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美霞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智慧,富有情趣,体现数学本质,让学生学得扎实有效?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改 本真数学 探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60-01
一、巧用教具洗却铅华还原数学魅力
合理地使用教具、实物,能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料,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易于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第十册容积和容积单位时,首先让学生出示一个长方体盒子(盒子六个面较厚),让学生求盒子的体积,学生根据上节课获得的知识,能很快地算出盒子的体积是1372.5立方厘米。然后教师打开纸盒(教师特意将这个盒子的六个面做得很厚),出示给学生,此时教师接着问:在这个盒子里装满沙子,能容纳多少体积的沙子?生1:“纸盒的体积就是沙子的体积。”生2:“有点不同意,纸盒有厚度。”师:“要求沙子的体积,必须怎么测量呢?”“生:“从里面量长,宽,高。”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从里面量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算出得500立方厘米。然后教师强调:“1372.5立方厘米的纸盒只能容纳下500立方厘米体积的沙子。在数学上,500立方厘米是这个盒子的容积。”教师继续追问:“这个纸盒的体积和容积一样吗?谁能总结一下体积和容积的相同点”这时,结论就顺理成章得到,即:体积包括容积,容积是从里面量长宽高相乘,体积是从外面量长宽高相乘。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容纳物体的。此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举出诸如瓶子、冰箱、集装箱、房子、牛奶罐等许多生活中见到的物体。随着学生的举例,教师出示了一些有容积的物体。
在揭示容积概念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直观学习,兴趣盎然,很容易就把容积的概念表达出来了,对于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有了较深层的理解。本节课教师没有借助课件,而是充分利用最普通的实物——六个面很厚的盒子,采用了讨论——归纳总结的方法,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凸显数学课堂的本味,学生收益较大。
二、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操作拓展空间观念
利用教具、实物进行直观操作,通过具体、形象的展示,对知识的本源进行深入浅出地剖析,深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其爱学,乐学,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尤其是高年级有关立体图形的一些知识,更应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具体实物的感知,加深理解和掌握,以形成解题的技巧、技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牢固掌握。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当我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个正方体,学生纷纷动手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有的小组搭出的正方体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抓住这一机会,向学生提出了 问题。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原因。于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到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在游戏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相等。
充分利用学具,进行直观操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大部分知识是可以通过学生的努力掌握的,教师没有必要通过单纯的讲授将这些知识教给学生。此情此景,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学具、实物的操作与现代化的课件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本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务求实效的课堂追求。
三、利用教具删繁就简优化呈现方式
在进行五年级上册平面图形复习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能进行积极探索,思考,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复习一课时,对其中一个环节设计做了一些尝试。首先让学生出示一个长方形的卡纸(长8厘米,宽5厘米),师生共同回顾长方形的面积,然后要求学生利用这张长方形的纸,剪一个下底是8厘米、高5厘米的梯形,并求出得到的梯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在下底和高不变的情况下,将上底逐步变短,通过学生的剪,梯形的上底为零,即成为一个三角形,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与从前不一样的体验,“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形变换过程。认识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基础,只有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才能把其他平面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沟通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体现出知识的扩展和延伸,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完美统一,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认识和思维水平的发展。
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丽。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无比丰盈。“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美丽的极致。就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追寻课堂中逐渐失落的“本真”,上出“真”的数学课!
参考文献:
[1]陈静怡.让数学课堂回归本真[J].山东教育,2014,(11).
[2]戴大强.探析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回归本真”[J].基础教育研究,2015,(2).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