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敏志
摘 要: 新课程强调由知识的传授向知识生成转变,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导学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元,以展示为主要形式,以学习报告为巩固知识的途径。作者以高中生物为例,介绍自身在实践中构建的互动课堂模式,力图实现高中生物课堂创新。
关键词: 互动教学 高中生物 教学策略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
课堂互动教学从互动形式上分为简单互动和多维互动两种。简单互动又称为单项互动,指的是一方发出交流信息,另一方给予反馈信息的互动过程,多维互动指的是无论从交流信息的发出主体还是反馈信息的互动方及互动次数都呈现出多样性。具体到课堂教学方式中,单一互动教学模式以传统讲授法为基础展开课堂教学,而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以讨论、合作、研究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从互动主题看,互动双方都是互动主体,不存在一方居于主动,而另一方被动接受的过程,强调民主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平等展开对话和交流,以促进对教学内容的主动建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包含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个部分,具体包括学生和学生个体的互动,学生和学生全体的互动,教师和学生个体的互动及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互动。本文研究的互动教学模式指的是狭义上的课堂互动,是在双主体课堂背景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高中生物教学内容展开的多维互动过程。
传统教学教师中心的单项传递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要求,新课程背景下要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作用,强调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在讨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展示过程中促进语言表达和知识在更大范围内交流,利用课余事件讲生物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促进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运用,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实践能力。
二、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践
互动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有效环节,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小组合作,探究互动;小组分享,共同交流;迁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创设问题情境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教师首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用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例如,在《细胞中的糖类和脂类》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日常饮食为例导入课程,作为早餐你会选择牛奶鸡蛋还是面包开水?很多人对脂肪类食物敬而远之,脂肪类食物真的这么可怕吗?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生物知识和实践的联系。在讲完糖的主要含义后,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糖类,以生活中的事物为表象思考糖类的主要作用。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一个女孩早晨未进早餐便去洗澡,在洗澡过程中晕倒,最快捷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在脂肪的学习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在动植物的哪些地方容易堆积脂肪,动物的皮下内脏周围,为了储存能量物质、保温。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野生动物的脂肪比较多,而家禽的脂肪比较少?通过练习生活实践,创设不同情境,增强生物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二)小组合作,探究互动。
小组探究是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逐渐明确新知的主要内容,通过教师即时的纠正点播,明确新知的疑惑。例如,在《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的课程设计时,考虑到细胞膜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必须借助显微镜进行观察,这样的观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无法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理解,却不易同化和吸收。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观察动植物细胞膜后,引导学生将看到的细胞膜以肉眼可以看到的直观方式展示出来。学生考虑细胞膜的特点是一层薄薄的膜,经过小组讨论,决定采用泡沫做细胞膜,泡沫中的各种成分作为细胞中的营养物质,把细胞膜放在水中模拟细胞膜的生存环境,在这样肉眼环境中,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的作用,即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保护细胞内的各种组织和营养物质,复习回顾细胞膜的特点,细胞作为最小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具有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复杂结构,是一个立体结构。承接下面的内容,如何提取细胞膜。学生在讨论中否定用针扎破和从细胞上撕下来的方法,结合细胞的知识及直观感受最后肯定往细胞中注入水,等细胞破了营养物质流出,提取细胞膜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学生提取了很多动植物的细胞进行观察,促进了知识结构的主动建构。
(三)小组分享,共同交流。
小组分享和组间交流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念的信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成果的分享促进更大范围的探究和互动。例如,在《ATP和酶》教学中,一组学生的展示如下,该组学生在实验中增加了一个实验环节。学生在实验中是选取四个装有萤火虫的瓶子,同时进行,现在为了方便陈述,笔者采取分别说明的方式。第一步,把2ml的蒸馏水倒入装有萤火虫的瓶子中,萤火虫没有发光;第二步,把2ml的葡萄糖溶液倒入装有萤火虫的瓶子中,15分钟后萤火虫发光了,学生都大吃一惊;这时,把萤火虫放到暗处,又倒入2ml的葡萄糖溶液,萤火虫没有发光,学生陈述这葡萄糖使萤火虫发光的原因,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没有探究明白。第三步,学生把2ml的脂肪溶液倒入装有萤火虫的瓶子中(黑暗环境下),没有出现发光现象。第四步,学生把2ml的ATP溶液倒入装有萤火虫的瓶子中,萤火虫立即发光了。学生总结,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在没有条件促使物质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能使萤火虫直接发光的是ATP,也就是说ATP是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它是细胞的能量“通货”。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六位学生都参与展示,其中一位学生负责准备实验工具,四位学生负责四个实验的操作和解释,第六位学生负责总结。学生积极参与,自主生成知识。
(四)迁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实践促进生物知识巩固。知识只有在不断运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内化和吸收,课外实践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利用生物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设计各种相关活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生物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