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讲台前的叮嘱

2015-09-24 19:33郑金洲
新教师 2015年9期
关键词:意志力教育学读书

【编者按】九月,正是又一拨刚出校门的学子转身成为一名新教师,踏上三尺讲台的时节。我们挑选这样的时间将郑金洲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首届毕业典礼上给即将离开校园的学子的寄语刊发,自是有特殊意义的。郑金洲教授对即将远航的学子如家人般的仔细叮咛是感人肺腑的。我想,这些叮嘱不仅适合新上岗的教师阅读,也适合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早已风霜历尽的资深教师阅读;它对我们一直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更是一种关怀!

很高兴作为校友代表发言。我是1986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读研究生,硕士、博士阶段都是在教育系度过的,前后算来,已经有三十年的时间。三十年间,我大概有十年从事军事教育,有十年研究基础教育,有十年从事干部教育。如果说工作上有点成绩,都是与华东师大的培养分不开的。我们常常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就读的系科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就是老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所以,当学部领导提出让我代表校友发言时,我几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只是担心自己的资格不够。但领受任务之后,我又犯难了,想不出到底要讲什么。浏览了一下相关材料,发现,大多是人生寄语。一开始,我并不想落入俗套,想另辟蹊径,想讲点别的什么,但思来想去,好像还是要讲点感受、体会、经验之类。因为从今天开始,你们就要远行、独行了,就要走上三尺讲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了,作为一名老教师或者说教学经验和社会经验比你们相对来说都比较丰富的人,要提醒你们几句,或者像家人一样叮嘱几句。有四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一、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们都是学习教育学的,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之一或者说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学习,由学而至教,由教而至成长,由成长而至成人。这可以说是基本逻辑。其实,不只是教育学的学科建构需要学习,我们人生的发展同样需要学习。和所有有成就的人士打交道,他们有着各不相同的特点,但有一个特点是共同性的,那就是热爱读书、热衷读书,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前段时间,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见到许嘉璐先生,他讲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日读一卷”。我们也问他,怎么把握“一卷”,他回答说,就是每天精读一万字。浏览报纸之类的不算,是要选择自己爱读的书刊,每天至少阅读一万字的内容,不读完,不休息。华东师大很多老先生,毕生以书籍为伴,以学习为伍。我的导师瞿葆奎教授,到临去世还在编书、思考。在病榻上,他的身体已经很糟糕,但一谈到教育学的掌故、谈到最近某某出版的一本书,他的眼睛就会发光发亮,那种眼神一直久久存留在我的脑海。中文系的徐中玉先生已经102岁高龄,他谈到自己长寿的秘诀是五爱:爱读书、爱思考、爱走路、爱清淡、爱喝茶。以前我们的观念是活到老、学到老,当下需要确立一个新的理念:学到老,才能活到老。大学时期的读书学习,常有着比较强的功利性,很大程度上,读书学习是获取学位的手段。但从今天开始,你们读书的功利性减弱,也意味着外在的强制压力减弱,更需要每位同学把学习当作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更需要每位同学多读教育学科以外的书籍,甚至读些感觉到没什么用的书籍。我很同意一种观点: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读了多少书,决定了你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绝不能满足于自己在师范院校所学的专业内容,要终生与书籍为伴,终生把学习作为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以前,我们把学校定位为正在成长发展的青少年到固定场所接受系统的教育,这种认识一定程度已经不合时宜。在学校,不仅是学生需要学习,教师也需要甚至是更需要学习。只有不懈地持续学习,才能使自己与学生同步发展,才能使自己更胜任教学工作。哪位老师停止了学习,也就意味着停止了进步,不能履行教育他人的使命。

二、把适应环境作为走向社会的开端

我也看过一些励志演讲,有的演讲者告诫年轻人不要向社会低头,不要屈服于社会的压力,永远坚持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去改造这个社会。这种说法有道理,确实,社会的未来在年轻人。但如果一个年轻人走上社会,首先抱定的就是改造社会,而不是适应社会、认识社会、熟悉社会、融入社会,那么,很有可能,他还没来得及改造社会就已经被社会边缘化或者被社会排斥了,也就是被社会灭掉了。我们教育学常常谈到一对关系,就是适应与超越的关系,我们也都赞同,适应是基础,超越是目的;适应可以说是超越的前提;没有适应作为保证,超越也就无法做到。当我们走上社会,要去了解它、认识它、熟悉它、融入它,虽然我们总是强调要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虽然杜威早就告诉我们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但社会的确与我们生活的学校不一样,而且很不一样。比如,在学校我们相处的人叫同学,走出校门工作我们相处的人叫同事。同学是以学习为目标,很大程度上是各自为战的,没有利益之争,没有学习之外的杂务,没有生活的过多困扰,你也不用太多关心别人的事情;而同事是共同做事、相互合作的,利益会产生,差异程度会增加,摩擦冲突甚至也会偶尔发生,有的想干事有的不想干事,有的能干事有的不能干事,有的会共事有的不太会共事。作为初出校门的同学,要注意观察思考,要注意了解体会,不见得屈服于这个社会,但要做到心中有数、适应有度。当然,这里所讲的适应,不是无原则地屈从服从,不是逆来顺受地接受他人的任何指令,更不是违反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而是在坚守为人为教为学底线基础上融入周围的环境和社会群体。

三、把意志力锤炼作为工作生活的重要支撑

经过了十几年的教育,我们的意志力得到了不小的锤炼,一次次考试,一次次作业,一次次批评,包括论文写作到答辩获取学位的艰辛,都能够锤炼我们的意志,有时我们也自觉意志品质、内心已经变得很强大了。但其实不然,在学校你更多经历的是学习有关的意志品质或意志力锤炼。步入社会,你面对的是工作,是每天具体现实的生活,既需要你做出相应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整,也需要你在各种各样的不如意中使自己变得坚强。比如,你的作息习惯需要变化,读书时可以熬夜,可以通宵不休息,可以白天睡大觉,但工作时不可能。南怀瑾先生说过,能控制早晨的人,方可控制人生。你必须要改变作息习惯,变得早睡早起。成功与不成功的人的区别,在于成功人士做了不成功人士不愿意做或不愿意坚持的事情。再比如,工作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常十之八九,一味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你需要的是直面挑战,永不自馁。我当过十年兵,当时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其他内容都不记得了,有一段话至今我的印象仍很深刻:战争在紧要关头,将领的作用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最后谁挺住了,胜利就属于谁。这段话二十年来一直记忆在我的脑海里,我也用这段话来引领我的行为。意志力像肌肉一样,是需要锻炼的,坚持了,挺住了,也就不断增强了。

四、把反思与自我调节作为每天的必修课

人的成长发展,三个因素至关重要:反思评估、迎接挑战、支持保障。这三个因素缺一不可。在这其中,反思评估自我调节是第一位的。孔老夫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康德说,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强调的都是要善于修身,善于反求诸己,善于对自身行为进行系统化思考,善于发现自身的优长与不足。教育学在谈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经常会谈到教师的反思问题。其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需要以反思为基本工具。在反思中,明确方向,迎接后续的挑战,并在积极的实践中寻求各方力量的支持,而不是孤军奋战,这样才能获得不断的成长。以前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失败不会自动成为成功之母,只有对失败进行深刻反思,深刻分析失败的原因,充分挖掘自身以及其他各方面潜力,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才能换来成功。否则的话,失败完全有可能是失败之母。以前,我们常见这样一种说法,叫做“性格决定命运”;现在,心理学等学科研究越来越揭示这样一种事实,叫做“行为决定命运”。一个人的行为假如缺乏内在的反思和外在的调节,可能会在已有的道路越走越远。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如何跳出“路径依赖”的陷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反思,注重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作为反思对象,及时作出调整和变化。

大家就要告别母校走上工作岗位了,讲以上四个方面与大家共勉。我一向认为,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两个脉络一直引导着我们的成长与发展,贯穿于我们生命的始终,一是血脉,二是学脉,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为我们生命的整体。前者赋予我们血肉,后者赋予我们心智。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努力,为赋予我们血肉的家庭、父母争光,为赋予我们心智的学脉尤其是华东师大教育学部和我们的老师争光!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林彦)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志力教育学读书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Willpower 意志力
我爱读书
意志力也要用在“刀刃”上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