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秀
肤浅性提问,学生什么也没学到;质难性提问,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模糊性提问,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一脸茫然;习惯性提问,看似问得多,其实什么也没问。久而久之,课堂上学生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少,教师的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无效提问中逐渐丧失了。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呢?这时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一、巧妙提问,引“思”
在教授《七颗钻石》一课时,很多老师总喜欢问:“文中的水罐变了几次啊?”这个问题应该是每个学生都会,可是并不一定每个学生都愿意回答。所以我想也许换个方法和角度提问效果会有所不同。于是在教学时我提问:“假如你是文中的小天使,你能告诉我,你是如何帮助小女孩的吗?”这个问题的设置,不仅解决了水罐变了几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为初一的学生创设了一个积极思考和想象的情境,所以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反应和以往教授这课时有了很大的区别,他们积极回答,主动寻找,整个课堂很活跃。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后会让我们的课堂“生机盎然”。
二、精心发问,激“思”
引导学生去思考,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一步,但是在深度解读文本时,我们更需要去激发学生思考,因为很多问题的设置,太简单学生不愿答,太难学生也不愿答,所以这时教师就要用心思考如何去激发学生思考了。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很多老师都知道要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文章主题,所以往往会提问:“你认为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也能找到答案,可是总感觉师生的问答流于形式了。于是在教授这课时我关注了一个细节,尝试提问:“在岛上度假的这段时间,你觉得菲利普夫妇的行为是像有钱人还是像穷人?”第一时间很多同学都说像是有钱人,并且在文中都找到了依据。可是渐渐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了:他们的行为像穷人!比如妈妈不许“我”吃,还美其名曰会惯坏男孩子,其实就是舍不得钱。又比如“我”给了叔叔小费后,妈妈大叫,骂“我”疯了。学生还找到了很多,一时间课堂上争论的声音越来越大,找到的理由也越来越多。学生在认真地思考,在激烈地争论的同时,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独特提问,乐“思”
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总会落入到字词讲解的俗套中去,久而久之让学生感觉到很疲累。我曾经听过由上海市闵行区教研员殷秀德老师执教的《爱莲说》,这节课带给了我无数的惊喜和思考。
在初读课文后,殷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课文应该是借莲花来比喻人的,那么他写的是男人还是女人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一小节,读好后告诉我你们的答案。”这个问题的抛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赶紧到文中去找答案了。很快,他们找到“妖”“香”“亭亭”等几个词,证明写的是女人。这时,殷老师又让同学们读第二小节,并且进一步问:“你们看看课文到底是想把他当作男人还是女人写的呢?”学生根据“君子”明确是把他当作男人。殷老师又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之前的问题呢?请同学们去查古汉语字典,找出“亭亭”“妖”的解释。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很好地调动了起来,他们迫不及待地去查阅字典,很快答案出来了,原来“亭亭”的意思是耸立,“妖”的意思是美好而艳丽,原来是写的男人,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女人。这里学生没有做任何的无效思考,他们进入到了真正的思维之中。他们在欢笑中学习,在快乐中收获。独特的提问,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事半功倍。
四、课堂留问,存“疑”
自然,成功的课堂不应只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伸至生活中。在诗歌教学时,我们总喜欢不断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歌体会感情,可是总感觉学生学过就忘。我在讲授冰心的《母亲》时,在讲授完全诗后,在课堂上放了一首周杰伦的流行歌曲《听妈妈的话》,并问道:“现在的我们好像不喜欢妈妈总是在身边唠叨,可是为什么大明星周杰伦在成名后却写这么一首歌呢?请反复听听这首歌,告诉我你的理解。”后来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很多孩子写得很真实也很感人。有学生写道:“现在的我们太自我,总觉得父母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也许要像周杰伦渐渐长大才会懂得珍惜。”有学生写道:“老师,我想我有些理解‘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了!”还有一个学生写道:“老师,也许我无法理解他,可是我在听歌时却想哭,我不想看到妈妈的白发!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做个不让妈妈操心的孩子!”多么质朴而真实,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也学会了思考,也许更教会了孩子如何做人。
一节语文课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考,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课堂里乐于思考,在生活中学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越来越有灵气,有思考的语文课堂才会有创新的活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思考而灵动!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