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创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2015-09-10 07:22黄长明
考试周刊 2015年101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课堂

黄长明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口授、板书、提问,学生耳听、笔记、练习,学生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从2012年9月开始,本校以漳州市市级课题“学导为主,讲练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大胆尝试大幅度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朝着高效课堂方向迈进。我作为此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际参与者,在三年的摸索中,逐渐认识到如何在深入研究、实践“学导为主,讲练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时创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一、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树立改变模式、强化效果的观念。

初中地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导入新课——传授新知——复习巩固——课后作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迅速培养出吸收、储存旧知的知识型的人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需求创新型人才相悖。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弊端,表现在:

一是忽视以人为本。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

二是教学模式呆板,教学行为强迫性特点突出。教师的讲授着重于习题的解决,注重考试的难易程度,追求的是高分,而忽视了过程和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不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是题海战术。学生往往迫于外部压力而学习,而忽视了过程中的情感和学习活动的内在发展,对学习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同时也出现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也累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初中地理课堂上经常出现。

二、步调一致,积极探索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性新型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心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一节课中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高效发展。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模式改革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处理好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首先要建立新型课堂师生关系的观念,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地理教师在这方面有学科优越性,例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起家乡的山脉、河流、气候和特产等,并向学生请教那里的节日、饮食和风土人情等。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愉悦的同时,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

(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想要建立高效课堂,教师就要认真备课,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具、备练习”,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授对象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因为这是关系到这节课能否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地理教师可以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周边地理环境的某个地理要素开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引入课本相关内容。

(三)紧扣高效课堂的内在要求。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新模式的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地图多,可以让学生轮流上台指图、填图,做到人人有份。学生上台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注意力会更集中。

(四)注重学法指导。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教学要坚持教师精讲以“导”方法为主。例如在中国各类地形所占比例的教学中,当教师在分析中国的“山地”占总面积33%时,提醒学生用“谐音法”,即“山”与“3”同音,再引申到山脉总是连绵不断,问学生如何记忆“丘陵”占中国总面积10%,多数学生马上反应过来:“陵”和“0”同音。这样,用“导”的方法进行启发,让学生举一反三。

(五)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

每个班级根据学生的学习学科成绩层次,男女搭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有效性非常高,在同一年龄层中,有许多学习以外的共同话题,以及深受某一时代影响的共同兴趣,这些非智力因素使同班同学的心灵距离很近,很容易相互沟通。学生使用自己的方式互相帮助,被帮助一方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地理课堂中,学困生往往无法独立绘制某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教师可以在各个学习小组中提倡“强兵”教“弱兵”的做法,让学困生在“强兵”的帮助下同样能够完成。“强兵”在扮演“小老师”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在实践中完善新模式各个环节,完成从“学模”到“建模”。

(一)确立统一的课堂结构环节,按照每一个环节基本要求操作。

1.引入环节

(1)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展示幻灯片,或直接板书课题,或满怀激情地讲一两句富有启发性、鼓励性的话导入学习主题。例如,在讲授“印度”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自然地引入课本内容。

(2)揭示教学目标。要求简明扼要,以知识、能力为主。要明确每个知识点要求的层次(知道、了解、理解、识记、运用)。初中地理教师要明确有关各种地理现象的地理成因大部分在高中,初中地理很少涉及。

(3)指导如何自主学习:要达到四个明确(时间、内容、方法、要求),科学划分自学时间和自学内容,明确自学后的检测形式。

(4)发放“导学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步骤(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教师精讲、反馈矫正)。提醒学生在展示提升环节中要请同学上台在地图中找答案,适当增加学生的紧张感。

2.自主学习环节

(1)看书:学生边看书边思考、边圈点。原则上先自主后讨论,同时要准确把握好自学时间。教师要走下讲台,巡视督促学生专心自学,了解学生自学效果,搜集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并分类梳理,进行第二次备课。教师的U盘中要储备各种地图,以备不需之用。

(2)检测:检测方式采用回答提问、上台指图绘图、在黑板上答题或用电子幻灯展示答题情况等。尽可能让中等生和学困生表演,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检测题不宜难,要有代表性,以课本上的思考题、练习题、习题为主,合理使用资料,控制难度。多数初中学生感觉地图较难掌握,因此在检测环节要让学生多练习从各类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

3.合作、探究、展示环节

(1)展示更正。老师当好主持人,要面向全体,启发多数学生(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参与展示和更正。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看思路、看方法、看步骤、看结果、看规范)。最好让学生自行纠错,如果是同一学习小组的同学首先纠错,小组就可以加分。

(2)小组合作探究,弄懂“在哪里,什么时候,有什么”等典型的初中地理问题。方式主要是讨论,包括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判断对方发言内容的方法(看思路、看方法、看步骤、看结果、看规范)。

4.教师精讲环节

精讲部分老师要做到三个明确,包括明确讲的内容,要讲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学生会的不讲;明确讲的形式,先“兵教兵”,后教师讲;明确讲的要求,教师不要就题讲题,只找答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中国自然资源中,提醒学生用“谐音法”记忆“中国的河流年径流量居世界第六位”,学生马上回答“河流”的“流”和“六”同音。然后针对“中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第五位”,提问“森林”与“五”有什么关系,细心观察的同学就有了答案,并回答“森林”由五个“木”构成。教师精讲的目的是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而且效果差。

5.反馈矫正环节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以课本为主,资料为辅,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达到练一题、会一类。选用的检测题要低起点,多层次,分为必做题、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时间一般在10分钟之内。

(二)灵活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课前准备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1.通常情况下,一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与本节课无关的问题一语带过,甚至认为学生在捣乱。其实,学生提出看似比较古怪的问题时甚至有意搞怪时,学生哄堂大笑。教师要注意到此时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教师不能生气,不能批评,要善于捕捉此类现象,及时达成新的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思考。巧妙的解答反而成为本节课的亮点。例如在讲到“北方的典型水果有苹果和梨”时,一个学生插话:我们家乡在南方,也有梨。

地理教师可以借此机会从那个学生的家乡在山区,海拔较高,引入“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的内容,而不是反感学生的质疑。

2.当小组讨论出现争吵时,教师要及时介入,了解情况,引导正确的讨论方向,使小组达成统一的意见。并在课堂上对全体同学分析小组讨论时存在的分歧是什么,为什么会存在分歧,真正的答案是什么。例如在讨论祖国人口东多西少时,针对能否从东部大规模迁移人口到西部,有几个学习小组内部就争吵不休。地理教师要从西部自然环境十分脆弱入手,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3.当问题的回答形式为抢答而学生不积极,课堂出现冷场时,地理教师要及时把抢答形式改为指定小组必答的形式,促进小组合作并形成统一意见。相反,当学生过于积极抢答,课堂气氛过于激烈时,教师要及时把抢答形式改为指定小组必答的形式,避免整个课堂乱哄哄,甚至失去控制。例如在学习《日本》这节课时,学生群情激奋,异口同声。地理教师要及时统一思想:牢记国耻,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避免再次落后挨打。

4.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或不全时,其他学生不愿纠错或补充时,为避免课堂冷场,要及时提高问题的得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重新参与。或统计小组的阶段性得分,用难度较低的问题提问得分最少的小组,让他们恢复信心,迎头赶上。

5.在学生出现“春困秋乏”,昏昏欲睡时,地理教师可以结合以中国城市名称为谜底的猜谜语等活动穿插在课堂中,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正确对待课堂外普遍存在的问题。

1.集体配合和个体编写“导学案”相结合的必要性。教师要认识到再好的“导学案”也要适合自己班级的学情,必须根据任课老师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科学有效地实施。如果只要有了一个好的“教学案”就等于教学是高质量,那么教学工作就是天底下最容易的工作,全国的教师只要共同打造出一个好的“导学案”集,优质课就批量产生了,这样就违背了教学的最基本的规律。同时,有关初中地理教学资源在网络上特别丰富,单个地理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发挥集体智慧,使地理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强。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应用“导学案”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灵活调整。

2.“导学案”中当堂检测题目在数量和难度上存在的问题。如果“导学案”设计时学的时间安排过长,而用于训练的时间就会很短,导致重学轻练。重学轻练不能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从哲学上看“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教、学、练三者缺一不可。当堂检测题目分量要足,难度要适当。难度太低没有效果,难度太高会削弱了学困生与学习上的困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见到困难就放弃,碰上“敌人”就“投降”,养成不完成任务的坏习惯。地理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学会“图文结合”、“文图转换”,这对学困生来说难度大,要控制好难度,否则学困生不练,优生不帮就变成理所应当。“兵教兵”无法真正落实,“对学”、“群学”形同虚设。适当的难度使学困学习有困难,因此渴望优生解疑,优生才有机会施以援手。

3.布置、批改作业中的问题。新的教学模式仍然要注意避免以作业的完成的数量掩盖了作业本身的质量、数量、完成时间等因素对学生学业的影响,以及学生通过作业所得到的提高。教师不能追求结果,放弃过程,把批改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知道答题的结果,例如采用发放答案的做法,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愿意深入钻研,也不会另辟蹊径,多角度解题,创造性、求知欲受到压制。避免用预设的结果,压缩了学生奋力登攀的时间和空间。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布置在周末时收集家乡的与课本相关的自然、人文信息作为地理作业。

总之,面对“学导为主,讲练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所有教师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迷惑,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一些偏差,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本着学习的态度、积极的精神、严谨的作风,通过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达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奥苏贝尔,著.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2]黄昭明,戴礼章,黄琼,著.走向高效课堂.山东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

[3]刘儒德,著.探究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课堂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