威。无论是纪念性的轴线还是视线,无论是四方形的花园还是借景的应用都拓展了设计的内涵。相应的设计语汇包括莫卧儿王朝(多样的水景图式)、波斯(花带顶柱廊、四方形花园、花卉)、意大利(水景剧场、台阶、舞台设计)、法国(镜面水池、树丛、刺绣式花坛)等。(2)公元18世纪。18世纪的英式花园被归纳为“线性美学”,景观成为启蒙运动者眼中未遭到破坏的自然景象的代名词,其所体现出来的田园美学传统影响了美国早期公园设计,并一直持续影响着今天的公园、校园和居住区景观设计。相对应的设计语汇包括英国:(哈-哈、丘陵山地和湖泊)、中国(亭台楼阁、墙体和窗)、美国(果园、草坪与开阔的视野)等。

2.3.4 应对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环境运动时期风景园林设计语汇的基本图式

(1)公元19世纪。19世纪工业革命给景观建造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变革,社会改革者呼吁通过改建公园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质量。这一时期的浪漫情怀源于回归自然,人们开始认识到景观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价值。相应的设计语汇包括英国(花坛和镶边)、法国(广场和漫步道)、美国(群山和纪念性建筑)等。(2)公元20世纪。20世纪的景观设计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空间变得建筑化。新的资源、技术和交通模式改变了20世纪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方式,景观设计对这些价值观的变化进行了形象化的表达。相应的设计语汇包括:网格、位移的轴线、弧线与切线、仿生形态、合成材料、地形、拼贴、色彩等。

2.3.5 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风景园林设计语汇的基本图式

公元21世纪的设计师面临了更多的挑战,一些近期修建项目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成为设计师们关心的话题,可持续设计成为了潮流。该阶段湿地景观恢复、湿地景观与草地景观的干湿季节转换、再生能源、生产性景观、雨水花园、绿色基础设施、屋顶绿化、景观转型等成为风景园林设计的重要领域。与之对应的设计语汇包括:(1)地球。蓝色的星球,绿色的家园,地球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和风景园林永恒主题;(2)风。既是景观的塑造外力,又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更是自然灾害的重要根源,也是可再生能源的绿色能源之一;(3)太阳。可再生能源的源泉,性能源和新技术的应用成为清洁能源的保障;(4)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不可再生资源。

3 伊丽莎白·伯顿风景园林设计基本图式语言研究之影响

3.1 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发展的图式语言及其学术价值

由于传统的风景园林发展历史研究多集中在风景园林作品、事件和人物以及在这些事物背后的影响因素和过程的研究,伊丽莎白·伯顿在《图解景观设计史》一书中以“图式语言”的形式沿时间轴展开,探讨不同时期风景园林设计发展的根本环节和内在特点及方法,开辟了风景园林设计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通过图式语言的形式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史的研究,其学术价值表现在:(1)通过插图、连环画等直观的图式语言形式,融汇了景观的形式、功能、感觉和设计意图,是一种能够表现学科领域本质的设计语言,能够强化体验与理解景观与景观设计的关系;(2)通过时间轴的演进,系统揭示了风景园林设计独特的思想体系、方法、模式以及风景园林能够表现的事物和对象,特别是考虑了每一时间段内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社会思潮对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以及风景园林设计对其的响应程度及方式和途径,有助于研究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背后的根本性根源;(3)通过不同时期风景园林中人地作用和认知体系的变化形成与时代对应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语汇的系统体系,能够统一自然过程和人类目标,能够评价历史不同阶段特定景观质量和景观意义的语言,有效连接日常生活与艺术、过去与未来、花园与区域等不同设计认知标准、设计时间和设计对象的复杂关系。

3.2 风景园林学科图式语言应用及其现实意义

伊丽莎白·伯顿的《图解景观设计史》一书是具有极高价值的专业教育工具书,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不同时期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变化的内在动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风景园林设计工作实践来说,设计史的图式语言让每一位设计师能够更深入认识风景园林的历史作品,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的自然认识和不同的技术途径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的独特设计语汇和设计原理,从而从历史中寻求设计的时代性,现实意义巨大。在风景园林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其可以发挥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1)以图式语言的形式,便于直观性地了解和学习风景园林设计史上的名作,也便于将风景园林设计案例进行归类和规律总结,在绘图的过程中,作者以示意图的形式抽象地表达和以景观设计代表性的图案进行“借代”,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按照时间轴的排布方式,便于选取某一时代的风景园林设计史进行单独学习,同时以设计语汇为脉络,将设计语汇的变化连续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历史图景。特别是每一个时代都以编年史为开端,梳理时间段内风景园林发展历史,对于系统的学习非常有帮助;(3)关于设计原则、设计语汇的总结,适合原则性地指导设计,便于学习者学习思考影响当今风景园林设计语汇和语言的关键因素,探讨新时代风景园林设计语言的特点,并在日后进行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应用。

4 结论与讨论

以历史的脉络研究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语汇,能够更本质的揭示风景园林在人类塑造自己环境过程中的根本原因和动机及其变化过程。同时,以图式语言的视角和方法研究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园林设计的特征和变迁,更能够深入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时期对自己和周边环境的认识程度和方式。风景园林设计对图式语言的研究是一种科学、直观的风景园林设计史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和理解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和传承传统文化图式与建立新时代的设计图式具有设计学方法论上的重大意义。伊丽莎白·伯顿在《图解景观设计史》一书中正是采用前者的方法,以历史为脉络研究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园林的设计语言,有机地梳理了史前时代至21世纪的风景园林设计史,开拓了风景原理设计史研究的新视角和新体系[8]。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1)由于世界地区文化差异大,发展阶段不同步,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使得风景园林学科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人地作用模式”千差万别,从而保证了实际文化的多样性性,但伊丽莎白·伯顿的研究力图以全世界为尺度,以时间(一个世纪)为单位,探讨每个世纪风景园林的设计原理和图式语汇,虽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却少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下的设计原理与设计语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9]。(2)正因如此,需要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开展具有地方性图式语言和设计原理的风景园林设计史研究,探究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及其变迁[10]。以此同时,还缺少以图式语言的的视角和方法研究不同历史时期风景园林设计的特征和变迁的研究成果,这3类成果的综合,才能够真正构建起风景园林设计史发展的图式语言体系。

注释:

图1-2由根据伊丽莎白·伯顿的观点整理成图,其素材来自Elizabeth Boults,Chip Sullivan.Illustrated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M].Hoboken,New Jersy:John Wiley&sons,Inc., 2010.

[1]苏智良,吴俊范.景观的历史表述及其路径——兼论“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的制作和运用[J].史学理论研究.2010,(3):100-109.

[2]陈仲雍.赫特纳著《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述评[J].地理学报,1983,38(2):197-203.

[3]吴建藩.德国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J].国外人文地理,1986,(1):21-26.

[4]正威.霍斯金斯:《英国地方史》[J].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5,(6):61-79.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4.

[6](英)伊丽莎白·伯顿,奇普 沙利文著,肖蓉,李哲译.图解景观设计史[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7]Elizabeth Boults,Chip Sullivan.Illustrated History of Landscape Design[M].Hoboken,New Jersy:John Wiley&sons,Inc., 2010.

[8]王云才.景观生态化设计与生态设计的图式语言探讨[J].北京:中国园林,2011,(9):52-55.

[9]王云才.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的图式语言研究进展与展望[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41.

[10]王云才.景观生态化设计的图式语言[J].风景园林.2011,(1):148.

猜你喜欢
语汇图式风景园林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