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摘 要: 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达到的效果,优化课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优化课堂教学,归根到底就是要改进教学方法,创设学生思维空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作者以自身的教学经历为主要依据,探究了优化初三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 初三化学 课堂教学 实施策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但是,学生是独立的、不断发展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个体,传统教学中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往往很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让学生“爱学、会学,学懂、学透”,以达到教学活动的事半功倍。
一、投石问路,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投石问路”,就是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先把思路投出去,讲关键,点重点,然后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开拓思路、引入知识的最佳方法,因而,在教授新知识时,教师应避免单一灌输,取而代之,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现象,结合对知识点所做的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激发解决问题的热情。
例如,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我不直接板书“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而是先做实验,将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溶液中,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然后,我在教授学生“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物质变红”这一特性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所体现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最后,学生分析得出实验中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酸性物质是由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从而得出结论:二氧化碳具有能与水反应,产生酸性物质(碳酸)的化学性质。
教师启而不发,指方向而不限路径,讲学法而不讲结果,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寻找问题答案,从而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
二、抽丝剥茧,有效化解教学难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些知识点容易混淆,很难理解,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并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师可以由简入繁,抽丝剥茧,逐层深入,突破难点,给学生揭示问题本质,真正让学生理解真相,学生得出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原子的結构”知识点中,许多选择题、填空题都会用到“核电荷数=质子数=荷外电子数”这一公式,但是我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往往容易混淆这个公式。因而,我在讲授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层理解以加深认识。第一层,认识原子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所以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有关。第二层,认识微粒电性。原子、中子不带电,每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荷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再如,《燃烧与灭火》这一节内容中,有一个实验叫“烧不坏的手绢”,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如何解释这个实验现象是难点,为了有效化解这个难点,我给学生设计一组对比实验:
①取一块浸了纯酒精的棉布手绢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先将两体积95%的酒精和一体积的水混合,再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然后取出拧干,在酒精灯上点燃。
通过实验,学生清楚地看到:手绢①烧坏;手绢②燃烧但烧不坏,最终火焰熄灭。然后,我与学生逐层分析:第一,从燃烧的三个条件出发。手绢①和手绢②都是可燃物,且都与氧气接触,那么,导致不同现象的原因就只剩下一个了,即手绢①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而手绢②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第二,找出两个实验的不同点。手绢①浸的是纯酒精;而手绢②浸的酒精中有水,根据实验不同点分析得出手绢②上的酒精燃烧产生的热量被水吸收,因而没有达到着火点。
经过一番酝酿、引导、推论,学生豁然开朗,有效地化解了教学难点。
三、举一反三,注重引导学生思维
现代教学中教师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机会发散思维,触类旁通。对于同类问题,教师只要讲解典型范例,揭示内在规律,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思路,学生便有能力解决其他同类问题。
这样的方法在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常用到。例如,在教会学生书写铁和稀硫酸的反应后,我就会引导学生利用元素的化合价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写出铁和稀盐酸反应、镁和稀酸反应、锌和稀酸反应及铝和稀酸反应等一系列金属和稀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如,“铁的冶炼”知识点中,在讲授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后,我会根据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的特点,让学生思考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的化学方程式。更进一步地,我又根据碳、氢气同样能做还原剂这一特点,让学生书写出碳还原氧化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这样举一反三的演练,学生在书写此类化学方程式时就形成了“依样画葫芦”的思维方式。
四、温故知新,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温故知新”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已学知识点,通过旧内容的重新学习,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温故知新”不等同于重复学习,而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补缺补漏,换一个角度、换一个侧面对学习内容重新认识, 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系统,达到量与质的双重提升。
例如,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铁元素在生成物中的化合价一直是一个令学生头痛的问题,我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搞不清铁元素在生成物中什么时候该显+2价,什么时候又该显+3价。针对这个问题我在复习课上先设计让学生完成这一系列的化学方程式:
然后,要求学生写出上面四个反应的基本类型并注明铁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归纳有关铁元素化合价的规律了:
①在置换反应中,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通常为+2价;
②在复分解反应中,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与反应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相同。(即复分解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在教师设计的例题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理清了思路,总结出了解题规律,因而印象尤为深刻,那么以后解题再遇到类似题目时错误率也将大大降低。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对象——学生。现代教学中,教师如果继续上演“满堂灌”的独角戏,则学生将继续成为被动学习、封闭学习的机器,“轻负高效”就只能是句空话。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性,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终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