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愉快学习的原动力。因此,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兴趣点的发掘方面,教師一要探寻创作动机,点燃兴趣点;二要立足文本体验,夯实兴趣点;三要挖掘历史背景,升华兴趣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兴趣点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62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面挖掘文本教材中潜藏的趣味信息,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课堂目标。
一、探寻创作动机,点燃兴趣点
选编入教材的课文不仅是作家生活和艺术的提炼,而且这些作品大都隐含着作者一定的创作动机,促使作者化动机为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在教学时,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理解起来困难的课文,教师如能挖掘出作者创作背后的故事,那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孔子游春》一课时,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由于课文中描写的师生共游的学习情境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障碍,这种障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情与效果。此时,就需要教师从作者的创作动机入手,挖掘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大家,孔子作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有着特别之处。明白了这点以后,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从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今的教学有何不同来展开阅读。这样一来,有效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高效课堂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极力挖掘作者的创作动机,然后从动机入手,找到了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突破口。经过阅读,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生活即教育,师生平等,启发式教育”等思想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对孔子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立足文本体验,夯实兴趣点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并且大都还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在教学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课文本身的趣味性与故事性,并以角色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从“旁观者”变成“主人公”,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负荆请罪》一课时,由于课文内容介绍的年代距离现在较为久远,单靠教师讲解,学生并不能获得多么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而教师如能采取课堂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那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记住每个人物说的话,准备好相关的道具;然后,师生共同创设情境,与学生一起走进“蔺相如的府邸”。接着主要人物登场,首先展开的是韩勃与蔺相如的对话……最后是廉颇与蔺相如的对话。在学生的尽情表演中,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随着表演过程中情感的剧烈起伏,学生很容易与文本产生共鸣,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对文中的主人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挖掘历史背景,升华兴趣点
王国维曾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这句话充分强调了时代背景的重要性。在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的历史背景是不同的,在教学时,相关背景的介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主题思想的理解认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时代背景中的兴趣点,以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愿望。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时,课文讲的是19世纪初,波兰受到欧洲强国瓜分,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祖国,以致他在弥留之际,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让人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可是,这部表现外国人民思想的文学作品很难引起学生共鸣,他们的阅读兴趣自然不浓。经过一番收集,我找到了许多关于波兰以及沙皇俄国统治下的人民生活状况的相关资料。从中学生了解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以及压迫阶级的无情和对劳动人民的迫害。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背景以后,自然对肖邦的遗愿也能够理解了。
在语文教学中,当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年代距离现在较为久远时,教师要极力从历史背景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文字材料,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可供发掘的兴趣点有许多,只要教师始终保持一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心,尽可能地做到“没有兴趣不开讲”,那么,在兴趣的指引下,语文教学一定会实现高效的课堂目标。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