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以怡
中学文言文是一个比现代文难度高的教学内容,它言简意赅,时间久远,这使学生在理解时感觉到了不小的困难,尤其是词语的掌握和文章的翻译这两个重要内容,学习时又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如何化解困难、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一、 寻找快乐,促成自觉
因为理解困难而形成的障碍,初中生中很少有人会喜欢文言文。想要他们自觉喜欢是不现实的,本着在学习动力上知之小于好之,好之小于乐之的理念,我积极谋求提升学生对文言兴趣的方法,一个中心旨意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对于不同的课文,我首先考虑学生可能会喜欢其中的什么内容,其次是考虑采用什么方法上课他们会比较感兴趣。
有些课文以描写为主,如果是景色宜人的,就播放一两个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想象,如《三峡》《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记》等;如果是故事引人的,就采用生动的讲故事比赛来作整体感知,如《世说新语》《伤仲永》《桃花源记》等;如果是句式比较整齐、节奏感比较强的课文,那就采用多读的方式,甚至整个教学以读带学,如《三峡》《岳阳楼记》;如果文章实在艰涩难懂或过长,学生不感兴趣,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我就只能使出浑身解数:或用调侃的语气将师生的地位作古今对比,让他们明白自己今天的学习生活有多么幸福;或让学生历数更多的苦读事例,借以化解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困难感觉;或讲述一些有关宋濂的有意思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
对七年级所学的相对短小的文言文,我还是比较多地使用多媒体参与教学,虽然不少专家和一线老师都认为,多媒体的运用会削弱“语文味”,但是与培养学生兴趣、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相比较,我觉得这一时期后者更重要,因为七年级是小升初的过渡时期,过渡不好,学生就会产生厌倦思想,就算语文味再浓,学生不喜欢那就等于零。所以两相权衡,我还是会让多媒体这一现代的教学工具,参与到文言这种相当古老的内容教学中。
对于一点也不喜欢文言的学生,我就会谨慎地从《别笑,一本正经的文言文》找一些非课文内容的文言句子翻译,来提起学生兴致。
二、自主学习,学会积累
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我通常都是选择预习。因为预习的内容比较少,只要教给一些方法,学生就很容易做到;同时预习的内容也比较简单,当学生感觉到不难甚至很容易的时候,他们就会积极去做。预习一般的操作是从字词入手,让学生首先通读课文,将其中读不出的音通过查字典注上;其次是根据注释和工具书,按照字字落实到译文中的方法,基本能够翻译全文,剩下一些不解的字、词上课提出。当学生能够做好这两步之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拓宽解惑的渠道,比如利用网络查询,在同学间广开交流活动,为进一步自学培养良好的方法和氛围。而后继续增加要求:积累文言文字词,包括常见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等;注意搜集文言句式;当文言文翻译成为现代文之后,就参照现代文对应的体裁进行学习:或划分层次,或精品重点部分,或总结主题等。
第一次布置学生作预习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简单、易作的课文,个人感觉第一篇文言文《童趣》是不太适合做这个起点的,《<论语>十则》或《山市》都还比较好。因为《童趣》虽然内容比较有意思,但是这个意思是要在翻译之后才能体会得到的,而本文文章较长,对于刚接触长文言的初中新生来说,预习存在不小的难度,一不小心就会给学生留下“文言难学”的阴影。而《<论语>十则》的语句十分短小,解决几个字就能弄懂一段话,容易产生成就感;《山市》虽然也较长,经过《<论语>十则》的学习后,文言已不再是那样陌生,而《山市》的内容也比较吸引学生,当他们多读几遍能大体了解一些内容时,老师再加以点拨,就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推动他们自主、合作完成全文翻译。
三、 触类旁通,拓展能力
学好文言不仅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掌握上,还体现在能力的运用上。虽然中学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没有像现代文那样细致,但是由于其在理解上的难度,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强调理解、积累和运用的程序及具体运作方法。这不仅是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牢固掌握字词句,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更是为了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达到拿到一篇文章即如现代文一般看懂的水平,即形成阅读素质。
有不少同学在做练习遇到课外文言文时,即使遇到老师曾经在课堂上再三讲过的字词含义、句式翻译方法等,也总是想不起到底该怎样解释、怎样联句,但只要有人在一旁轻轻提醒一句,就立刻恍然大悟,这总归是由于平时的练习比较少,对所学知识缺乏熟悉感而造成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做具有一定反复性的量的训练。这个量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边做边思考的学生可以做少一些;晃一眼就“下笔如有神”的学生,则需要挑刺来压住他的浮躁。
几乎每一名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怎么压都记不住,怎样说都难理解。对这样的学生一定不能斥责,我一般是先安抚好了他,然后按照他的水平,把文章斩成他可以接受的长度,一点点背,只要背下一点就表扬,渐渐的学生就会喜欢背诵,背了之后就尝试运用,一个词语每次反复两三遍,反复了几次之后,他们多少能够留下了印象,如果从练习中找出一道题他做出来了,他们会十分兴奋,这让他有满足感和成就感,从此喜欢学习文言文。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们教学了文言,也才能明白它之于学生的困难所在。中华文化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已然积淀成为一笔珍贵的财富,如何帮助年轻一代深入其中领略风光无限,开拓广阔视野,探索人生哲理,让他们接纳文言、爱上文言,这是每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需要我们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广州荔湾区青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