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课程性质及内容体系研究

2015-09-27 08:24赵华甫吴克宁
中国地质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土地学科评价

赵华甫,吴克宁,黄 勤,高 硕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5

课程建设

“土地评价”课程性质及内容体系研究

赵华甫1,2,吴克宁1,2,黄 勤1,高 硕1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2.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35

土地评价是土地对某种用途而言质量高低的鉴定活动,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协调人地关系的关键。论文阐述土地评价学科历史和性质,分析了其对土地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及相关课程的桥梁作用,进而探讨了课程授课内容和实践内容修订的思路。

土地评价;发展历史;内容体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根据区域自然结构和人类的经济开发能力,以及考虑社会文化特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其中心环节是土地研究,集中反映在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上[1]。而这必须以土地条件的系统分析和土地质量的研究为基础,才具有说服力。而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区域,针对特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进行鉴定的过程[2]。作为一门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学科[3],它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扩充学科视野,形成庞大的、涉及土地资源的方方面面的学科分支体系。土地评价学科的发展为“土地评价”课程内容的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鉴于土地评价学科的动态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土地评价课程必须在授课内容上不断调整,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土地资源配置和管护要求。由于“土地评价”课程知识背景要求高,内容偏难,全国开设该门课程的主要为地理系、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专业,数量很少,有关教学研究文献也非常少见。目前土地评价课程有关的文献数量有限,其中一篇探讨了“土地评价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如讲授与自学式、分组讨论式、角色互换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等[4];还有一篇则着重探讨了“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目标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5]。这两篇文献为土地评价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提供了借鉴。本文希望通过对土地评价学科历史发展及与相关学科联系考察为基础,明确课程性质,重构土地评价的课程授课内容和实践内容体系,为“土地评价”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一、土地评价发展学科历史及学科性质

土地评价是一个古老而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学科。我国的典籍《禹贡》记载了4000多年前就有将土地按土色、质地和水分为九等的实践,目的是依土地肥力制定贡赋等级,可见土地评价是一门实践性强、出现较早的古老学科。公元前战国时期《管子·地员篇》又进一步将土地分为3等18类,每类又分5种,共90种。国外最早的土地评价是俄国著名土壤地理学家道库恰耶夫对土地进行的自然历史鉴定。1934年德国颁布了《土地评价法》,是土地评价立法最早的国家。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1961年提出土地潜力分类体系。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是1976年世界粮农组织(FAO)颁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有关评价方法,以及后续推出的《旱地农业土地评价指南》、《林地评价》、《灌溉农业适宜性评价指南》、《牧业土地评价》、《持续土地评价纲要》和农业生态区法等。受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质量不高、优质土地流失快等国情影响,主管耕地质量、草地管理的农业部,主管土地、地质矿产资源的国土资源部,分别依据自身行政职能开展了多项土地评价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的荒地调查,到八九十年代土地生产力标准分级及编制的1∶1000000土地资源图分类体系等基础评价工作,再到90年代中后期开展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评价始终支撑我国的资源管理朝着科学合理方向迈进。

21世纪以来,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日益紧张。因地制宜利用土地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土地评价就是鉴定区域土地质量的空间分异,评价土地利用效果和价值的重要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不少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评价工作,如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等先后牵头开展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土地地球化学质量评估工作,乃至后来的城镇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开发区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等,土地评价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土地评价理论和方法与环境学、农学、经济学、规划学、旅游、林学等不断结合,正不断拓展新的领域,形成了新的学科分支,如环境影响评价,土宜评价、土地经济评价、规划环境评价、旅游用地评价、林地评价等等。尤其是现代实验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更使土地评价由定性判断逐步向定量模型转换,评价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探索也成为可能。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貌、植被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种种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三维空间实体,上到大气对流层的下部,下到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都将不同程度上影响地表的土地利用。它同时是多要素共同影响的地理实体,土地评价就是以土地质量为对象,应用农学、土壤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农业经济等多学科知识,对土地生产力、适宜性、价值、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系统鉴定。

可以看出,土地评价既研究土地的自然特性,又研究经济指标,因此是作物栽培学、林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的重要应用领域,是典型的应用学科。土地评价需要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的各种参数和变量,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数理统计、系统分析、模糊数学、模拟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新兴学科。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土地评价可以借助于遥感、地理信息数据和全球定位系统等工具,快速获取评价信息并开展评价具体实践。可以看出,土地评价是一个集成多学科知识,并以揭示土地质量状况及空间分异的交叉学科,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二、土地评价课程是连接土地调查和土地规划的桥梁

在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人口和产业发展、城市化用地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要保障粮食安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对土地资源的适宜性、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诸方面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揭示出各类土地的质量状况,宏观上为合理地估算土地人口承载力,制定人口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提供支撑,微观上可以为产业发展计划或规划用地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城镇建设投资决策和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土地条件调查获取的各种要素的信息,可以开展土地利用评价、土地结构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生态评价、规划影响评价等等,全面揭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为拟定土地规划目标、战略、结构和布局优化等提供支撑。同时,通过分析现状调查有关土地位置、权属、质量等信息,可以开展土宜评价、园地评价、林地评价、建设用地评价等工作,为基于特定用途的耕地专项规划,园地专项规划,林地专项规划、水利用地规划、居民点用地规划等专项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土地质量评价依据。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评价是连接土地分类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桥梁(图1)。

三、“土地评价”课程内容体系修订思路

1.授课内容体系修订思路

纵观已有土地评价相关的教材、著作,土地评价的内容体系并不统一。如蒙吉军主编的《土地评价与管理》为大多数地理学专业所选用,其评价部分重点讲述土地现状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土地生态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结合了一些新近开展的工作[6]。倪绍祥编著的《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不仅介绍了美国的土地潜力评价,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等经典评价方法,还在土地经济评价中特别论述了农地评价和估价、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等问题[7]。而涉及土地评价内容较多的为各种版本的《土地资源学》教材。以王秋兵主编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地资源学》(2007,中国农业出版社)为例,其中土地评价部分涉及土地评价基本概念,土地潜力评价、适宜性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城镇用地定级等内容[8]。可以看出,受课程篇幅所限,考虑教材章节平衡需要,这些教材仅能体现土地评价的部分内容。比较而言,朱德举主编的《土地评价》相对较为全面。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绪论、土地评价理论、定性土地评价、半定量土地评价、定量土地评价、耕地评价、园地评价、草地评价、林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和建设用地评价等。由于成书于2001年,且没有修订,很多新近的土地评价动态难以有效体现。如土地可持续利用作为指导理论列入,未体现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等内容,也需在内容上加以拓展,以适应新的变化。

国内外大量土地评价实践为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优化农业和城镇、工矿用地布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持续性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完善土地评价课程内容体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方法借鉴和授课素材。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逐步由粗放利用向精细管理过渡,土地保护由数量转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多重管护转换的关键时期,“土地评价”课程内容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丰富土地评价内涵,扩充土地评价内容体系,为使学生掌握最完善和最具现势性的土地评价知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讲,新构建的土地评价课程内容体系分为理论、方法和实务三大模块(图2)。以土地评价理论模块为基础和核心,重点讲述土地评价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基本流程以及所遵循的基本理论等。土地评价方法模块,保持朱德举《土地评价》教材的体系不动,但重点讲授定性评价方法、半定量评价方法和样地法;土地评价实务模块,除了讲授常规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园地评价、农用地分等定级、城镇定级外,还补充耕地地力调查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土地集约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疏解与国土资源管理关系较不密切的林地评价、草地评价和旅游用地评价,使“土地评价”课程讲授内容与当前各部门正在开展的工作保持同步。

图2 土地评价课内容体系模块化示意

2.实验内容体系完善

“土地评价”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的专业课,设计适当的实验,配合课堂授课,能够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实务。因此,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开设“土地评价”课程以来,课程组就编写了《土地评价实验指导》,具体内容包括五个实验,分别为应用特尔斐法确定土地评价因子及权重、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土地评价因子图制作和单元划分、土地综合分值计算和评价图制作、土地评价实验报告撰写等。考虑到人才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围绕国家粮食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秉承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护理念,落实国家创新性和综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组遵循育人规律,设计了层级推进的课程实践内容(图3),每个实验都环环相扣,并与课程所讲授理论和方法紧密配合,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通过资料分析,单项技能培养和综合技术训练等环节设计和实行,使学生在“土地评价”课程理论、方法学习同时,获得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的全面培养。

进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单纯的教授知识、培养技能,趋向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除了需要传递学生以知识之外,还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学会如何去应对知识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局限性,能够在复杂的和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善于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合作,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鉴于此,本课程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实验环节,增补了“土地利用要求与土地条件的比配”实验环节,通过给定小麦、玉米、花生、葡萄等若干作物的生长习性,及其对气候、土壤、水分、地形等条件的要求材料,安排学生就材料进行全面分析,结合课本上提及的土地评价因素因子表,运用土地评价因素选择原则,在纷繁复杂的材料里面,筛选出符合要求的土地特性及其阈值要求。同时,结合给定的若干土地评价单元的有关土壤、光热资源、海拔高度、灌溉条件等信息,拟定出对应的土地条件和土地要求间的单因子匹配程度表,以及综合适宜性评价表。

图3 “土地评价”课程实验内容体系

不仅如此,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更系统测评学生的综合运用各种理论、方法的效果,课程组设计了一个乡镇级农用地分等实习任务,通过给定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村级单位小麦、玉米的单位面积投入、产出等调查数据,让学生由乡镇农用地分等定级技术方案编制入手,逐步实习耕地耕作制度区查找核定,确定标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确定指标区和构建指标体系,完成评价指标分级、分值表,划分评价单元,定级评价方法确定,定级指标体系及指标分级分值表等的制作,定级因子图和评价单元的确定,逐个单元定级和图件编绘,分等定级总报告的编写等。

四、结论

“土地评价”课程是适应当前土地资源科学管理需要,逐步为国内外有关专业重视并开设的课程。课程所讲授的土地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实务,为国土、农业、水利、交通、城建等部门的用地规划、工程选址、土地修复和改良、土地利用效果评价等提供了途径。土地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科的重要分支,是联系土地调查和土地规划两个学科的桥梁,对科学认识土地“质”的一面,优化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布局,优选土地工程技术措施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不仅如此,土地评价为土地价值评估、土地税收征收及流转提供科学依据。再者,土地评价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体系,它综合运用农学、林学、生态学等有关知识,综合统计学、数学等方法,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产生了诸多分支学科,成果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学科发展日新月异。适应土地评价学科的动态性、交叉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必须根据土地评价成果的主要应用部门和领域,疏解和重组授课内容,确保授课内容的现势性。同时,辅以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动脑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更动手具体操作土地评价的关键环节,获得完整的土地评价学习体验,为培养土地资源管理技术管理型专门人才提供支撑。

[1] 陈传康.土地科学新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述评[J].地理学报,1993,(5):35-38.

[2] 朱德举.土地评价[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3] 李月娥,龙专方.《土地评价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12,46(31):102.

[4] 李月娥.《土地评价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科技视界,2012,(31):102-102.

[5] 李艳芹.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7):39-40.

[6] 蒙吉军.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倪绍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land evalu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content system;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G642

A

1006-9372(2015)01-0052-04

2014-06-28;

2014-11-20。

“土地资源学”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题;教育部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课题。

赵华甫,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评价、规划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吴克宁,男,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和土壤地理教学和研究工作。

Title: Study of Character and Content System of Land Evaluation Course

Author(s): ZHAO Hua-fu, WU Ke-ning, HUANG Qin, GAO Shuo

猜你喜欢
土地学科评价
【学科新书导览】
我爱这土地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分土地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