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并蒂开,知识能力双提升

2015-09-10 07:22常红梅
考试周刊 2015年44期
关键词:细节描写

常红梅

摘    要: 中学语文教材里收入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蕴涵丰富的知识信息,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教学实践中践行读写并重的教育思路,善于总结提炼,让学生学会仿写,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 读写并重    借鉴模仿    仿写评价    细节描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标准特别强调“实践性”,这个“实践性”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读写并重,阅读促进写作水平,写作提升阅读能力。笔者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经历三年初中阶段学习,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但写作水平却没有多大进步。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知识传授,把课文当做知识点的综合再传授,忽视教材资源的丰富性,把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割裂开来进行训练,忽视教材资源对写作的例子作用,导致写作训练低效。

笔者在批改中考作文的时候,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概括来说包括这几点:①记叙事件题材单一,大多数写爸爸妈妈在自己生病的时候送医院,千人一面;②描写模式化,如“无意中看见妈妈脸上的皱纹,头上的银丝”。③缺少细腻的描写;④语言不生动,缺少意蕴。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读写并重,特别重视教材的示范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一、归纳总结,提供借鉴模仿的蓝本

教材是一个巨大的宝藏,我们对熟悉的东西往往忽视,殊不知中学语文教材里收入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蕴涵着丰富的知识信息,每一篇课文都是文化的精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教师鉴赏课文的时候要注重总结归纳,为学生提供借鉴模仿的蓝本,学好它们受益无穷。

如教授《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我和学生共同总结了一些经验。《紫藤萝瀑布》这样的文章叫做“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要写这一类文章,可以从课文中得到不少启示:

第一,写景状物是抒情言志的基础,首先要把景物写好,在写景状物中饱含感情,待水到渠成,加以精要的直接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议从景出,才是好文章。这篇散文说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之后,又有一层新意,就显得丰富。

第二,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都要细细观察。作者既写一树,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观察得多么周到细致。

第三,对景物要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拟人、比喻之类,并非作文时想到要用什么修辞手法才写出来的,而是事物于心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觉。一树紫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布、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大凡写作,总得有想象和联想,才能妙笔生花。

第四,要有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有了点睛之笔,全文就有灵性。

二、仿写评价,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学生要借鉴课文的写法,提升作文技巧。文章有多种体裁,各具特点,写作要素及一般结构方式均不相同。在具体行文过程中,作家们常常是文思泉涌、独具匠心、灵活洒脱。学生可以琢磨、借鉴、仿写前人的写作技巧,把握文章的架子,从而写出佳作。

教师要注重及时评价,激发学生写作信心和欲望。优秀的练笔及时展示;进步的练笔及时表扬;一般的练笔挖掘某处闪光点及时点个赞。充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对学生练笔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引导、点拨、矫正,做到言辞委婉、恳切,又力求有针对性。

例如,学完莫怀戚的《散步》后,我要求学生仿写,在习作过程中有很多闪光的佳作涌现出来。

仿写:我家有个习惯,就是周五晚上一起去散个步,谈谈心。

在一周紧张学习生活过后,出去散散步时非常明智,让我感到全身放松,什么都不用想,但散步的时间像是沙,你越握紧,它流得就越快,不一会儿这时间就稍纵即逝。悄悄的、静静的,只留给心中一丝伤感。

现在出去散步,欢笑中却夹杂着严肃与伤感。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前方,那就是我的未来,伤感却只因时光飞逝,父母愈显苍老。我再也无法骑在父亲肩上,再也无法回到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

父亲的个头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身子十分结实,肩膀也不例外,骑在上面十分有安全感。我像一个船长,拿着根树杈指向前方,父亲随着我指的方向走,十分威风。父亲的每一步都走得十分小心,仿佛他背负着的是整个世界……这时,仿佛我手里握紧不放的是整个世界。

点评:这个学生本是个不善写作的孩子,但这篇文章在仿写的时候能加入自己的切身感受,不是拾人牙慧。

三、揣摩细节,化成自己行文的技巧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细小行为举止或者外部环境的描写,这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特点、能烘托主题的写作手法。细节描写涉及方方面面,既可以描写心理感受,又可以描述肢体动作,还可以对神态、外貌及环境等进行细微描述,这些都属于细节描写的范畴。学生把在日常阅读中感受到的细节描写的魅力,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对细节描写魅力的挖掘。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孔乙己穿着的句子。一处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地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一处是“穿着一件破夹袄”。接着提问引导学生分析:(1)他“穿长衫”和站着喝酒有什么特别,怎么只有他一人这样做?(2)他的长衫又脏又破怎么不换一件,怎么不洗一洗?(3)最后怎么“破长衫”变成“破夹袄”?学生很容易理解“穿长衫”是读书人有身份、有地位的象征,同时思考他为什么会站着,不坐著,进而领会到他没地方坐,因为他不愿与“穿短衫”的坐,又不可能与真正的“穿长衫”坐在一起,由此看出他是一个好面子的迂腐而没有得到功名的读书人;第二问,学生能初步认识到孔乙己很穷很懒,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这个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又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教育揭示得十分深刻;第三次对孔乙己的服装描写,学生能理解到他更落魄,没办法顾及“读书人”的面子。通过对孔乙己服装描写的分析,一个可叹又可怜的读书人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进而引发是什么让孔乙己变成这样一个人的主题思想的思考,这就是细节描写魅力。

学生在反复揣摩中,也开始学会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学生在作文《下雨天,真好》中这样写道:“妈妈越骑越慢,我却担心上学迟到,妈妈知道我的心思,就猛蹬几下,到了离学校还有差不多一百米的地方,我让妈妈停下,妈妈先撑开伞,递给我,又从我身上扒下雨衣,催促我赶快迈到高一点的地方,怕我湿了鞋,上课时被水泡着脚。我打着伞走到学校门口时,回头看了一眼,只见穿着雨衣的妈妈还站在雨中,还在望着我。她的脚站在雨水里,朝我挥挥手,意思是叫我赶快进学校,我看见妈妈的头发已经湿得贴在脸上,我的心里一酸,赶紧扭过头进了学校。我仿佛也看到妈妈掉转车子,那个小蓝点消失在茫茫雨幕中。”通过细节描写,将母爱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上述的实践,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有效地提高阅读与写作的低效性。

参考文献:

[1]黄筱红.彰显“以写促读”的魅力——落实简约高效语文教学策略谈.

[2]赵伟.通过有效阅读促进写作能力提高.

[3]张玲.初探初中语文细节描写教学.

[4]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

猜你喜欢
细节描写
无限风光在“细节”
对《背影》的思想内涵分析及语言艺术探究
于细微处见深情
老舍《我的母亲》之细节描写教学
运用细节描写 点亮生活作文
初中语文细节描写读写迁移教学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