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辉,张前进,陈 卫
天津城建大学 地测学院,天津 300384
专业建设
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天津城建大学的探索为例
侯光辉,张前进,陈 卫
天津城建大学 地测学院,天津 300384
由于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面临定位不清、课程设置“大而全”、培养目标错位和就业率低等多重困境,教育部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其予以了调整。但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设立并不能自行解决上述问题。文章以天津城建大学为例,论证了进行“小区域”导向改造的内涵、意义、可行性和途径。研究表明,立足和服务于“小区域”规划建设实践是专业成长的一条“自进化”途径,也应是多数高校培养人才的务实之举。本文属“战术”式思考,有助于弥补现有文献基于培养方案重置经验研究的不足。
小区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天津城建大学
由于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存在定位不清、课程设置“大而全”、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错位、就业率低等现实困境[1-4],2012年教育部发布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其分割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各高校可据自身学科背景和优势自主选办。普遍认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设立回应了当前复杂人地关系矛盾、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客观需求[1],明晰了专业内涵,理顺了学科关系,明确了发展方向[2]。势必进一步融合地理学理论基础与城乡规划的实践技能,将大力推进适合我国城乡统筹发展需求的综合性、跨学科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事业。
但是,挑战往往与机遇如影随形。专业目录的调整并不能自行解决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实际上,在办学思路“路径依赖”、师资结构调整“刚性”和旧教学体系“惰性”等多种主客观因素限制下,专业培养体系调整优化短时间内难以完成。同时,新专业是否被社会认可仍需时间检验。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把握社会需要方向,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提炼和形成一条清晰的办学思路,精确定位培养目标,明晰学生业务能力要求和服务领域,制订科学的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
从已有文献看,多数为培养方案重置的经验性研究,具体涉及新专业办学思路、定位方向、培养目标、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等议题。陈昆仑等[3]认为应抓住学科调整机遇,发扬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传统,利用地理学技术优势。杨君等[4]提出各校新专业依托于不同学科背景、特色和优势,在办学定位、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上仍应有所区别。提出了突出精品、资源整合、减量增效等基本思想和偏向地学、空间技术和城乡规划技术的课程体系。马瑛等[2]认为该专业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优化和学时限制下加强实践教学上面临现实压力,并例举新疆农业大学以“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微观居住区的管理规划,从事城乡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培养目标。许树辉等[1]强调厚实理论基础、拓宽实践口径和凸显地方特色,注重通用技能、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创新技能的业务能力要求。那玉林[5]提出加强人文地理课程群、规划课程群和工具课程群建设。陈郁青[6]将闽江学院专业定位为“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能在城乡规划、房地产、旅游、城市建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土地管理等部门(就业)”,在实践体系中形成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科研能力四模块。张守忠等[7]提出黑龙江科技大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法走在学科前沿,不应模仿重点院校,而应突出专业技能,以“立足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规划及土地管理,从事城乡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王兰霞等[8]进一步提出该校应服务于规划管理、国土调查和规划、城乡建设项目管理、测绘地信、房地产评估、经纪、咨询和调研服务业以及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管理几个方面。
文献回顾发现,多数高校在培养目标上突出立足于区域城乡统筹现实需求,强调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注重空间分析和规划技术基础,以培养适合国土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小城镇和农村建设等的综合性和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办学思路上,多数学校缺乏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和精髓。在培养目标上,罗列国土、规划、城建等领域,但在学生业务能力上含混不清。在课程设置上,涵盖人文地理模块、城乡规划模块和技术工具模块三类,但如何融合地理基础理论与城乡规划技术尚无系统性方案。目标分散、定位模糊、体系残缺的专业平台不仅无法实现人文地理基本理论与城乡规划技术完美融合,或许也将重蹈原专业之覆辙,无法有效履行为城乡统筹发展培养专业人才的历史使命。
本文旨在通过学科类属的梳理和我国现实国情的讨论,论证基于“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厘清改造思路,提出框架式的培养体系,以资为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在我国,地理学参与城乡规划实践由来已久。地理和规划两大学科都属于空间科学,前者擅长理论和宏观层面研究,后者擅长操作、微观层面研究,因而具有天然的共性和互补性,相互学习、借鉴、交叉和渗透推动了区域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9]。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专业层面上将两学科进行了明确分工,城乡规划以建筑设计为背景,专长空间设计与方案编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以经济地理为背景,专长区域研究与宏观规划[1-2]。按照这一设计,后者应以中宏观区域分析与规划为主旨设置培养方案。然而,区域分析和规划是对区域未来发展进行的长远性、整体化统筹部署,客观上需要规划者具有大区域视野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具备环境(生态)、资源、地理、产业、管理、空间规划设计等理论和实践技能,并拥有长期的产业和空间规划经验。本科教育是一种应用为主,研究为辅的教育阶段,社会需要的高水平与本科培养的低层次之间的鸿沟将给该专业本科教学带来现实的困境,也必将成为限制其就业前景的根本原因。
本文认为,破局的关键在于尽快完成“小区域”转向。以解决“小区域”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难题为出发点,将“大而全”涵盖资源、环境、地理、规划、经济、管理模块的教学安排,调整为“小而精”面向“小区域”规划实践的培养体系,建立以“小区域”分析与规划为主导的课程方案。“小区域”是从空间尺度设定的研究区域,一般以县(县级市、区)、建制镇、集镇、乡村为主要形态,也包括设置在城市规划区的各类型经济产业园区。
本文力主以小区域分析与规划为主导建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形势下,小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矛盾更突出,需求更强烈。以小城镇为主体的“小区域”是联结城乡的重要纽带,是我国未来实现人口城市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领域。但目前,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我国城镇化整体进程[10]。因而小区域发展前景广阔、明朗,对人才城乡规划人才需要更为迫切,能够为新专业提供人才舞台。第二,回避与城乡规划专业角力。当前,城乡规划在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已上升为与建筑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属于工学门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理学属性和知识架构偏重于区域分析而弱于规划设计。选择小区域分析与规划,侧重于小区域的生态、环境、产业、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的综合分析与规划,既避免大中区域规划的宏大性(小区域规划也是大中区域规划的前提和能力素质锻炼的必要阶段),又回避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微观空间设计上的角力。实际上,这也是两个学科分野和专业分工的内在要求[2]。第三,结合原专业历史基础、师资结构和学生诉求,小区域分析与规划是大多数高校一个明智选择。虽源自地理、农学、林学、师范和管理等不同学科背景,但按照1998年原教委整合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资源环境管理和城乡规划的要求,全国大部分院校(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已形成了环境、资源、经济、规划等知识模块及相应的师资知识结构,这客观上能够为该专业“小区域”改造提供一条“低成本”转型途径;从学生的实际需要看,近年来,在小城镇基层从事管理相关工作的学生日益增多,这为其在工作中应用所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何将地理理论与规划技能进行完美的融合,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即在办学观念与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学生业务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不同高校将做出不同选择,势必形成不同的结果。本文认为,以“小区域”规划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将地理理论与城乡规划技能进行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下文以天津城建大学为例进行讨论。
1.“小区域”导向的内涵及要求
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培养方案,应以培养思路改造为统领,在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过程中渗透“小区域”主导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小区域”规划视野、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小区域”导向的内涵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不盲目“求全求大”,不言必称“环渤海”、“长三角”,而是以解决村、镇、区、县和经济开发区等小微尺度区域的现实问题和需求为出发点。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加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教育,培养胜任中小尺度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案上,加强为城乡规划服务的理论基础(包括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等)、技术基础(地理技术与规划技术)课程教学,尤其注重实践教学。
2.“小区域”导向的专业培养方案——以天津城建大学为例
天津城建大学(原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3年底更名)于2008年在建筑学院依托原城市规划专业平台举办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后转入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共享师资、交叉办学,授予管理学学位。2012年转入地质与测绘学院,与地质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工程专业共建学科平台,开始授予理学学位。2013年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始招生。2012—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是国土、规划、建设、环保等领域,但由于体制因素,真正能够进入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保行政系统的毕业生少之又少,进入规划设计研究机构、资源勘查机构和城市管理类事业单位的也并不多见。根据统计,除去考研、出国等学生,超过80%就业于各类公司和企业,其中超过50%在毕业当年或1年内转行,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居于全校最低。
为解决就业困境,“小区域”导向的专业培养思路确定后,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修订。培养目标确定为“立足于中微观区域分析与规划,具备地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地理空间技术和区域规划技术应用能力,适应城乡规划建设、国土规划、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核心课程包括: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环境经济学、计量地理学;GIS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遥感技术与应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与规划、村镇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土地整治工程、土地评价等课程。形成了小区域规划和管理与农村土地整治与城镇化两个专业方向。其中,前者为考虑城建大学该专业办学时间短,无法在中宏观区划中取得优势,立足于“小区域”规划、管理和服务的办学方向;后者是立足于专业师资项目和科研优势,具有城建大学特色的方向。
在课程类型和学分安排上,该专业形成了公共基础课(71.5个学分)、学科基础课(37.5个学分)、专业基础课(14.5个学分)、专业课(14.5个学分)、专业选修等课程(24个学分)、实践教学(30周,30个学分),毕业生需要达到190个总学分。各类课程学分结构见图1。
图1 课程类型学分结构
我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体系包括课程专业实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环节。为体现“小区域”导向的培养要求,在各实践环节都强调以小城镇、县(市、区)、乡镇村和产业园区等“小区域”为实践教学和训练的工作对象。其中课程专业实验是与理论教学配套,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内容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实践环节,一般在教学实验室进行[11]。我校设置的课程专业实验包括:工程测量、工程图学(CAD)、计算机辅助规划设计、地质学实验、GIS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遥感技术应用、计量地理应用等实验等。专业实习一般需要运用多门课程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性实习,旨在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处理城乡规划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在校外实训基地或教学实验室完成。主要包括:城乡规划社会调查、地理学综合实习、区域分析与规划实习、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环境评价与规划实习、村镇规划实习、土地整治工程实习。毕业实习是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安排下,结合论文选题要求,在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事业单位,为毕业工作提供锻炼机会的实践环节。
3.“小区域”导向对特定课程的改造——以“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为例
服务“小区域”规划和建设的培养理念和目标,需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和落实。区域规划是对区域进行广泛的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建设进行总体战略部署,提出区域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的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小区域”导向改造“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区域分析与规划的一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县市区、小城镇、乡村、集镇、产业园区等“小区域”总体战略规划和实施性的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编制技能;熟悉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交通规划和空间管制等专项规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本课程理论课程安排40个学时,理论基础和战略规划16个学时,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空间管制和规划技术方法各4个学时。由于各专项规划课程单独开设,本课程主要学习区域分析与规划的一般原理和技术方法,重点突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规划、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基于中宏观区域经济社会格局背景,重点探讨特定“小区域”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分工,并结合案例提炼或分析其发展战略,借助其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实例,学习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原理和锻炼技术方法。如在理论授课时,选用重庆市壁山区“三区一美”战略案例[12]。从成渝城乡统筹宏观战略背景和重庆“五大功能区”中观格局背景出发,结合壁山在重庆城市群中的地位分工及其区情特点,分析其“三区一美”战略的具体内涵及在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中的体现,重点考察其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可行性、科学性。
在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以某“小区域”为工作对象(家乡或教师要求的小区域),通过网络调研和实地观察(结合暑期实习)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文化资料,结合当地已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城乡规划、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等,提炼并检验该区域发展战略的适宜性,在对原规划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模拟制定和优化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并提交规划文件和说明书。实习课时为1周。
通过实践环节的加强锻炼,在后续专项规划中,在强调“小区域”规划导向的同时,要求学生继续沿用“区域分析规划”课程中的资料、文件,完成各项专题规划。在毕业实习环节,建议学生在工作对象区域进行实习,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和自己制定的区域规划方案进行重新思考和检验。
本文主张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不是要求不考虑中宏观区域和国家整体战略形势,而是强调将地理理论、空间技术和规划技术融合在“小区域”层面,避免“假大空”,避免“理论压倒实践”。并且,我们认为,只有做好“小微”尺度的区域分析与规划,才能步入一条“自进化”的良性发展途径上,在面对“中宏观”尺度区域发展诉求时,才能立足区域实情和现实需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规划。
本文是对于专业发展的“框架式”思考,属于“战术”层面的探索。在“战略”层面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城乡规划两个专业的分工和联系,仍需进行系统化研究;在“战场”层面,该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优化、就业方向的提炼,还需各高校结合优势特点,形成独有的发展路径。
[1] 许树辉,左盘石,李航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地理教育,2013,(5):59-60.
[2] 马瑛,李松, 古力先·司马义.专业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探——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14,(17):172-174.
[3] 陈昆仑,李丹,王旭.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3.
[4] 杨君,刘沛,周清,等.新要求下的农业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3,(12):92-96.
[5] 那玉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文地理学课程群建设研究构想[J].阴山学院,2014,28(3):73-75.
[6] 陈郁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体系构建新路径[J].闽江学院学报,2014,(1):103-107.
[7] 张守忠,李玉英,胡囡.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39(12):228-229.
[8] 王兰霞,赵喜江,王蕾,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需求面向探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29(2):88-92.
[9] 赵民,赵蔚.推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加强城市规划专业建设[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1):25-29.
[10] 王耀.小城镇建设与城乡统筹协调发展[J].经济经纬,2005,(5):98-101.
[11] 张晓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现代营销,2014,(4):64-65.
[12] 吴道藩.实施“三区一美”战略,加快建设“城市发展新区”[EB/OL].(2013-09-15).http://www.bswxw.com.
small region; Human Geography & Urban-Rural Planning;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G640
A
1006-9372(2015)01-0040-05
2014-10-2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G630047);天津城建大学2013年度教改项目(JG-1341);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2105)。
侯光辉,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危机管理、人文地理等教学和研究工作。
张前进,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Title: Reconstructing the Specialty of Human Geography& Urban-Rural Planning in “Small Region” Orientation——A Case Study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Author(s): HOU Guang-hui, ZHANG Qian-jin, CHEN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