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

2015-09-10 17:53韩进
考试周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韩进

摘 要: 心理问题是学生品德问题的根源,目前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与家庭环境极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品德问题。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关注学生心理,用心理学方法认识学生品德问题,从调整学生心理入手塑造学生品德。

关键词: 学生心理问题 班主任工作 疏导方法

目前,初中学生德育仍然存在众多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和缺陷,如唯我独尊;柔弱无助,意志脆弱;知行背离,屡教不改,等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很多,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心理问题肯定是学生品德问题和缺陷的重要原因。

一、学生心理问题是引发品德问题的根源

当前中小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心理问题,小学生、中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分别达到20%~30%和40%~50%,品德与心理有着极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品德与心理其本身性质决定的。品德的形成有其内在机制,即品德的形成,其所遵循的轨迹大体上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积极互动中,主体接受外界刺激的各种影响,通过主体自身的作用,逐步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那么,目前初中生德育环境是什么样的呢?

(一)易引发心理问题的社会环境

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城镇初中学校,学生生源比较复杂,有本地居民的子女,也有外地来谋生的子女,还有本镇属辖的农村子女,由于地处城区,校园周边网吧很多,学生都是走读生,与社会接触较多,学生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接触到不少负面東西,特别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随着生理变化,心理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给学生思想教育带来很大难题。

(二)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家庭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影响孩子心理,进而影响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如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非常优越,不思学习。有一些家长沉溺于打牌赌博,有些父母出外打工,导致隔代溺爱严重,使得一部分家庭的孩子失去、甚至完全失去应有的家庭教育。致使家庭教育偏离正常轨道,这样家庭的孩子有1/4~1/3存在心理问题,有不良恶习。

(三)易引发心理问题的学校环境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生活是学生的主要生活。因此,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都是在学校产生的,是由于学校不当要求及教师人格、方法等方面的不当造成的。

二、强化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关注的一般性对策思考

心理关注首先要求班主任跳出传统德育的狭小天地,用心理学立场、观点审视班主任工作,形成心理学指导下的新的班主任工作观。具体来说,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提高师德修养,为人师表,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榜样的力量会在学生心里潜滋暗长,发挥其他德育方法无法产生的作用。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只有凭借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其次,对学生要有深沉的爱心。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只有教师对学生付出足够的关爱,学生才能接近教师、信任教师,品德教育才可能收到实效;最后,要为人师表,由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处于世界观、道德品质的形成时期,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从思想到作风,从心灵到外表,从言行到举止,各方面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实施人性化教育

人性化教育指的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把学生看成发展的主体,教育是在关怀人、尊重人的前提下进行价值引导,使校园、教室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实施人性化教育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从物化走向人化。首先要承认学生是人,就是要承认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创造性的人。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德性是精神的核心,作为精神关怀者,其重要使命就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关怀人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在实际工作中,废止、克服违反人性、违反教育原则的现象。如侮辱人格、强迫反省、心理施压、精神威胁,等等。

第二,从灌输走向对话。从奴化德育走向自主性德育,自主性德育立足于学生自己认知、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自己践行。自主性德育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其内在道德需要,体现生命的价值,自主性德育不否定教育者的引导,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受教育者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去启发。

(三)采用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育方法

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教师只有对学生心理有准确地把握,并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育收到预期的效果。

1.悄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对于学生来讲,面对同样的教育,它是来自于与之情感相通的师长还是与之毫无感情的教师,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因此,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点就是对学生先下一番感情投入的工夫,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在感情上接纳教师。

2.恰当运用心理调试。即班主任把工作着眼点放在调节学生的心态上,通过改变学生的心态达到育人目的。这正是心理调适的过程。所谓心理调适,即教师通过一定方法与手段,使学生的心态产生预期变化,这种变化恰恰是学生按教师期待的自我塑造过程。

3.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个体因既往经验、环境暗示等因素形成的具有个人性质的心理上的“自我肖像”,对于骄傲自满与自卑的同学应主要通过帮助他们调整自我意象达到教育目的。

猜你喜欢
班主任工作
浅析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有效提高顶岗实习阶段班主任工作效率的几点建议
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
“浅谈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推行措施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班主任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