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凤
摘 要: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根据其童年往事创作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品。书中的小林宗作校长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呵护着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 《窗边的小豆豆》 儿童心理 教育思想
一、书的文化旨趣
《窗边的小豆豆》一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的情节,没有有色的褒贬,更没有刻意的遮掩。书中以小豆豆在巴学园的童年故事为主线,以平实朴素的文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天真、善良、纯洁、活泼的小豆豆,向读者传递了巴学园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及小林宗作充满智慧和爱的教育理念。巴学园是一所规模很小的学校,整个学校只有五十几个人,其中有像小豆豆这样被排斥在常规教育之外的孩子,还有像泰明和高桥身体有一定残疾的孩子。小林宗作之所以为巴学园取名为“巴”,是因为一黑一白的巴形图案能组成类似太极的徽记,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让孩子身心和谐发展是书的精神指向,是小林宗作的教育理念。
“这个学校无论什么地方都和原来学校不一样”,非常特别、非常有趣。在小豆豆看来,巴学园是与众不同的。与众不同的校门、与众不同的教室、与众不同的午餐、与众不同的教室座位、与众不同的上课方式、与众不同的就餐方式、与众不同的游泳方式、与众不同的音乐课,等等。书中巴学园开放、自由、没有束缚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小读者们向往,更让成人读者完成了一次对童年的回归和追忆。《窗边的小豆豆》从心理和教育视角出发,借助对儿童天性的人文关怀和儿童心理的准确把握,体现“自由与自然”的教育理念,使其具有独特的教育理想和思想内涵,使其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二、书中儿童的心理分析
1.小豆豆职业理想的发展变化。
《窗边的小豆豆》虽然是写小豆豆在巴学园小学的生活经历的,但作者更多地将笔触驻留于小豆豆入学第一年的生活。那时的小豆豆还未脱离学龄前儿童的幼稚与单纯,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
从小说来看,小豆豆的职业理想主要有间谍、电车售票员、宣传艺人、芭蕾舞演员、护士、巴学园教师等。电车售票员、宣传艺人和芭蕾舞演员这几个职业都带有很强的想象性,都是小豆豆在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这些角色之后,想象这些工作方式的有趣性而做出的选择。其认识水平还基本处于了解事物的鲜明特点、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阶段,因此往往具有不清晰、不确切、缺乏连续性和易变性等特点,这是幼儿时期思维反映事物外部特征和非本质联系的主要特点,反映了小豆豆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幼儿时期的主要心理特点。
直到小学后期,小豆豆才具有了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这个阶段儿童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在职业理想的发展变化上,小豆豆最后两个职业的选择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小豆豆在一段时间一直在考虑自己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呢”,而且,她想做一份比较有女孩味的,而且有些特别的工作。很快,小豆豆想出一个好工作,做护士好像挺不错。不过,小豆豆立刻想起来:到医院慰问伤员,看到护士给人打针。打针?好像很难。那么,做什么呢?小豆豆不禁喜上眉梢并走到阿泰身边得意扬扬地说:“我想长大以后做一个间谍。”当听到阿泰的分析后,小豆豆放弃了做间谍的梦想,并挨在阿泰的身旁,继续思索着做什么好呢?在选择了巴学园教师之后,本打算爬到校长身上说的,小豆豆突然想“今天就不要往先生身上爬了吧”,因为要说的这件事还是和先生面对面地说比较合适。于是小豆豆选择正式端坐在校长对面,用看上去乖巧又端庄的表情,“像校长的姐姐或者母亲一样”,慢条斯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当校长先生脸上露出希望小豆豆成为巴学园老师的神情时,小豆豆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是真的!一定要做到!”从这两段描述可以看出,小豆豆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着重以同伴和老师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促进社会化发展。
2.小豆豆自我评价的发展。
小豆豆和妈妈在赶往巴学园的路上时,并没有觉察出自己被退学的事情,连妈妈怎样为难,她也没有注意到。但是,在小豆豆的心中,不知为什么,有时候会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她朦朦胧胧地感到,仿佛自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被冷眼相看。但是,初到巴学园的小豆豆,和校长先生竟然一口气谈了四个小时。之后,小豆豆心里感到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也好极了。“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
每当校长先生有机会,校长总是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之后,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时的小豆豆虽然还不能理解先生话中真正的含义,但在她的心中,也怀有了“我是个好孩子”的自信。而且每当她要做一件事,都会想起校长的这句话。尽管,有时候做完一件事之后,也会在心里抱怨一句“哎呀,怎么这样”。
从上述两段的对比中,我们能够发现,刚到巴学园的小豆豆在自我概念上有很强的幼儿自我评价特征:从别人的态度变化中,感觉自己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从校长的态度中,又感觉到安心和温暖。而且这时的评价较笼统,只有自己被排斥、安心和温暖的感受,而对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并未感知。但是到了后来,小豆豆自我概念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小学阶段儿童的特征:面对校长的“你真是个好孩子”,小豆豆也相信,自己就是个好孩子。由此可看出,小豆豆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
三、书中的教育思想
1.真是一个好孩子
发展心理学认为,人在儿童时期,是通过成人的眼睛看自己的。儿童的自信和自我认同主要来自父母或重要他人的评价。简单的一句“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之类的话就能让一个孩子充满自信、充满快乐;而一句“你真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之类的话却能让一个孩子失去自信、充满自卑,甚至使孩子穷其一生与自卑做斗争。因此,在儿童时期,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可使孩子的心灵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之中,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认可孩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之精神营养,认可孩子可使孩子的身心更健康地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说:“有千百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建自尊却是一个缓慢又困难的过程。”父母和老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小豆豆在常人眼里是一个淘气的小女孩,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不时地拉抽屉,就是和路过的宣传艺人打招呼,要不就是和屋檐下的小燕子说话,打扰老师的正常教学。于是,小豆豆被退学了,妈妈为了避免在小豆豆心里留下自卑情结,就隐瞒了小豆豆退学的实情,给小豆豆找了一所新学校。这所新学校就是小林宗作自己投资创办的学校,小豆豆是幸运的,她在巴学园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当时的巴学园是小林宗作先生的理想之花绽放的美好时光,来到巴学园的小豆豆并没有改变淘气,她对新环境、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她在巴学园闯了无数次祸,如因为好奇一不小心跳进了厕所,因为好奇值日时把地板上的盖子打开而无法盖上,开会时她逗大家笑影响开会,等等。巴学园所有孩子发生类似这样事情的时候,都不用担心家长被请到学校,这些事情都是校长和孩子之间解决的。当孩子确实错了时,校长会说:“请为这件事道歉。”而每当有机会,小林宗作先生总会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小豆豆的一生,就像“你绝对能做到”深深影响了患有侏儒的高桥的一生一样。这句话有非常深刻的含义:“虽然别人觉得你有好多地方不像一个好孩子,但是你真正的性格并不坏,有好多好的地方,老师理解你。”或许正是这句宝贵的话,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我们经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无论在学校教育学生还是在家教育孩子,有谁能持之以恒地夸奖他们,能发自内心地夸奖他们,小林校长做到了,而且用他的做法证实了这一说法。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小林宗作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者,他的伟大不仅体现在他创办了巴学园,而且让人回味无穷的是他在巴学园的教育思想。小林宗作是一位用心灵从事教育的人。他以宽博的胸怀细心地呵护着每一位学生天性的纯真和成长。在巴学园里,小林宗作只是在用自己简单而淳朴的方式自由地教育着那些孩子们,轻松而自然。
2.散步和韵律操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孩子们化为一种宝贵的礼物,而不是化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让他去负担。”寓教于乐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将知识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融于生活。
几乎每天下午,老师都带着孩子们去校外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孩子们一边玩耍,一边听老师讲解相关生物、地理等知识,寓知识教育、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于游戏之中。此外,韵律操也是巴学园寓教于乐的主要方式之一。从韵律操开始学习新的节奏教育,用小林先生的话说“韵律是让身体的组织结构更加精巧的游戏,是教会我们怎样开动心灵的游戏,是让心灵和身体理解节奏,帮助精神和肉体达到和谐,从而唤醒人的想象力,促进人的创造力的游戏,做韵律操会使人的性格富有韵律感”。游戏促使人们做出种种反应,提高人的灵活性、适应性、双向交往能力,启发人的收敛和发散性思维。小林先生弹着钢琴,小学生合着琴声的节奏,从各个位置自由地、自然地走动,小林先生要求孩子们随着他变换着不同拍子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他认为,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集中注意力的习惯,还可以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针是“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参考文献:
[1]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南海出版社,2003.
[2]郭秀晶.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窗边的小豆豆》评介[J].中小学管理,2004(11):57-58.
[3]王郡芳.浅谈《窗边的小豆豆》的教育特色[J].环球人文地理,2014(1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