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
摘 要: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对于儿童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绘本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培养儿童想象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认知的偏差,绘本阅读往往没有发挥优势。如何让绘本阅读走向正轨,从绘本特色入手,为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徜徉在想象的世界里,方是绘本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绘本阅读 想象力 绘本教学 有效方法
绘本,英文名称Picture Book,意思就是“画出来的书”。绘本以绘画为主,兼附有少量文字,可以说图是绘本的生命。
一、绘本阅读的特色——想象
绘本是图和文的结合,拿出一本绘本,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封面。这些封面或点明主旨,或激发兴趣,或引发猜想。绘本中的文字非常少,却十分精练。短短几句话,便可构成跌宕起伏的情节。绘本中最重要的是图,这些图不同于一般的图画书,它是经过艺术创造的。它的作用不仅是吸引读者,而且可以传达故事的情节。如《爷爷一定有办法》,图中总是出现爷爷在忙碌的情景,仔细看图,便可从中读出爷爷的手巧,爷爷对孙儿深深的爱。简洁的文字和精心的图画便构成绘本最大的特质——想象。儿童的想象力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对世界认识的基础上慢慢形成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绘本中的图画正是儿童培养想象力的有效载体,儿童通过读图、赏图、析图,读出世界的美好,认识到生活中的人和事。因此,阅读绘本不能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还要发挥想象,透过图画读出故事的情节,读出人性的美好。
二、绘本教学的现状——无趣
在当前绘本教学中,由于一些功利主义的影响,一些教师在引导方面忽略绘本的审美意义。有些教师在绘本阅读中将绘本简洁的语言作为素材,进行识字教学;有些教师把绘本课上成语文课,引导孩子分析课文内容和主旨;更有些教师在绘本教学中纯粹以朗读者身份出现,读完故事就完事,不启发、不质疑、不点拨、不指导。绘本教学的误区埋没了绘本的价值,儿童感受不到绘本的美好,便对绘本失去兴趣,从而对阅读失去兴趣。
三、绘本教学的方法——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应该生活在美、游戏、童话、音乐、童话、幻想、创造的世界里。”既然想象是绘本的特质,那么绘本阅读就应该还原绘本特色,让儿童在想象的世界中感受绘本的魅力。
(一)观察封面,激发想象。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一本绘本拿在手里,首先看到的便是封面。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次我将封面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总有不同见解。如《小魔怪要上学》,观察封面时,有的学生说小魔怪好害怕,有的学生说小魔怪好可爱。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封面,让学生看看小魔怪的表情,再看看小魔怪手里的书和背着的小书包,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欣赏绘本。
(二)欣赏图画,展开想象。有了封面观察,学生便萌发了欣赏整个绘本的兴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静静欣赏图画。由于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可以采取教师朗读,学生赏图的方式。学生在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中展开想象,有惊喜,有疑惑,但更多的是兴趣。教师不需要讲解,只需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图画的魅力。
(三)品味细节,再现想象。绘本图画丰富多彩,细节之处尤其需要细细品味。在细节中再现学生的想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绘本的内涵。如《你很特别》,在最后一幅图画中,胖哥去找伊莱,伊莱告诉他:“记得,你很特别,因为我创造了你。我从不失误的。”胖哥在心里想:我想他说的是真的。就在他这么想的时候,一个灰点掉下来了。学生在一个灰点掉下来的细节中,惊讶的同时陷入深深的想象。如果自己就是胖哥,那么又会怎样呢?
(四)善于留白,引导想象。一本好的绘本总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好的绘本阅读教师肯定是善于利用留白的老师。留白可以是故事衔接处,在《小猪变形记》中,小猪一看到其他动物的优点,就立马想变成和它们一样,这时教师可以先不讲小猪怎么变成其他动物的样子,让学生猜一猜,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留白也可以在故事结尾处,如《温情的狮子》,在故事的结尾处“哆哆把狗妈妈紧紧地抱在怀里倒下了”,讲到这里,教师可以戛然而止,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与结局,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五)创编绘本,促进想象。儿童对于绘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对于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绘本更是爱不释手。在欣赏绘本的基础上,仿照绘本内容,想象性地创编绘本,不失为一种绘本阅读方法。教完了《我爸爸》这一绘本,我便让学生也做一本这样的绘本,描述自己的爸爸。这样做,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想象,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源泉,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众多关系。”绘本就是这样一种媒介,学生徜徉在绘本中,犹如漫步在大自然,他们为之沉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从此爱上阅读,为他们的人生埋下一颗诗人的种子。
参考文献:
[1]何炳章.从教育原点出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