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HSK试题中文化因素的分析与研究

2015-09-10 07:22李安琪
考试周刊 2015年45期
关键词:文化因素文化教学

李安琪

摘    要: 文章以爱德华·霍尔等人对文化的分类为理论基础,将新HSK试题中的文化因素分为十五类,并以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具体需求情况,以期给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新HSK    文化因素     文化教学

一、本文文化分类及其理论基础

跨文化交际学创始人霍尔(1959)在著作《无声的语言》中指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

顾嘉祖(2002)对霍尔所说的“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做出了详细描述。顾认为,“公开的文化”的界定标准是指一切可以用人的肉眼看得见、一目了然的东西。他将服装、道路、建筑物、饮食、家具、交通工具、通讯手段、街道和村庄等暴露的物质文化都列到公开的文化层之下;隐藏的文化层主要指软文化,即精神文化,包括隐藏得很深的软文化及隐蔽在物质文化中埋藏得相对较浅的软文化两种。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牛新生(2002)以文化的组成要素为依据,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五类。他与顾嘉祖对精神文化的分类是不同的,顾认为隐藏文化层中的主要隐藏物是观念,而观念的核心是价值观念,价值观念可以主宰或影响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宗教观、法制观等。牛认为精神文化指体现人类文明的一切文化因素,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观念文化指与人类世界观、价值观有关的一切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

刘雪(2006)又对“公开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做了进一步细分,公开的文化,即肉眼可见的表象化的文化形式,它包括物质文化、事实文化、风俗文化和制度文化。此外,属于精神文化范畴的价值系统,包括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人權观、道德观、婚姻观等价值观念都应归入隐藏文化之列。

本文基本同意文化可分为“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两大部分,采用牛新生(2002)以文化组成要素为依据的文化五分法。但是,牛新生(2002)的文化分类并没有阐述文化所依托的客观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内容。关于此类文化,我们采用刘雪(2006)关于事实文化的划分,包括文化存在和发展所依托的客观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及由人类智慧创造的一切可见的文化形式,可以分为地理、历史、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各类艺术等。

本文将新HSK的文化因素作出如下分类:称呼姓氏、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中国文学、中国艺术、知名人士、语言文字、中国教育、中国地理、中国历史、科学技术、场馆机构、特有单位、价值观念和基本国情,共十五类。

二、问卷调查与分析

根据本文对新HSK中文化因素的分类,问卷调查的主要作用和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某一方面文化知识的具体需求情况,在统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而知道学生的文化需求。

本文的调查对象主要以在校的汉语学习者为主,主要包括在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共36人;韩国蔚山大学中文系的大学生,共112人。其中蔚山大学的学生在韩国学习汉语,并且有一部分人在中国有过半年到一年的汉语学习经历。

此次问卷调查共发放试卷170份,收回154份,其中有效试卷148份,无效6份,问卷有效率为96.10%。148名被调查者中,其中男生59人,占39.86%;女生89人,占60.14%;年龄在18到36岁之间,平均年龄24岁。

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分布很广,在我们所列的15个文化项目上都有选择。具体情况如下:(单位:人)

表1    学生对新HSK文化因素的兴趣分布

在此,我们将上表与新HSK试题中文化因素内容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如下:

表2    新HSK试题中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因素与新HSK试题中文化因素出现次数的对比

由表2可知,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因素最多的是风俗习惯,有25.00%,而后依次是日常生活22.30%、中国历史10.81%和中国文学9.46%,剩下的文化因素都没超过10%。而新HSK试题中呈现的文化因素最多的是称呼姓氏,达22.70%;紧随其后的是中国地理,达18.57%,其次是语言文字16.32%和日常生活8.44%,剩下的文化因素都没有达到8.00%。由此可见,新HSK试题中出现的较多的文化因素与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因素还是存在偏差的。这可能是因为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并且对中国的悠久历史有较浓厚的兴趣。

学生在中国求学期间,会遇到各种节日,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等,这些节日也跟节假日及一些庆典习俗有关,吸引着学生的目光。新HSK三级H31221.76书写部分就是有关风俗习惯的。通过此题,学生可以了解到春节在中国的地位。题目如下:

zhōng

76.春节是(       )国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再如,新HSK五级H51224.14中的录音内容:

14.男:国庆节快到了,你有什么计划吗?

女:我打算去西安玩儿,那儿的名胜古迹多,风景也不错。

问:女的国庆节有什么安排?

录音中包含了风俗习惯中的“国庆节”;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活动”,关于国庆节的安排;中国地理中的“西安”,并且介绍说西安的名胜古迹多,风景也不错。这类题目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对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帮助。所以,在新HSK的试题设置上,可以更多地介绍中国的风俗习惯及跟衣食住行有关的日常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新HSK试题中呈现的文化因素最多的是称呼姓氏,这是因为新HSK的听力部分大多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对话过程中少不了要称呼对方,所以文化因素中称呼姓氏所占的比例较高。我们也发现在新HSK试题中,关于中国历史的大多出现在五、六级中,笔者认为这是合理的。中国历史旷古久远,从黄帝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了,学生对此感兴趣并不奇怪。新HSK六级H61222.41-43中提到了“孟母三迁”,在低等级的考试中,如果出现此类题目,则会增加考试难度,打击学生的自信,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我们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盲目地更改新HSK的试题内容设置,要以等级水平为基础,确保考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对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的启示

(一)教学中注意文化因素的对比

对比法是语言教学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将双方进行共时和历时的比较,揭示其共性和个性,让学习者熟知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讲授文化知识时,这种对比可以是历时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对比,也可以是共时的、中外文化间的对比。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都存在差异,教学中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对比。比如,新HSK三级H31222.64:

64.我丈夫是南方人,以前几乎每天都要吃米饭,来北方住了几年后,也开始习惯吃面条了。

这是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差异突出的特点之一,而新HSK考生可能只在中国的一个城市学习汉语,只知晓当地的饮食习惯。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中国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时对比,以及中国不同时期内文化演变发展的历史介绍中国文化。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还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国特有货币单位时会学习到“分、角/毛、元/块”,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见到过“分”。学生对此很疑惑,这就要从历时的角度解释文化现象。教师在讲授货币单位时,可以附带讲解“分”的币值较小,现在用到它的场合较少,目前还可以在超市或银行利息中见到,但基本用“角/毛”代替。新HSK三级H31221.77中也通过书写试题的形式介绍了中国的货币单位,例:

yuán

77.10个一分是一角,10个一角是一(     )。

纵观新HSK试题,其中很少涉及中外文化间的对比。但是,我们也可以从某些题目中看出中外文化的不同。例如,新HSK四级H41222.76中出现了中国的一句俗语“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很好解释,题干中也有说明“意思是说当父母还活着的时候,儿女不要到太远的地方工作或者生活,最好能离家近一点儿。这样不仅能方便儿女照顾父母,还能减少父母对儿女的担心”。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重视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喜欢宗族群居。相对于中国人,西方人对血缘关系、宗族关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往往比家庭利益重要。“父母在,不远游”恰好反映了中国重视亲情和孝道的传统道德规范,这与西方社会是有所不同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开展是针对外国学习者的汉语教学,中外文化间的对比也很重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将中国文化和学生母语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了解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文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看待事物、讲授文化知识也应该具备发展的眼光,这要求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中注重共时和历时的文化对比。

(二)教学中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

语言文化因素是与语言教学关系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其中语义文化是语言中文化因素最基本、最大量的表現形式。语义文化是指语言的语义系统、主要是词汇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涵义,它反映了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遇到一些词语如有文化渊源,可以适当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如“知音”这个词来源于一个典故,《列子·汤问》里说:“伯牙弹琴,与钟子期结为朋友。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认为没有比钟子期更懂他的音乐的人了。”后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学生如果知道了来源,就不会把“知音”理解为“知道音乐的人”。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可以了解更多文化内容,通过文化特质的内涵意义掌握词语的意义。新HSK六级的H61221.48-50听力内容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虽然内容说的是“高山流水”,但如果在学习中得知“知音”一词的文化内涵则更有助于理解题目内容。

新HSK试题中还出现了大量成语、惯用语、熟语等,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这方面知识的输入,将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明白文化的来源和意义,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国文化,促进语言学习。

(三)教学中重视文化因素的交际性

刘珣(2007)在著作《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指出:“掌握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原则”,是对外汉语教学基本教学原则的总则,这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所以,在文化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意这一点,使学习者能真正掌握汉语的正确用法,这也可以避免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出现错误。

称呼语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碰到的,前文我们也统计过,称呼姓氏在新HSK文化因素中数量是最多的。对汉语学习者来说,学习如何称呼对方,不仅可以顺利地进行日常交际,而且可以在考试中提高答题的正确率。例如新HSK四级H41222.34的听力题中出现称呼用语“师傅”,听力原文如下:

34.女:师傅,麻烦您开快点儿,我怕时间来不及了。

男:您几点的飞机啊?

女:十点二十。

男:放心,从这儿到机场最多半个小时,保证不会晚。

问:男的最可能是做什么的?

“师傅”最早是对老师的称呼,新中国成立以后“师傅”成为对一般技艺之人的普通大众的称呼。改革开放以后,“师傅”大多数被使用在一个单独的称呼语中,如“师傅,劳驾”等,用于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但是这种用法逐渐被“先生”、“女士”这些称谓语所取代。如今“师傅”更多地用在一些饮食或驾驶员等手工技艺较强的领域,比如“张师傅肉饼”、“赵师傅面馆”。再如,称呼公交车或出租车司机常用“师傅”称谓。H41222.34中的问题就是问对话中男的是做什么的。答案有四个选项“A.记者;B.警察;C.服务员;D.出租车司机”。如果教师在讲解“师傅”一词的时候,注重交际性原则,告诉学生,中国人通常称呼哪些人为“师傅”,那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同时可以提高考试的效率和正确率。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实施一些交际性活动,将生活搬进课堂,突出语言的交际性练习,如:买东西、点菜、预订房间、看病、乘坐交通工具、问路、谈论天气或时间、打电话等场景的布置,两人或多人角色扮演、主题讨论会、辩论比赛、小游戏,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多样、方式灵活的模拟练习,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在语言互动中加深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达到交际性目的。

(四)教学中讲求文化体验的多样性

在考试中,我们只能通过听录音和图片、文字的方式感受文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讲解的难度比语言点要大得多。学生可能面对的是和母语文化完全迥异的另一种文化,仅靠教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很困难,也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可以采用各种方式的文化体验,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全方面综合调动学生感官,给学生带来直观立体的形象。比如说,在文化专题的学习中,不同的文化类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文化体驗方式。讲到饮食文化,可以让学生在食堂选择一份自己最爱吃的中国菜,并将菜品和其他同学分享;讲到中国的建筑,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建筑样式,然后向其他同学展示和介绍,等等。

四、结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新HSK试题中出现的较多的文化因素与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因素是存在偏差的,学生对与生活有关的文化比较感兴趣,而新HSK可能由于题型设置、等级层次等方面原因,并不能与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完全匹配。笔者认为,在某些题目的设置上可以多考虑学生需求,同时要确保考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汉语教师必须认识到文化因素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了解学生兴趣所在,能够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霍尔.无声的语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1991:65.

[2]顾嘉祖.从文化结构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点与难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47.

[3]牛新生.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2002(12):80.

[4]刘雪.文化分类问题研究综述[J].岱宗学刊,2006(12):11.

[5]许慧.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志”、“先生”、“师傅”称谓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305.

[7]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HSK真题集(三级)201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8]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HSK真题集(四级)201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9]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HSK真题集(六级)201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题目(项目号:SJZZ-0160)

猜你喜欢
文化因素文化教学
浅议文化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化因素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青春喜剧:欧美电影市场的文化调味剂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