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的高职《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改革探讨

2015-09-15 07:48宋建军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衢州324000
商业会计 2015年2期
关键词:基础会计基础实训

□孙 丽 宋建军(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衢州324000)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出台,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基础会计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财经类的会计专业基础入门课,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好坏和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最终影响职业能力和就业情况。目前,各个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地探索基础会计课程的改革路径,但是效果不太明显,笔者拟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一、《基础会计》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定位重会计核算,轻工作流程

高职院校中基础会计课程项目设置大多以工业企业的资金循环为切入点,按企业资金投入、采购、生产、销售、财务成果形成与分配的先后顺序依次展开实训项目,这些实训项目看似完整,但是与会计的工作流程并不相连。会计的工作过程应是基于前一会计期间的数据,首先完成初始建账,通过对本期经济业务涉及的资金增减变动进行初步分析加工整理,并借助复式记账形成记账凭证,再进一步地分类归集形成明细分类和总分类账簿,最后依据账簿的数据分析出具财务报表。企业的经济业务千变万化,而会计工作流程则是完全一样。现有的实训模式突出资金循环经济业务的核算,并没有体现出会计工作流程的完整性,导致学生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不能形成—个清晰的认识,往往认为能写分录就行。

(二)教学设计重学科体系,轻行动导向

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的顺序大致是:会计概述—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凭证—账簿—财产清查—账务处理程序—财务报告,实行的是理论先行、顺向渐进式的教学设计来进行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训操作。这种教学设计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然而与会计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相去甚远。前面的理论部分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缺少实践背景,学习的岗位针对性不强,学习时很多学生停留在被动的死记硬背,而无法真正明白这些理论在工作中的用处。后期实训时因前面没有真正搞懂基础理论知识,无法将理论融入其中,结果往往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被动,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三)课程考核评价重理论,轻实践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改革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办法,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的评价体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发布之后,近几年基础会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在考核方式上,期末理论考核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却未能突出实践考核的比例,大部分学生对实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建账、登账的技能都不会,更不用说会计的整个工作流程业务处理技巧,导致在后续课程时又要重复这些基础的规范与流程,技能未得到应有的提高。

二、《基础会计》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基础会计》课程的定位紧紧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进行。通过市场调研,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确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群为出纳、会计、办税员及助理审计。而《基础会计》课程定位为会计实操的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能胜任会计员岗位,具备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按照会计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学生能掌握会计核算的工作流程,熟练进行证、账、表的操作。

(二)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逆向循环式

姜大源提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决定性的因素: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二是课程内容的序化。如何打破《基础会计》课程现有的学科体系,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序化处理,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是该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兼顾职业性与教育性、灵活性与一体化,遵循高职学生学习由浅及深的认知规律。打破以往理论先行、证账表顺向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岗位、职业能力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后,采用逆向循环式,按照“报表—账簿—凭证—账簿—报表”思路,将能力训练贯穿于课程各个环节的教学中。具体设计思路如表1所示。

该逆向循环式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由表及里,基于项目背景企业,重点突出学生实践操作,共分七个模块,九个能力训练项目,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完成各项任务,来获得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及支撑该能力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将单项实训融入平时的理论教学中,抽象枯燥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训教学中得以呈现,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置综合运用环节,将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更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流程的理解。另外将学生各个训练环节的预期成果如填制的凭证、账页等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内容安排看似逆向,实则仍遵循“初始建账—经济业务核算—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会计实际工作流程这条主线。

(三)教学方法设计

将教学内容设计付诸实践并取得应有的效果,实施方法非常重要。课程教学应重视学情分析,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觉得抽象难理解的理论,可能就蕴藏在简单的实操中。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探究新事物的心理,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采用项目任务驱动,先结论、后理论的逆向式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传统会计教学中先理论、后结论的顺向式教学,往往会导致学生理论实践分离,学习目标不明确。比如在讲授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环节,基于顺向式教学教师一般会介绍六个会计要素的特点及分类,然后再介绍六个要素间的关系,也就是会计等式这个结论。很多学生学习时抽象难懂,学完后就会存在这个疑虑:学会计等式和我从事会计职业有什么关系?而按照任务驱动逆向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企业真实的会计报表,让学生首先去寻找报表中的平衡性,确定会计等式的结论,进而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会计报表每部分的构成,让学生自己在动手中将实现结论的步骤和要点揭示出来。这种逆向式的教学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

学生的学习方法改革也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高职学生做中学的实践操作方法是比较适合学生的。通过布置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迁移到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会计岗位工作中。

(四)考核评价体系设计

考核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改变过去以理论考核为主的应试考核模式,改革后的基础会计课程应加大实践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例,采用分散与集中的实践考核的方式,除了平时的分散实训考核,在期末考核中,也采用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单独设置集中实践操作考核的模块,以考促学,使考核评价融入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动态监控,在集中实践考核环节,可让来自企业一线的会计人员参与考核,以企业考核的实际标准来要求学生,实现人才评价与企业活动更加有效的结合。

三、课程改革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技能培养与考证的关系

在“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前提下,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体系技能既要满足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双证融通”下会计从业资格考证所需的知识水平。目前各个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依据岗位能力要求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对《基础会计》课程“理论够用”度的把握差异较大。笔者认为,鉴于目前会计从业资格证 《会计基础》课程的考核主要为理论考核,在“双证融通”前提下,该课程内容的选取应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考试大纲相一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内容融入所讲授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同时接受国家资格考试的检验,学生毕业时已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

表1 逆向循环式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方案

(二)硬素质与软素质培养的关系

基础会计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应是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会计基础能力为根本,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而通过课程的学习,高职学生应具备应有的职业素质,一方面是硬素质,要求学生做账不仅熟练,而且要准确,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是软素质,要求学生做真账,不做假账,不弄虚作假,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职业素质的形成是关键。单靠理论上去强调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也无法理解。应体现在学生的实操中,在实操中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操作,在实操中一点一滴地渗透职业规范,促成职业素养的形成。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服务企业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大使命,而人才的培养最终需要依托课程来实现。我们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应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同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将学生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基础会计基础实训
赛教融合下高职大数据专业实训平台自主建设探索
试论一体化的多功能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台研制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
项目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