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专语文教育导入的重要性

2015-09-10 07:22王小丹
考试周刊 2015年55期
关键词:导入语文教学

王小丹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很大程度在于导入语的选择和设计。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着重讲述五种常见的语文教学导入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 中专教育 语文教学 导入

一个人的语文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竞争状况的好坏,要想学生在社会中提高竞争能力,必须培养语文能力,中专中职教育的老师有必要将语文知识转化为素养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知能力,传授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语言类课程,它对教学导入的要求更高。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课,关键在于导入。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它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控教学气氛,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成功的导语,不但能感染学生,活跃气氛,更能激发学生兴趣,打动学生心弦,促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下面谈谈中专语文教育导入的方式。

一、以教师个人形象的感召力激发学生

调查结果表明:50%以上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对该学科感兴趣,教师的服饰状态是教师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一个人的外表,而且可以用来交流思想、增进情感和传送信息。一般而言,教师的课堂服饰要整齐、清洁、庄重、大方。如果一位教师衣着不整,不修边幅,那么,学生就会对这位教师产生坚定自由散漫、事业心不强的印象。外表与心灵并不都是完全统一的,但教师要为人师表,就必须注意自身的一举一动,以免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以文化素养、专业素养直接感染学生,深厚的知识功底、气质魅力与独特的人格魅力是最好的导入。

二、以课程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小故事导入

教师利用课前导入的3~5分钟,尽可能多地授予一些语言文学知识,以自身的真情投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尤其是古文教学,所举事例涉及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学艺术方面,让学生迅速融入到新课当中。实践证明,利用小故事、小事例进行导入效果很好。例如:学习《柳永词两首·望海潮》一文时,通过介绍金主完颜洪亮在听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时,不禁对杭州垂涎三尺,更激起了其进兵中原的野心。“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出自柳永的《望海潮》,还通过历史背景导入:在上课之前,具体、清楚地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态,不仅能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的心态逐渐被作者感染,并向作者靠拢,可以更深刻地领会到文中所抒发的真情。如在教学《辛弃疾词两首》时,介绍辛弃疾的生平而后导入:辛弃疾文武双全。金兵南侵时,乘机聚集2000多人的队伍起义抗金。22岁时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南归后,他一再奏表进言,主张北伐抗战,并练飞虎军。但主和派占上风,他只能当一些无实权的地方官,而且由于他的几种特殊身份一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其实他的祖父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只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二是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是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还常受朝廷猜忌。但他从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一生抱负未得施展,67岁是终因忧愤而卒。因此,在辛弃疾的诗歌里,常常流露出壮志难酬的苦闷,对偏安一隅的南宋的深切忧虑。通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更加能够体悟他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

三、以图片、视频进行导入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专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一篇课文均配有与该材料有密切联系的插图,有的是为了提示教材难点,有的是为教材重点服务。通过对此画的描述、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逐步引入本课的话题,让学生适度了解课文的内容,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活跃。例如在教学《雷雨》时,我就利用文中的插图(鲁侍萍和周朴园三十年后在周公馆见面的情景)提问学生:“通过预习课文大家都知道这两个人是谁了。那么哪位同学来具体说说他们两人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为什么现在会是这样的表情?”这一描述和提问,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激发,课堂气氛立刻变得很活跃。同时,也可以借鉴明星、实事新闻的图片、视频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发与学生的共鸣。例如:最近参加节目“真正男子汉”的男演员张丰毅,在节目中体验军营生活展现了男子气概和坚毅的品格,广受好评。在教学课文《城南旧事》时,通过联系《城南旧事》电影中早期年轻的张丰毅导入新课。此外,还有《傲慢与偏见》、《罗密欧与朱丽叶》、《飘》、《红楼梦》、《赤壁》等影视作品都可以结合明星或影视作品进行新课导入。

四、激情导入法

“激情”就是激发情感。教师一上课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语文成为一泉活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则先要动情。因此,讲述时教师的情绪要尽快“到位”,语句要说得有感染力。如《长江三峡》一课,可以这样导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这是大诗人李白赞颂长江雄伟气势的诗句,当代的作曲家谱写的《长江之歌》更从惊涛澎湃的巨浪中看到了我们民族开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首歌深情地唱道:“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那么在刘白羽的笔下,长江中景色最瑰丽奇特的一段——长江三峡,展现出的是怎样的风貌神采呢?让我们来学习《长江三峡》这篇课文吧。”这样就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趣味盎然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采用这种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达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激疑性导入语是用教师不立即给出答案的设问构成的导入语。激疑性导入语,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使学生探幽取胜,主动探索。

五、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导入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如学习《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的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可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吕叔湘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课堂导入虽然不是教学的主要环节,但是是讲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之一。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课堂导入方式,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兴奋点移到上课中,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内容当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以后,大脑才开始跟着老师的思维一起探讨未知的世界,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牢固。上述介绍的几种语文教育导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同时,可以适当运用电教手段,如录音、幻灯、音乐等,这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可以迅速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诱发他们主动探究问题,掌握新知,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精彩的导入,可以让学生尽情地把握思维中心,围绕教学内容调动思维器官,并积极思考,达到知识的彼岸。教师把生活经验、生活感悟和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导入课堂,师生之间产生共鸣。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表达欲。由此,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深入发现知识的真谛、语言的魅力、生命的精彩,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亢华.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J].新西部(下半月),2008(10):206.

[2]毛维亚.精心设“导”引人入胜——浅谈初中语文导入的方法[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

[3]张超彦.运用导入艺术扣动学生心弦——初中语文导入艺术浅谈[J].教师,2010.

[4]张方瑞.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设计小议[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5]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3-16.

猜你喜欢
导入语文教学
关于中学语文“导入”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