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5-09-10 13:37王署光李晓丽
考试周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探索

王署光 李晓丽

摘 要: 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以下简称电子)专业在国家职业教学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建设过程中,根据电类专业在人才规格要求上的特殊性,紧密结合河南省经济发展趋势与洛阳市经济建设步伐,在充分听取由企业、高校专家组成的本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对象特点,以工学结合基础上的“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生”良性互动的育才、选才、择业三赢的中职人才培养创新之路。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交替 探索 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加紧迫。职业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力量。然而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实训教学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境地,从而使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强化实训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巩固理论知识、练就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举措,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是实训教学的重要实现形式,将在校学生直接安排到专业对口的企业中,在真实岗位环境中使学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对学生能力锻炼起到很大作用。在我校电子专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我校努力探索出一条“1+1+1”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创新型教学改革,对中职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

一、“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都是将顶岗实习安排在毕业实习阶段,主要采用“2+1”和“2+0.5”的模式。由于其连续时间较长,且具有预就业的性质,已经被大多数用人单位接受,有利于学生实习安排,在促进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不足之处在于企业实习和专业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环节,无法相互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缺少接触企业生产实践的机会,对将来从事职业岗位工作认识不足,在专业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而到了顶岗实习阶段,接触了职业岗位后发现自己专业上的不足,却已经没有回学校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了。有些学校采用的解决办法是“预实习”,就是在专业教学阶段安排一次实习,一般时间较短,通常为1~2个月。学生通过预实习,不论是对职业的认识还是操作技能,收获都不是很大,只能作为一种见习性质的实习,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

我校采取的“1+1+1”工学交替模式是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采取学校学习与企业生产实习相互交替的方式,如以1个月为周期,即一个月理论学习,1个月在校实习,1个月到企业实习,不断交替轮换。工学交替一般安排在前两个学年中,且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1年。这种方式可使企业生产实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专业课教师可以将学校无法实施的实践任务安排到企业进行,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带回学校学习,使企业生产实习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此外,工学交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阶段较早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接受锻炼,提高职业素质,提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目的性。

二、实施工学交替的主要困难与解决方法

目前,国内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学校一般是具有企业办学背景的院校和专业,如大型制造类、生产类、服务类企业等。这些大型企业通常劳动力缺口大,有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且许多工作岗位的工艺过程相对固定,技术性不高,只要通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有利于安排大批学生集中实习,企业有能力提供学生食宿和管理。

然而,由于国内大部分院校电子专业主要面向的是大中型制造类企业或售后服务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过程较为复杂,大部分工作没有固定工艺流程。虽然这些企业普遍存在劳动力缺口,但一般不喜欢无工作经验的学生,特别是没有就业意向、实习时间又不长的学生。因此,目前电子专业采用工学交替模式的,基本都是有大型机电产品制造企业背景的学校,其他学校一般无法实施工学交替模式。

我校电子专业于2009年开始开展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为了克服工学交替实习困难,我校采取以下措施和办法:

1.提供数量稳定的实习生提高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我校电子专业一般每届均为三个班,为使企业有稳定的实习生,我们采取3个班轮换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方式。这样,对接收工学交替实习的企业来说,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有数量稳定的实习生参与企业生产活动,这些实习生经过1个月左右的培训和指导后,就可在以后实习过程中逐步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使企业通过接收实习学生解决劳动力问题,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合作的积极性。

2.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选择合作企业。

充分利用学校多年来与企业建立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企业中建立工学交替实习基地。我校电子专业多年来与洛阳市及周边10多家电子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经过多年合作,双方已经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企业是我们建立工学交替实习基地的最佳选择。

3.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企业建立工学交替的合作关系。

我们通过走访各企业领导层,宣传和解释工学交替模式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强调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只要企业领导层接受我们的观念,支持教育教学改革,愿意在人才培养上承担一定的责任,在该企业开展工学交替合作就水到渠成了。

4.与合作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合作协议,固化合作模式。

我们与每个合作企业都签订了详细的工学交替生产实习合作协议,把工学交替实习在企业的实施方法、运作过程、具体安排、对学生的管理方式、校企双方责任等,用文件形式予以明确,为保证工学交替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5.向企业支付一定的实习费用。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按承担的实习学生数量和时间向合作企业支付一定实习费用。在工学交替前两年中,这些经费在提高企业接收实习学生积极性和管理责任上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两年后,我们取消了这些费用,但由于和企业之间的工学交替已经实施了多年,企业已经从接收实习学生上得到了一定的回报,因而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因为这一经费的取消而结束与我们的合作。

三、“1+1+1”工学交替实践教学过程

1.校企联合制订工学结合的教学计划。

中职顶岗实习的教学计划必须打破传统学科型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中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能人才”的目标。为此,我校与合作企业双方共同探讨,紧贴市场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即随时围绕职业能力要求的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及时修订教学大纲,确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模块。在此基础上,确定课程科目,选择教学内容。在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构建一套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及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应用,并实现第一至第六学期连续三年实践教学不断线。

2.实践教学过程。

(1)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工厂(车间)的局限性和模拟性决定实训教学仅依靠校内实训是无法完全实现预期效果的。因此,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必须紧紧依靠企业,建立学校和企业长期稳定的联系和实习基地。我校机电专业经过长期积累,不断调整和充实,先后建立了洛阳牡丹通信、郑州海尔空调器等多家知名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2)第一、第二学年工学交替实践教学。在电子专业实践教学中,第一学期实践教学主要是专业认知教学,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完成,时间为2~3周,可以安排在学期初或学期末进行,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部领导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并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参观,感受行业特色与工作氛围。第二学期实践教学以校内实训为主,主要是训练专业技能,包括电工、电子产品装配技术等,为期2~4周。

第三、四学期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为期1~3个月。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市场需要,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合理安排学生到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环节进行顶岗实习等。在实习开始前校方举行实习动员会,使学生树立“踏实工作、提高技能”的实习态度。实习过程中,企业安排老员工对学生进行帮带,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巡视,并及时与企业沟通,实习结束后,企业对实习生给予评价,学校以此为根据进行评分。学生经过这一阶段的实习,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技能得到较快提高。

(3)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教学。第三学年的毕业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经过前两学年理论和实践的交替学习和锻炼,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电子专业知识和技能,对电子专业生产、装配、维修等工艺已经有了整体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根据各专业特点就某一环节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在毕业实习期间内,由校方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全面进入实习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顶岗实习中的管理探索。

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过程中,确保整个实习过程顺利进行,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至关重要。在此,明确校企双方的权责利。在确保学生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进行友好协商、共同管理。

(1)实习学生在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具有双重角色:员工和学生。企业作为学生实习的承担方,理应按照企业员工标准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实习学生的纪律观念,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尽快达到实习预期效果。因此,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应起积极配合作用,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和心理适应调整。

(2)校方实习过程管理分成两个模块同时进行。第一个模块是有专业指导教师亲自下车间,带着实习方案和实习理论和学生同工同酬,在生产线上为学生现场讲解或利用调班时间为学生就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一举措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实践理论的认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思想稳定起到积极作用。第二模块指专门有学生管理老师驻厂带队。由于专业教师在学生管理方面缺乏经验,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学生各种突发事件。特别应对群体性时间,专门的学管老师显得尤为重要。驻厂的学管老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及负责联系企业和学校,对实习学生发生的紧急事情予以有效处理。并对实习期间学生工作和生活所有问题进行回复、有效处理及安全和纪律教育及企业厂区外的文明礼貌、遵章守制和安全方面等管理。这两个模块同步进行,确保实习期间学生稳定和实习效果。

四、我校“1+1+1”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初步成效

“1+1+1”工学交替是确保中职教育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其效果逐步凸显。

1.加大创新型教学改革,形成灵活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经过反复的、有针对性的、目的性的顶岗实习,学生走出枯燥单调的课堂,摆脱传统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走进真实的岗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长足提高,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期交替进行,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融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依托完善有效的教学体系,基于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得以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教材编写体系得以实施,这与实习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双师型”师资力量得以加强。

通过专业教师与实习学生同工同岗,在企业挂职学习,一方面弥补专业教师因学生实习导致的理论教学课时不足带来的薪酬下降,另一方面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学校利用企业在技术上的优势,聘请一部分在生产一线的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厂方人员作为我校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很大程度上弥补我校实习指导教师在质量和数量上不足的缺陷。

3.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双方的长效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和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通过“多学期、分阶段”式的顶岗实习,增强校企双方的合作意愿。尤其通过“订单培养”、校企互建培训平台的合作模式,使校企双方在相互投资、强强联合、产学研一体化等深度合作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实现可能性。

4.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本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岗位(群)的技术技能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创新实践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合理安排工学交替轮换方式,制定完善的教学文件,实行严格规范的管理,使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连续多年顺利实施,在提高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延.国家专业教育标准:工学结合深层次的关键[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2]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3]李传伟,张秀玲,姜义,曲海波.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农业职业教育,2010(3).

[4]徐洪波,袁晓建.探析校企合作共建的双赢特征和发展思路[J].交通企业管理,2006(2).

[5]张旭曦.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与模式的研究[J].教育论坛,2013(3).

[6]朱彦熙,王明媚.高职汽车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

猜你喜欢
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探索
“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以承接旅游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