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华英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以及口语交际教学中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使教师在教学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因此,将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入到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和课外学习中已成为大量语文教师的共识。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优化;学习兴趣
当代的教师应该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所需要求,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使课本上的“白纸黑字”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直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例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夏夜多美》一文时,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示第十四课的四幅插图,然后指着插图声情并茂地说:“亮晶晶的水珠躺在荷叶上,小蜻蜓飞来飞去,小青蛙呱呱地唱歌,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夏天的景色多美啊!太阳慢慢落山,天色渐渐黑了,小动物们也都去休息了,夏天的夜晚,公园里静悄悄的。”这时,播放小蚂蚁的哭声,教师边播放视频边说:“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听到了呜呜的哭声,这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此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迫切希望知道课文是怎样写的。
二、突破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语文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小熊住山洞》一文时,讲到小熊为什么舍不得砍树,宁愿住在山洞时,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很难体会小熊当时的心情。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熊一家的爱林之心,懂得要爱护树木,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这一教学重难点,就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森林四季的景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森林,感受森林一年四季的美景。学生在看时都情不自禁地惊叹。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又给文章的四幅插图配上文字和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第3-6自然段。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理解进一步加深,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师,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搜集资料,广泛阅读。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课前教师就可以先布置学生上网搜集有关蒲公英的材料,准备课上交流。教学古诗文时,布置学生先上网查阅背景资料。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朗读空间,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言丰富知识。
2.声情并茂,加强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在网络环境中,为学生提供了有声语言、文字、音乐、图像有机结合的感性材料,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画面,把学生带到美妙的意境中去。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感到写作文时无话可写。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讲评。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写作素材,解决了学生“无米下炊”的难题。运用多媒体软件还能创造情境,再现生活场景,真正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还可利用网络互评,互改作文,进行协作学习,实现多元评价。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种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确认。教师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模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设计如下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诗人范成大的资料和之前学过的田园诗。②课件出示关键项:采取哪些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A.借助文中的注释。B.借助文中的插图。C.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③学生选择向度自主学习,将结果记录在诗句旁。④学生同桌二人交互。⑤随机分组,选出小组长,进行组内交互。⑥组内派代表进行汇报,组内成员进行补充。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五、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系统,开放性是保证它充满活力的源泉,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的开放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巧妙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优化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能起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作用。同时,语文学科有其独特的性质,信息技术再完美无缺也只是一个辅助手段,教师不能指望现代媒体可以代替一切,很多生动的东西以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只有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个性,彰显语文教学的特色,再辅之以信息技术的手段,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提高,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