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亮
摘 要: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做到有机整合、相互渗透。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离不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信息技术教材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自身教学特点,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德育教育 教育方法
“教之道,德为先”,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实行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把“德”摆在了首位,足以说明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其中受到思想、道德、情操等陶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因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顾传授知识,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如果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下面我就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及学生实际情况,谈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
一、因材施教,结合实际
信息技术教材具有广泛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更有很多潜在德育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然后通过知识讲授和上机训练,挖掘本节课内容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灌输教育,而让学生有切身感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国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遭受到特大地震灾害时,一上课我就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心系玉树,奉献爱心”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网络知识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灾区的灾情情况及全国人民抗震救灾情况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让学生把搜索到的图片及资料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温故知新地用到学过的文件及文件夹的建立和保存。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地震灾区人们的牵挂之情,对全国人民积极抗震救灾态度的激动心情,对政府在灾后积极做出一系列措施而使玉树灾区人民重建家园信心百倍的自豪之情。我让学生利用自己找到的大量相关图片及资料,分组制作了“永不分离”、“最可爱的人”、“我们是一家人”等一系列感人至深的电脑艺术设计作品,很多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甚至不止一次地失控痛哭,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抗震救灾、奉献爱心的热诚,而且对带动学校师生给灾区捐款捐物起到了积极作用。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互相合作,绝大多数都能按要求完成作品。
本节课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有关Internet的网络相关操作、利用Photoshop制作电脑艺术设计作品等知识,更有意义的是对学生进行了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极有说服力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课堂实践中得到了更好的升华,生动直观的感受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同时带动我校师生积极主动给灾区捐款捐物等。因此,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加深对操作技巧的印象。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激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身正为范,言传身教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对德育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不露痕迹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是知识传授,教师自身思想言行、气质性格和道德素养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偏重对学生操作技巧的培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一些基本习惯的养成,不良习惯不能被学生有意无意地仿效。如机房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在学生面前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更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如课结束后,教师把自己座位的椅子先摆好,再下课。然后学生也各自将自己的座位摆好,让机房椅子始终处于整齐状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学着教师自觉摆好椅子。还有在机房使用电脑时,教育学生爱护键盘、鼠标等电脑设备,不要随意更改有关信息内容。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做“无声的老师”,为学生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典范,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端庄、实事求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陶冶、教化。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实现对学生思想、行动的实际教育,耳濡目染,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受到思想品德熏陶。
三、评价作品,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课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不是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而是针对学生个体的,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的主判断,经常用来衡量教师工作质量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等基本能力。在作品评价中,教师可以看到每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观察表述,了解学生想法,看到学生的创新所在,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作品能够欣赏,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能够辨别,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对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高整个信息素养和推动社会进步,是极为有利的。由此可见,作品评价对审美教育不容忽视,也极其重要,为学生德育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如制作“心系玉树,奉献爱心”电脑艺术作品中,评价作品时,出示“评价标准”让学生走出自己的座位,以参观形式评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要求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包括参与度、作品艺术性、同学互评)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作者及作品进行评价。在这里,信息技术与作品创作进行激烈碰撞,学生的自我审美意识在一次次评价中激起,并通过观察不同作品,欣赏水平、制作水平渐渐得到提高,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爱国之情。
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自我认识、树立自信,而且有助于学习反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体验到对祖国、人民深厚的感情。发现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侧重于理解和获取信息,通过评价,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同学、互相帮助的品质,通过与同伴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精神。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又乐意地为他们服务,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德育教育与各种渠道的政教效果是一致的,只要我们能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那学校“以德为首”的教育方针才算真正落到实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有许多渗透学生德育的环节。我将不断努力,发掘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抓住时机,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通过有机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信心,促进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等.道德发展与德育模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沈书生,李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2(12).
[3]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