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师资建设,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

2015-09-10 17:17史秀宏
考试周刊 2015年35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师资建设工学结合

史秀宏

摘 要: 社会的发展对高职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本文从以“德”修身,以“实”为本、加强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尊重学生特点,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工学结合、双师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师资建设 内涵式发展 双师型 工学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市场对各种人才的需要与要求呈现了许多新变化,社会的人才缺口不仅表现在对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需要量,而且对于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显得更加迫切。社会的发展给予了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职教育如何适应社会的新需要,职业的新变化,岗位的新需求,这对高职师资发展提出了更多新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属于普通高校教师范畴,随着高职师资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师队伍中硕士学历比较普遍,甚至许多国家示范性的学校要求新进教师是211院校的重点专业,这一点从根本上保证了高职教师的入职质量。这些新进教师虽是科班出身,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及动手技能。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师学历高、实践能力弱,学生考分低、学习状态差。这使很多人对高职的发展忧心忡忡,社会误解度偏高。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听到一些教师在抱怨“学生的基础差、素质低,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学生的底子太差了,学习习惯不好,根本没有办法教,简直是对牛弹琴”。高职学生基础差,课程难度大确实是目前职业类院校教学质量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加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才来高职院校学习,而一些教师对高职学生状态的研究不够,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导致课堂有人教,无人学,教师教得无激情,学生学习无动力的情形。面对这种现实情况,笔者结合高职现状和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高职师资的职业素质,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强调以“德”修身,以“实”为本,大力重视师德教育和专业实践,加速高职教师的成长。

强化高职师资的变革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第一,加强师德教育,促进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切实提高职业素养。第二,高职院校应采用多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地给教师创造深入企业学习的机会,一方面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教师关注企业的实际变化和需要,把握所授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脉络,真正把产学结合落到实处。第三,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不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只有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去锻炼、去实践、去总结,把企业的真正需要和岗位的需求变化认真落实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

二、加大对教学对象的研究力度,透彻把握教学内容,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中的低分考生,对未来前途信心不足,无目标,少动力,学习积极性匮乏,导致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课桌下玩手机、打网游,迟到早退,缺课现象严重。同时一些课程与实践脱钩严重,理论过深,让学生望而生畏,特别是一些教师不认真研究学生特点,不调研岗位的需要,甚至对实际岗位的工作情形也不熟悉,不知道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上课时照本宣科或者海阔天空,使教学内容经常游离于教材之外,让学生觉得学了也无用,还不如不学。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真正上好每一门课。这个“好”不是教师一方单纯地自我评价,不应站在教师的立场上评价“好”与“不好”,更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初级需要,降低课程的难度,而是要考核教学能否与企业的职业需要相匹配。高职教师认真研究调研企业的实际岗位需要非常重要,在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中,不仅要满足学生目前的岗位要求,更要立足于长远的职业发展要求,有使命感、负责任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以学生为本,确立高职课堂教学主体化的教学理念。学习主体是学生,引导、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是教师的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的教学过程(重在“导”),是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认真研究学生的具体状况,以适应生源质量的变化,按照“宽基础、活模块”、“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教学思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减理论,强专业,重实训”为指导思想,精选教材与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构成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的系统知识框架。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设计和有效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如何主动地进行实践、参与、应用、探索、归纳,进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养成重视科学和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必将对学生的一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特点,改变教学评价体系。

高职教师的使命感要求我们:一是要立足本职工作,真正关爱学生。二是要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学评价体系。高职学生是敏感多才的,面对学生求知的眼神,面对家长的期望,面对社会的需要,高职教师一定要不断适应社会岗位的最新要求,下工夫了解学生特点,探讨学生的现状与企业需要的差距,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不单单以考试成败论英雄。不能单纯以一张考卷论成败,而是针对课程需要,运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方评价相结合,从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过渡到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上。例如在《市场营销与调研》课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市场调研方案的设计、问卷设计、态度测量、抽样设计、市场调研报告的撰写等多个模块学生的学习成果,要求学生成立虚拟的市场调研公司。教师设计一个市场调研招标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投标。利用这种实际的任务方式,让学生真正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岗位需要中。最后结合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多方位、多元化地进行课程总体评价。

四、开展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利用多种平台缩短学生实际与岗位的距离。

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中,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已经成为一种培养合格毕业生的必然手段。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加强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阶段的师生交流;如何加强在此阶段的教师指导;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在实际岗位中的心理、身体上的适应和准备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解决。作为一名高职教师,历史的使命感要求我们不仅深化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教育与教学,更强化自身在顶岗实习阶段中的指导,教师一定要到学生的岗位上去看一看、走一走、谈一谈、变一变,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学生与岗位的需求,了解教学工作的不足,制定下一步整改的目标,进行新一轮的教学设计。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进行的顶岗实习工作并不令人满意,教师、学生、企业都感觉在此阶段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有时候变成了无奈之举。面对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如何更加科学地设计顶岗实习的成绩评定,很多学校开通了顶岗实习的网上平台,给教师和学生的远距离交流尽可能提供方便,但在运行过程中,这种方式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没有时间写日志,教师批阅不及时,使这个系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二是如何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能真正找到适合并且满意的工作。在顶岗实习阶段,有的学校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岗位,但由于地理位置、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生活习惯等,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服从学校的安排,或者在工作中消极怠工,以致实习的真正目的并没有达到。三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让学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有所关联,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一些商务管理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到生产企业打短工、作普工,一些机械加工与设计专业的学生到酒店端盘子等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硬件实习条件,而且需要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支持。

五、落实“双师型”教师的真正内涵,真正提高高职教师的自身素质。

近年来,如何加强建设高职的教师队伍,突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双师型”教师已然成为高职教师特色的必然元素。但真正的“双师型”内涵是什么,一些院校和个人对其认识存在很多误区。一是认为“双师型”等同于双职称,也就是说高职教师除了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外,还应取得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职称。二是认为“双师型”等同于双证书,也就是说高职教师应该取得相应职业证书,例如,教《会计学》的教师应取得会计专业的从业资格证。教《市场营销学》的教师必须取得市场营销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三是认为“双师型”等同于双能力,也就是说高职教师不仅要能从事理论教学的相关工作,更要能胜任实践教学任务的需求。对于上述认知,只强调“双师型”的单层含义,而不进行整合和运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高职教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学校结合所设专业、岗位需要进行整合设计,采用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总之,新的时代赋予了高职更强的生命力,岗位的需要在不断提高,新的职业要求、岗位特征层出不穷。高职教师一定要善于学习,不断进步,更要及时总结和反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成为优秀的、深受学生喜爱和尊敬的高职教师。

参考文献:

[1]王宏,李永刚.高职院校教师发展途径探析.教育与职业,2006[27].

[2]张新美.探索高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有效途径.当代经济,2011(07)

[3]唐晓鸣,朱玲,陈松洲.关于构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调查.职教论坛,2010(2).

[4]韩永强,颜海波.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的构建.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师资建设工学结合
关于强化区县公务员培训师资建设的几点建议
转型时期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探究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