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莲
摘 要: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德育 渗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音乐家。”音乐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音乐完成塑造人的灵魂、完善人的生命、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艰巨任务。音乐教学的真谛是以音乐为手段,以育人为宗旨,音乐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教学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树立世界观,提高道德水平。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将德育教育有机渗透于音乐教学之中呢?
一、增强德育意识,挖掘教材德育要素,于唱歌教学之中寓德育。
树立以德为先的德育意识,是音乐教师应该牢记的。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侧重点。唱歌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歌曲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渗透力和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例如:《歌唱祖国》、《爱我中华》、《大中国》等这些歌曲具有明显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还有一些教材如《我和你》、《从头再来》、《真心英雄》等歌曲,具有隐性的思想教育目的,这些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发现、理解和挖掘,然后渗透到教学中,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培养学生德育教育能力。
唱歌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用声音艺术表现美,还要通过歌唱辨别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教学生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歌词的含义、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外,更重要的是抓住歌曲中的情绪,歌曲弱起的节奏,急切呐喊、号角似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三连音的运用等,既准确地表现歌曲的特点,又激起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从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学生在演唱时自主进入庄严自豪的状态,情感真挚,在生动情感的体会过程中,深受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育学生热爱、尊重辛勤工作的人民教师。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就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所说:“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当音乐的力量渗入人的心灵时就会使人在道德、情操、品质上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把握音乐要素,于各种课型之中寓德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以自身独特的音波穿透人的心灵,从而使人的审美心理产生五彩缤纷的感情波涛。中学音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教学、欣赏教学、综合训练、器乐教学等,教师要分析课型的特点,于各种课型之中寓德。
欣赏教学是听觉艺术,使人们在平静的状态下感受音乐的魅力。可以说音乐本身就具有“教化”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人本自愿接受的“教化”因素。《乐记》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引用恩格斯的精辟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命运》是一首非常好的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悲痛的绝望。慢板乐章是哀痛和柔和的哀切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和青春欢呼。”这一具体又深刻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动力,并在同学们心中产生剧烈的震撼,从而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用音乐之美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美,寓美于心灵之中。在欣赏《保卫黄河》一曲时,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一旦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感到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使心灵得到净化。
中学教材中的唱歌教学所选歌曲内容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例如:《多彩的花季》、《好日子》、《蝴蝶飞》、《真心英雄》等歌曲,学生在学唱的同时,懂得珍惜美好生活、奋发努力、积极进取。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讲解五声调式知识时,让学生体会祖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把握教学方法,于教学手段之中寓德育。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紧紧抓住旋律、节奏、节拍、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塑造的形象,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前,我在介绍故事梗概时,以爱情主题为背景音乐,把故事改写成了七言诗句:鸟语花香结拜行,三载同窗别长亭。抗婚无力楼台会,哭灵祭拜化蝶情。诗句旁边配以越剧剧照,图文并茂,学生非常容易理解,而且耳目一新,加上我的深情朗诵,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故事的凄美动人、音乐深情委婉,把经典传说、西乐经典、中华诗词、永恒主题都很好地呈献给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弦动蝶影绘声色,中韵西呈述永恒”的无穷魅力。《春节序曲》中的节奏练习、秧歌步的学习等,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氛围,而且从游戏中受到启迪;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他们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其中的集体舞表演更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率先垂范,于教师的自身形象之中寓德育。
我很赞同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者,自能感受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知识、认真的态度,将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会时刻影响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一生都可能发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爱育人、以德育德,有效提高德育教育渗透实效。
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并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渗透,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德育之高并不在笔谈默背,更应该是潜移默化,只有这样才能渗入心田。这正是音乐的职能、音乐的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