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富玉
教学·全现场
“简单”而“不简单”
——听特级教师张悦群上作文课
◎张富玉
指导学生作文要有“简单”意识,因为学生需要的不是什么写作的道理,而是可以操练的支架,简单明了,往往易行,但越简单的东西往往越包含着深邃的理解和深刻的意蕴。所谓“不简单”,正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在教学中,高三教师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按高考作文要求,花了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却不见得作文质量有什么提高,学生的写作仍然处在一种混沌状态;有不少学生,平时也积累了不少的写作材料,但还是写不出文从字顺、条理清晰、思想性强的议论文来。面对此种情况,教师也深感无奈,该讲的、该强调的在高一高二都已讲明强调了,但作文教学还是明显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目标性不明确,作文指导课长期在低效高耗的运作中徘徊。
那怎样的作文指导课才算高效实用的指导课呢?也许从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张悦群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中,我们能悟出很多可供学生学习,可供教师借鉴的“简单”做法。
下面是张老师指导学生写议论文的一则课堂实录:
师:请大家齐背《蜀道难》。(生齐背诵)
师:这篇文章是谁写的?
生:李白。
师:能这么称呼吗?这么称呼准确吗?(生迟疑)
我们是文化人,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于李白这样的古代先贤,能直呼其名吗?就像我们在家里能直呼我们父母的名字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怎么称呼?
生:“李太白”“青莲居士”“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
师:我们平时讲话一定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性,要知道该怎么表达更为合理,其实写作也一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考场作文该怎么立意构篇?如何选材?我们怎么把它表达出来?
师:请大家齐读材料一。
(生读材料一)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抓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师:材料讲什么很清楚,注意年轻人最后说的一句话“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这句话的疑问告诉我们,即使不变成珍珠也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师:现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都不为难考生,作文重在考查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家看这则材料,写作有困难吗?
生:有。
师:那我们今天两节课就来解决该怎么展开思路的问题。请大家看例文《若能无怨,便是晴天》这篇高考优秀作文。
请大家齐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段)
按照老者的观点,沙子只有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其实不然,美丽的沙滩、雄伟的高楼、宽阔的广场,沙子渗透在地球的每个角落,支撑着这个世界的存在。你还能说沙子不能得到承认与尊重吗?
师:这一段写什么?
生:引述材料,并用反问句“你还能说沙子不能得到承认与尊重吗”提出观点。
师:这就是材料作文的第一步,我们称之为“引材”。(板书:引材)
大家齐读第二段,并思考第二段写什么?
(生读第二段)
可是,现在有些人偏偏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工作、生活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起点不高就灰心丧气,自暴自弃;看到别的行业好就盲目攀比,见异思迁。须知毕竟沙多蚌少,沙子寻找到蚌,进入壳内的机会也少,长成珍珠后得到采珠人帮助的机会更少。如果大家都竞相成为珍珠,不仅千军万马拥挤不堪而且不能如愿,反而会在盲目的追求中失去自我,一事无成。经过膨胀的欲望,最终只能侵蚀人的意志,迷失人的本性,在奢华中颓废,在靡乱中渐渐衰败。
师:请大家概括。
生:联系现实,列举现实中的事例。
师:只列举事实吗?
生:还进行了分析。用假设分析,并指出其危害,如“经过膨胀的欲望,最终只能侵蚀人的意志,迷失人的本性,在奢华中颓废,在靡乱中渐渐衰败。”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第二段的开头“可是”二字,既承接了第一段,又进行了转折,进而联系现实,列举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体现了文章的波澜。这是文章的第二步骤“联今”(板书:联今),这一步非常关键,我们议论文就是要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谈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现实的针对性。当然我们既可以列举正面现象,也可以列举现实中的反面现象。
师:接着大家读第三段,看第三段写什么内容?
(生读第三段)
还是像沧海一粟那样吧。造化弄人,你成为一名普通士兵后,既不以之为耻,更不埋怨命运之不公;而是热情地拥抱自己的生活,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尽心地忠于自己的职守。与众多平凡的伙伴一起擎起世界的天空,一起享受幸福的人生。
师:请同学们概括第三段的内容。
生: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师:开头“还是”,强调针对现实问题我们怎么办,“既不……更不……而是……”再次强化观点。
师:作者不是简单地重复第一段提出的观点,而是形象地议论、情感性地表达,将中心论点再次强化。我们称这第三步骤为“立旨”。(板书:立旨)
师:观点有了,我们不能让材料、观点裸奔啊!接着怎么办?请大家阅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不由得想起“布衣暖,菜根香”这则古训。“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山珍海味的享受。布衣暖,暖的是一种心境;菜根香,香的是一种胸襟,这种平和与豁达更加为人尊重。淡泊名与利,心存天地宽。悠闲地流连于山水之间,与阳光雨露为邻,感受鸟语花香,让生活回归到本真淳朴的原色。这种大度与超脱的境界,何止令人尊重,更令人敬仰啊!
师:怎么写的,请分析。
生:引用古训“布衣暖,菜根香”,并进行分析论证。
师:论证什么?
生:分析材料紧紧扣住“这是一种心境”“是一种胸襟”“是一种大度与超脱”。
师:这是文章的第四步骤“远征”。(板书:远征)
师:“远征”就是旁征博引,引用名言警句、谚语,引用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扣住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议论。事例可以是正面引例,也可以是反面引例。可以是一则事例,也可以是多则事例,这就是用具体的事例来说话。这就要求大家积累一定量的素材,有选择地使用。大家齐读第五自然段。
(生读第五段)
所以,如果工作不如意,就应该反思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到位,如果起点比较低就应该奋斗前行,如果单位处境不佳,就应该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身为沙子则应随遇而安,尽其所能,踏踏实实做好沙子的工作,付出必有收获。即便没有丰硕的成果,过程也是美好的风景。不能因为不受瞩目而抱怨连天,让消极的情绪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万一像个别沙子那样一不小心落入蚌壳,也当服从造化,勇敢地接受世界给予的打磨,让自己成为一颗珍珠。即便常处黑暗,孤独寂寞,也不怨天尤人。
师:请分析这一段的内容。
生:这一段写我们该怎么做,用假设的手法。
师:这一段写该怎么做,既照应了开头第二段所列举的社会现象,又关照到了所给材料的内容,是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文章的第五步骤“做法”。(板书:做法)
师:第六段简单的两句话“如若不能改变命运,那就勇于改变自我。总之,无论是做沙子,还是做珍珠,只要无愧于心,我们便是属于自己的最闪亮的珍珠。只要无怨,便是晴天。”再次照应观点,收尾。
师:大家看我的板书像什么形状?
生 :像花生。
生 :像一颗竖起来的花生。
师:那我们就称之为“花生结构吧”。我们来回顾一下“花生结构”的具体步骤。先引材料,然后联系社会现实,再次确立主旨,接着旁征博引,谈具体的做法,最后收口结尾,一个花生就画好了。
师:你们看花生这样竖不起来,坐不起来,它像端坐在那里的什么?像不像一个葫芦?
生:像,很像。(生笑,交头接耳)
师:那我们就称之为“葫芦结构”吧,(板书:葫芦结构)葫芦比花生更形象,更富有想象力,更具有诗意。葫芦的形状上面小,接着变大,接着又稍微收口,接着“肚子”又变大,又慢慢地变小,最后收口。刚好对应议论文“葫芦结构”的六部分,而且哪部分该重点写详写,哪部分该略写,从葫芦的形状也一目了然。
(生点头,默记“葫芦结构”)
师:总结:我们是高三学生,我们在考场上有限的四五十分钟里,能够把一篇800字的文章写出来,而且像模像样地写出来,还要让阅卷老师知道我们在说什么,平时一定要训练到位。头脑中要不断地画“葫芦”,让“葫芦”深入你的头脑中。当然你也可以变化结构,如可以“引材料、亮观点、远征1、远征2、远征3、扣观点结尾”,这就变成了方块儿结构;还可以“引材料、亮观点、联今1、联今2、远征1、远征2,扣观点结尾”,这又是一个方块结构。
1.讲实效不作秀。
时下一些作文公开课,课堂花样翻新,学生也配合到位,但课后发现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依旧。追根究底,教学还是未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课堂重在教师自己的表现,很少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写作困难究竟在哪里。张老师始终在一线教学,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又长期从事写作阅读的教学研究,所以他清楚考场中学生最担心什么,最惧怕什么。
因此,张老师的这次议论文教学,采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教法,他用具有相同结构形式、学生易学易掌握的三篇范文,带领学生细细分析,分析范文如何引材料提论点,怎么联系实际,怎么用论据分析……一步一个脚印,让这三篇范文发挥了最大作用,同时通过分析,让学生牢牢记住“葫芦格式”,这种“格式”一旦灵活掌握,以后就不怕学生不会灵活变化“格式”,最后达到“出格”的目的。
也许有教师担心,张老师的这种固定结构模式的作文训练,最终会不会导致学生作文的千篇一律?其实大可不必担心。首先,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有自己的方法,自然不会受固定模式的影响。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思维品质、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与高下,都会在写作中真实、鲜明地体现出来,即使相同的结构,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多样化的。其次,张老师强调的“入格”最终是为了“出格”。由入格至出格,从模仿到创新,也是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正如孟子所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2.扎实的分点训练,体现了高三教学的目标性和高效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首先要顾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就学生当前的实际能力出发,各个阶段的作文训练就得各有重点,不能一下把任何方面都说到。”梁启超也主张作文“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张老师的本次作文课没有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立意构篇?如何把观点表达出来?”这一训练点上,跟学生一起分析了三篇文章,又让学生当堂训练了两则材料的“葫芦结构”,又留下三则材料让学生课后就这一结构再强化训练。这种训练拿张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定点打铁”。张老师认为“定点打铁,方能百炼成钢;散点打铁,则永远是铁。聚焦于一点,才能集中奇特的能量,产生奇异的效果”。这种“定点打铁”的方法可作如下训练:
(一)新课导入。(二)初步建模——葫芦。(三)提示本质——针对性:议论说理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四)变式处理——X圆与方块。(五)实战演练。(六)课堂小结——用常模逼内容,用内容逼本质。表面上看是思路展开,其实是内容与思想只有在学生的大脑皱区留下深刻的痕迹,才能在考生心底深处形成切合实际的认知经验。如若散点训练,或者定点训练不到位,必然会使学生陷入茫茫题海,那必然是苦海无涯、收效甚微。课堂上专注于一点训练,就不会让学生感到头绪纷繁,教师分析起来也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也能突破,这样扎实地训练下去,其效果也就“不简单”了。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