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2015-09-10 09:01黄黎斌
考试周刊 2015年49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创新意识学习兴趣

黄黎斌

摘 要: 随着高中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得史实、形成史识的活动过程。史实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借助史料帮助学生叩开历史知识的大门,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从而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深化历史知识,乃至开出美丽的“精神之花”,指引未来。

关键词: 史料教学 学习兴趣 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讲述法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语言为主要技术手段,立足于教师这一中心,其教学任务是系统地传授历史知识[1]。虽然有优点,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那么突出,学生较为被动,课堂容易落入“满堂灌”的泥淖。这时就需要运用其他教学方法激活历史课堂,可以借助史料让学生感受历史,熟悉史实,进而升华为史识。由此笔者借助在一次历史观摩课活动的一些片段简要谈谈历史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所听三节课都非常精彩,各具特色,课中巧妙地运用史料,突出运用史料突破重难点,教学实效高,让史料教学呈现“史料‘说话’、史实‘生花’、‘死去活来’”的特点。

一、让史料“说话”——通过史料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史料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历史具有过去性,人们无法与客观发生过的历史事实进行直接对话[2]。因此中学生理解历史必然有较大的难度。但将史料运用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史料所反映的信息,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够生动地重建历史的部分情境,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较为真实地感知历史,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教师课前要下工夫,选择可信度相对较高的史料,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材料思考问题,寻找结论,向历史资料要答案,让史料“诉说”历史。如教授者在讲《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方针这一知识点时,授课者引用了一些相关史料,让史料层层推进式的“诉说”当时中国外交发展的历程,如引用新中国第一份国书的图片资料,引用《共同纲领》的文字史料。在学习“万隆会议”时,引用了周恩来发言的视频资料,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感受伟人的应变能力和政治智慧。在对比分析新、旧中国外交时,展示的《百年中国》片段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旧中国的下跪式屈辱外交。视频资料选择虽然简短,但是非常切题。通过史料的“说话”,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通过激活学生的视觉、听觉细胞,活跃大脑思维,激发兴趣,延伸思维的深度,让史料“话出”的史实可以铭心。

二、让史实“生花”——运用史料“以史导论”,培养思维能力

史实即历史事实。介绍史料,讲述基本史实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3]。在高中阶段,让学生通过历史资料铭记历史事实是远远不够的。在完成基本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史料的情景作用,趁热打铁,引导学生“生疑”,这样做一方面适应了学生好奇求异的心理,另一方面顺势引发了对本课重点问题的探究。史料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就是切实地希望学生能够体悟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论从史出”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教师有效运用史料,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事实,“归纳”和“概括”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证明或者证伪均可。在借助史料,让史实“生花”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初步掌握的史实印象得到加深,更让史实“开花结果”,“综合”以上论述得出历史结论。例如,在讲新中国外交方针提出的背景时,一位老师出示了二战后世界形势图,以及美国《时代周刊》的杂志封面,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新中国独立之初的处境和外交政策“一边倒”的原因。另一位老师通过图表,通过图表数据的变化,让学生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建交热潮之后建交国数量减少的原因,设问“屋子”打扫干净了,“客人”为何迟迟不来?另一位老师在出示几段材料后让学生讨论总结“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借助史料设置疑问,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史导论,让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和比较、归纳和概括直至综合表述历史结论的能力得到锻炼,切实增强学习能力。

三、要史料“死去活来”——应用史料探究历史,培养创新精神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主要功能不在于教授给学生什么具体工作的技术,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历史教学中,教师提供丰富史料并鼓励学生分析史料,鼓励学生克服传统思维定势的缺陷,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设想新方法,提出新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三位老师的授课中都体现了这一点,如其中一位老师上完外交一课,出示一份“2014年3月8日上午10时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答记者问”等材料,让学生谈谈体现了怎么样的外交精神。如另一位老师设置了《历史的回音》这个环节,出示了一系列材料,提出了“新中国与旧中国的对话”和“我们与未来对话”两个话题,史论结合,把传统课堂上枯燥无味的、死气沉沉的、堆积在书本上的历史文字重新建构起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让沉寂的历史史实通过史料创设的情境变得生动起来,开出美丽的精神之花。

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及教材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卢新建.新课程高中教师手册(历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4):296.

[2]王涛,吕准能.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4):6.

[3]冯一下.史料、史实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6):27-28.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创新意识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