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梅
[摘 要]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对话文本,以唤醒、生成、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心体验作品的情境和情感,并对文本生成新的意义,构建新的语文图式。
[关键词]语文课堂 体验性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38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验性学习是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情感体验。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感悟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丰实他们内心的真实体验呢?
一、创设情境体验,唤醒情感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模拟表演、操作演示、语言描述等手段来创设情境。如,教学三年级《赶海》一课时,由于学生没有在海边嬉戏的真实体验,为了让学生感悟到赶海的乐趣,我带着孩子一起表演摸海星、捉螃蟹……同時配以海浪翻滚,海风呼啸的图片、音效。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赶海”的无穷乐趣。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原本单一的文字体验逐步变得丰满而厚实,并真正走入情境,设身处地去体会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情感受到熏陶。整节课的环节安排,我觉得比较妥当。可是,课后细细琢磨,我发现每个环节都比较赶,对重点语句,学生虽然理解了,可读得不够充分;有的问题学生还想发言,可为了赶时间我就直接说出答案。总的来说,我“牵”的地方有点多,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够,也没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由于学生情感体验不够深入,他们的情感没有被激活,因此“读出感情来”这一教学目标没有有效达成。
二、联系生活体验,产生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以及各种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与文本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所传达的情感产生契合。如,教学《军神》一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刘伯承将军在手术时拒绝使用麻药,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内容的体验,所以就难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品质,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课堂上,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但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场景的方法来解决。首先,启发学生联系相似的生活经历(如刀伤、火伤等),说说当时的痛苦感受;然后,以此为突破口,顺势提问。由于有了之前自身伤痛的感受,学生能充分了解到主人公的巨大痛苦,这样他们的情感被逐步推向高潮。
在这一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内心的情感被激活。由于学生实际生活体验产生的情感与文本蕴含的情感相似,学生就能凭借被唤醒的情感与文本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同时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披文入情的目的。
三、对话文本体验,丰富情感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语文没有唯一的答案。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文本体验为手段,创设机会,让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对话,启发学生开阔思路,多思善想,质疑问难,唤醒学生独特的感受、见解和创造性的思维。如,在教学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一文时,诗中的九个“一”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有一个学生提出质疑:“在这凄凄的秋风中,这个人真的是在钓鱼吗?”此时,我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引导他们与文本展开对话,深入情境,自己感悟、思考。学生们思路打开了。有的说:“课题中的‘独’字以及诗中的九个‘一’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这位渔者的孤独与寂寞。这哪里是在钓鱼?明明钓的是一江孤寂。”当学生能自由对话文本,主动走进文本时,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就会被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的亲历与感悟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体验以经验为基础,是对经验的一种升华和超越。学生只有切身体验,才能自主地感悟教学内容所蕴含的生命价值,才能自主地发现和挖掘自我潜能,实现体验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总之,教师不能让学生像一张白纸一样进入情景,而要引导他们以自己的价值取向、认知结构、情感结构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感受、建构,从而生成自己对事物独特的情感体验、领悟。因此,在对文本的解读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合适的体验手段,让学生用心体验作品的情境和情感,并对文本生成新的意义,构建新的语文图式。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