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摘 要】微课程基于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灵活创新教学手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出发点,自诞生之日起便呈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它简洁明快,时间短、效率高,有效地解决了语文学习中家校共育、综合实践、教研活动、推荐学习等历史性难题,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赞誉与推崇。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课程;教学策略
微课程,即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主要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语文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微课程带给传统课堂的挑战与冲击力。而微课程在制作与实施时,不仅要关注技术层面,更应关注课程内容。
一、家校共育,微课程铺设了一条连通的大道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教学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传统意义中的家校共育,主要依靠家长会,还有移动终端的“家校通”,但家长最关心的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还有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无从沟通。微课程的出现,无疑弥补了这一缺憾,为家校共育铺设了一条连通的大道,使得学生能够在家庭、学校的双重呵护下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以七年级第一单元课堂预习为例,结合学生刚刚步入初中生活的特点,我精心制作了“亲近文学”微课程。其内容涉及巴金、冰心、雨果、苏轼等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画像、代表作品,还有学校校长、老师、学生们诵读经典作品时的瞬间,教材文本中涉及的名言警句,对引导学生预习本单元的几篇文章,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美好情愫大有裨益。我把这个微课程发送到班级论坛“家校共育”版块,嘱咐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预习文章、亲近经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不少学生和父母一起阅读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等,还有家长对我的微课程制作技术提出了改进意见,真正地将学校、家庭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未来三年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家校共育的基础。
另外,像班里楠楠同学在朗读《再别康桥》时,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极富诗情画意;建雄主办的手抄报结构新颖、内容充实,寥寥几笔简笔画十分传神……我把这些教学点滴都制作成了微课程,传到了他们父母的邮箱里,大大增加了家长们对孩子的信心与赞赏,与学校教学工作形成了良性互动,让语文课堂展现出一片蓬勃的色彩。
二、综合实践,微课程飘来了一朵绚烂的云霞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纳入到语文课程体系当中。作为一个全新的课题,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没有既定的经验可循,教师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也走了不少弯路。可喜的是,微课程的出现,给综合实践语文课堂飘来了一朵绚烂的云霞,将这个课改角落点缀得分外美丽。
以八年级下册《如果我主办校刊》综合实践活动为例,笔者主要在以下几个实践步骤巧妙地运用了微课程:
1.展示校刊。我充分利用了微课程使用便捷、容量巨大的特点,向同学们展示了我校校刊《春晖》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历届编委,还有其中被各大报刊转载的文章。
2.校刊设计。从拟刊名、设栏目、定计划,到编内容、选封面,用微课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了全程了解。
3.展示作品。学生们精心制作的校刊自然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仅限于教室是远远不够的,校园展示的份数又不足,展示的时间也有限。微课程自然成了展示作品的首选,作品集从学生的视野流传到家庭,最后还吸引了兄弟学校师生的驻足浏览,或点赞,或提出中肯的意见,一切都新颖、高效。
当然,作为一种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更多地需要学生们动手操作、亲力亲为,但微课程在其中的激励、展示、评比、鉴别、指导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
三、嵌入教研,微课程铸就了一把锋利的刀刃
在教学活动的不断改进过程中,教研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反思当前语文教研活动,还存在着种种难以令人满意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不够务实。教研过程中,教师们会针对具体的课堂问题展开讨论,但没有具体的教学情境,只能凭感觉回忆、阐述,这无疑在教研活动与教学实践间拉开了很长的距离。为此,笔者在参加教研活动的时候,将微课程手段嵌入其中,为其提供了栩栩如生、真实生动的教研案例,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一位老师讲授《藤野先生》时,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七人一组,课堂讨论积极热烈,气氛活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对这样的小组合作人数颇不认可。于是,我利用微课程的方式再现了这堂课上小组合作的过程,就“小组合作几个人合适”的问题开展了教研活动。
活动中,由于有了学生视频现身说法,老师们逐步发现了这堂课“虚假繁荣”表面下,七人一组合作方式存在的讨论时间长、倾听难度大、管理难度大、发言机会少、偷懒机会增加等诸多问题,结合他们的自身体会,得出了小组合作2——4人为宜的观点。
课程改革,最忌讳的就是空谈误学。这方面,微课程铸就了一把锋利的刀刃,向一切夸夸其谈者说“不”。
四、推荐学习,微课程拉起了一张朝日的风帆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识能力、阅读能力,推荐学生由课堂学习转向广阔的课外阅览,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初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还是诵读欣赏、口语交际、拓展链接、写作指导等版块,我们都可以寻得向学生推荐学习的蛛丝马迹。遗憾的是,限于种种因素,我们只能向学生说一句,“对于这一点,XX小说有着精彩的介绍,希望大家下去能够借阅一下”。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虽聊胜于无,终归起不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微课程,在这方面便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讲授《错过》一文时,笔者注意到了它的作者——刘心武。一直以来,我认为中国的语文课堂绝不可以不提《红楼梦》,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大学。但我又深深地知道,推荐《红楼梦》需要一种艺术。于是我截取了中央电视台《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视频片段,制作了一部微课程,便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了那个神奇瑰丽的“红学”世界。
在推荐方式上,QQ群、学校网站、微博、论坛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微课程推荐学习对教师进修也同样适用。
总之,微课程不仅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手段与形式,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更是我们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新途径。但在这方面,我们仍在路上,还任重而道远!
——————
参考文献:
[1] 钱柳云《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新课程》2012年第12期。
[2]李玉平《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教育报》2014年第176期。
(作者单位:海安县滨海新区
老坝港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