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荷花 杜建群
摘 要:新媒体带来新信息,新信息带来新知识,新知识带来新生活。新媒体背景下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主体、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进而对其开发的研究提出了有效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经验,拓展课程开发的思路及路径;合理筛选课程信息资源,提高课程内容及知识的精准度;科学运用新媒体技术于课程实施,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等新的要求,从而促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 职业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9-0267-02
新媒体并不单指某一艺术种类,而是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创作出来的多种媒体艺术样式。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灵活运用各种数字传播载体,无限复制,互动传播,成为数字技术、艺术表现和大众传播特性高度融合的新兴媒介领域。[1]随着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腾讯公司, 给我们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新一届中央领导对文化产业、尤其对新媒体是高度关注和支持的。而随后在2012年12月23日, 来自全国110所高职院校的160多名代表参加了以“新媒体,新青年”为主题的2012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教育部职成司教产合作处处长林宇在会上建议高职院校在宣传工作中应注意三个方面,其中第三点就是要关注新媒体。新媒体不仅为职业教育的宣传开辟了新的方式,更是为职业教育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1 新媒体时代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2]随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实施,校本课程正是学校课程的体现,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职业教育改革中也不例外。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职业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更是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同时也赋予了其在新媒体时代新的特点。
1.1新媒体技术人员成为课程开发主体
传统的校本课程开发都只是开发文本性的课程,因此开发主体主要包括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企业,同时也会有相应社会人士的参与,而这个社会人士的身分可以是教育领域之外的专家学者,也可以是在社会中有一定权威的工作人员等等。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课程成为一门新兴的课程,而学校也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网络的校本课程开发,使课程呈现以一种虚拟的形式呈现,这时候开发主体中的其他社会人员尤指新媒体技术人员,他们在网络校本课程开发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职业教育校本课程既要体现地方或者本校特色,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加新媒体的相关知识,而且要融入新媒体技术,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条件,而要达到此要求一般的开发主体无法达到专业人员的程度,因此新媒体技术人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无可厚非。在开发的过程中,校长、教师、学生、课程专家、新媒体技术人员等开发主体要相互配合,协同开发课程。
1.2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和结果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校本课程在开发的程序一般包括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情境和需要分析、拟定目标、设计方案、讨论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几个步骤。这些步骤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相对缺乏的职业院校而言,校本课程开发即使是学校所需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在首先的队伍组建的过程中,课程专家是必不可少的成员,然则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院校都有具备课程专家资格的教师,而即使是从外校邀请课程专家指导,也只能是暂时的,间歇性的,根本无法全程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来,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会达到应有的效果了。在校本课程开发起始阶段就遇到的困难,在接下来的过程中都会因教育资源的缺乏而出现同样的情况。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途径。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着重强调“推动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举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和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
1.3课程内容及知识的动态生成性
郭晓明认为,在课程知识问题上,工具理性主义取向的课程研究秉持现代性知识观,认为知识即真理,片面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课程知识被当成达到某种既定课程目标的工具,知识在课程中是静止的、客观的、自足的、与人的心灵相异的,课程知识是等待着人去“占有”的对象物。[3]而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都是遵循着以上传统的课程知识观,以至于无法达到改革想要的效果。但是新媒体的出现与应用,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传者与受者之间、国家之间、社群之间的边界,显现着不同阶级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共生共
存……在新媒体知识和利用新媒体方面,必须和学生保持同
步。[4]这就意味这在新媒体时代,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切合学生自身的身心成长,并且与信息时代的多元文化知识保持和谐统一。
1.4课程评价的多层传递性
由于校本课程的非线形、整体性、混沌性、非机械性等特点, 它更注重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 关注过程与结果、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因此, 课程评价不能只是“测量”学生, 简单地将行为与数字配对,而要在对学生学业进行全景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定性与定量的描述与分析,进而做出判断,为决策做准备。[5]在评价方式上,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可以分为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以及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主要有学校层次的监控、用户取向的评价和教育系统层次的评价三个层次。[7]而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在评价方式上,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准备、开发、实施阶段的测量,借助新媒体技术,保证了评价的连续性传递的方式。而在评价主体方面,新媒体技术的利用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即使沟通,评价信息也方便快捷地在主体之间进行无障碍的传递。
2 新媒体对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提出的新要求
新媒体时代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有了新的定位,因而对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1有效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经验,拓展课程开发的思路及路径
新媒体带来新信息,新信息带来新知识,新知识带来新生活。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呈现一种高速增长的局面,而这更有利于我们及时地、方便地、快速地获取国外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了解国外最新的开发热点,吸取最先进的开发经验。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经验的借鉴,再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增加课程开发知识,拓展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发现课程开发的新途径。
2.2合理筛选课程信息资源,提高课程内容及知识的精准度
从传播学角度说,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2011 年6 月25 日,中国首届新媒体教育高峰论坛认为,“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播客、博客、微博I、PTV、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微视频等媒介传播新形态异军突起”。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与信息垃圾共存,信息财富与信息陷阱共存,信息共享与信息犯罪共存。[7]
因此,在我们充分享受新媒体带给我们最新的大量的信息的同时,应该提高警惕。在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对信息资源与信息垃圾的进行筛选,对信息财富与信息陷阱的进行辨别,和对信息共享与信息犯罪的进行认识。
2.3科学运用新媒体技术于课程实施,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
即使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吸收了先进的开发理念,适切了学生的发展需要,科学的运用了新媒体技术,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依然只是遵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教材”和简单的进行PPT的制作和放映,那么将很难达到我们所想要的结果。
无可厚非,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接收能力往往比教师要强,因此,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而要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新媒体,教师需要进行自我修养的提高,加深对新媒体的认识,在不断的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相应的有所提高。
3 结语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是多侧面、多层次的,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作出恰当的策略选择。[8]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借助新媒体先进的技术,对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队伍中来,加快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探索步伐,认真地加以规划,从而促进这一事业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效益和人才素质服务。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国外及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改进本领域的研究,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77-81.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0.
[3]郭晓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课程知识问题的哲学审思[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
[4] 董雅致,温成涛.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35):83-85.
[5]胡金木,王云.校本课程评价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78-81.
[6]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68-176.
[7]瞿明刚,秦良杰,季乐微.辨伪 禳恶 审丑: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新诣[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人文科学版.2012,(02):70-73.
[8]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71.
作者简介:张荷花(1986年-),女,江西九江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课程与教学论。
杜建群(1967年-),女,仡佬族,贵州贵阳,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