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 要]现代语文课堂上教师往往会追求喧闹、炫目、花哨、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而忽略了语文课堂上需要的“静”界。打造语文课堂教学必要的“静”界,教师应在学生静心的良好境界下,采用静读、静思、静写、静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动笔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还能够让学生受到内心的熏陶,思维得以开启,情感得以丰富,弥补自己解读的不足。但并不是说现代语文课堂上不需要激情、热情,而是说更期待课堂上多一份“静”界——教师思考的平静,学生内心的宁静,语文教学的安静。
[关键词]语文课堂;静界;教学方法;学习环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和广泛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概括起来,就是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多元解读文本,而要让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真正有所收获,就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而其中最便捷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达到“动”与“静”的和谐统一,在保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还语文课堂教学必要的“静”,还语文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静”,让学生沉下心来产生独特见解,闪现灵性的火花。
说到“静”字,在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描写“静”态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一种独处的静;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静。在古人心里,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是一种心灵洗荡的前提。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营造学习气氛面时,应该摒弃那些过于喧闹复杂,太过炫目浮躁、花哨的、形式化的东西,相机用适度的“休止”与“空白”,把必要的“静”还回课堂,使学生得到充分听、说、读、写的空间和时间,让课堂净化,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彰显教学的本质,还语文课堂教学的真谛。
语文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精神相遇和心灵碰撞后的一种契合,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朋友式的平等对话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学生发现世界、发现自我和师生互相发现、互相启迪的目的,以便建构语文学习意义,提升精神与启发心灵。语文教师应当实实在在地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和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少一些七零八碎的分析,学生就多拥有了一些静心思考的时间,就拥有了多一些平等对话的机缘和空间,学生在和谐的对话中就会有更多精彩的生成。
一、还学生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
开课伊始,教师就要让学生心静下来,让在课间十分钟变得亢奋激烈的一颗颗心恢复内心的平和、安宁,从而潜下心来,走进文本,品味语言,产生体验。教师应创造合适的语文教学前奏,为学生创造性的阅读理解和个性化的体验生成做足心理上的保证。语文,需要学生有足够的“静心”状态了。只有学生“静”下心来,才能真正走入文本;只有学生“静”下心来,才能启迪智慧,激发思维;只有学生“静”下心来,才能在宽松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中,发挥他们无穷无尽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成功动机”和“求知欲望”。
静是一种体味,也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高度。只有学生始终坚守语文学习的“静”态,做到不浮躁,不气馁,才会为他们学习语文奠定基础。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这方面就深有体会。“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教育学生就最喜欢把他们带出去,到寂静的大自然去,挣开“小天地”的束缚,远远地离开尘世的喧嚣。因为他懂得清静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生不受干扰,能够聚精会神地专注学习。
二、还学生一个安静的朗读时间
所谓静读,就是用自己的心灵跟作者对话,直至读到有感触、有共鸣、有启迪、有收获,读出生命的那份优雅、那份韵味,读到有醍醐灌顶般的感受。长文要多读,短文要深读,美文要细读。读书就如泡茶,一遍遍、一次次,每一次都能泡出不同的味道。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静心阅读,能帮助学生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并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静读更容易让学生揣摩文中准确的词、生动的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观其人,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达到“文我合一”的最佳境界。
当课堂上闪耀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观点的碰撞时,教师不要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而一味地展开讨论,而要及时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文本,到原文中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有利证据,教师要引领学生一步步由浅表到内核由语言到精神进行思索,在步步深入的对话过程中把握人物性格,学生受感染熏陶并自主地走向精神成长,正所谓“润物细无声”。静读是师生平等、和谐对话的前提,通过静读来追求对话深度,从而很好地实现语言和精神的统一。
三、还学生一个安静的思考空间
语文课堂,既要书声琅琅,更要静思默想。课堂上,少一些浅层次的交流,少一点漫无目标的“你读,他读,大家读”,多一点静心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当下的课堂太热闹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曲风不一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游戏层出不穷……所有这些都让学生静心学习语文的时间严重缺实,更有的教师害怕课堂安静下来,惟恐听课教师认为教学遭遇“冷场”。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就没有了时间和空间思索。静心思考的时候是学生的心和作者的心碰撞的过程,那是学生和文中人物换位体验的过程,更是学生的精神自由成长的过程!
还学生充足潜心静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掩卷凝神中任思绪自由飞扬,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时。宁静的课堂,看似简约,但不失其真,看似气氛沉寂,却能体现一种外静内动的和谐美,这样的课堂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收获。
四、还学生一个安静的表达天地
学生语言与精神在默读静思中同构生成,有时让学生立即用语言表达出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多一些静写的时间,多一个静写的过程,让学生将语言和精神同构的成果用笔写下来,可以使学生的交流更为有质量,而不至于让对话始终停在同一点上,纵深不下去。让学生静心写下来,那是学生言语生成的过程,多了静写的过程,方能欣赏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妙之景。
教师要利用诗歌、散文等载体,为学生营造倾诉的情怀,让孩子们在动笔中积蓄情感,在交流中倾吐情感。所以在课堂上应该有适当的静写时间,这静默中你会听到学生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这静默中你能感受到学生行云流水般的潇洒。
五、还学生安静的聆听机会
语文课文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组织形式也各不相同。有些课文,尤其是情感性课文,不能只以讨论的方式进行探讨,更多的时候需要学生通过静听来实践自己的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律动”。课堂上的静听,还可以让学生在倾听别人成果的时候受到内心的熏陶,“吹皱一池春水”,让自己的思维得以启迪,让自己的情感得以丰满。
“静听”不仅仅是静心倾听教师的预设,还包括静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倾听中弥补自己解读的不足,丰富自己的想象,或点燃思维的火花,让自己的认识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静心倾听为学生定心参与语文活动奠定了心境,因此,静听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下,语文课堂教学固然需要电一样的激情,火一样的热情,诗一样的才情,但更需要一片宁静的天,一片理性与思考的天空。语文是悠远的,需要以宁静的心境去感受;语文是丰富的,需要以广博的视野去应对。“宁静以致远”,多一些阅读,多一些思考,多一些生活的积淀,就能让语文教学多一些宁静,少几分浮躁;多一些从容,少几分匆忙。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