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约佩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教师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灵气,闪出亮点和创新点。这是每个教师所向往的课堂,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且运用自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文就结合数学课堂的具体情况,谈谈对课堂动态生成这方面的再认识。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学习起点 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学生的表现,教学的目标和课堂的氛围,随时做出富有创意的调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充满灵性的创造过程,成为师生放飞心灵的旅程。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堂动态生成。它不仅需要教师具有灵动的教育机智,更需要教师对课堂具有深层次的把握。
一、摸清学生生活的接触面,研究学生学习的起点——动态生成的根基
对学生学习数学来说,每一节课都是一次发展自我的训练过程,是一次学习知识的建构过程,犹如一次挑战自我的攀登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堂进行动态有度的把握,才能更适合学生学习上的各种需求。且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知识水平、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以致产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建模能力,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所以,研究学生是教学研究的根本,也是动态生成的前提。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在课前、课始、课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支点和生长点,帮助我们在课堂上适时、准确、有效地做出智慧的调整。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圆的面积﹙出示准备好的圆﹚,你对它有什么了解?(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生1:圆的面积就是圆的表面大小。
师:你能摸一下圆的面积给其他同学看一下吗?
生摸。(从摸面积上真正了解学生对面积的认识)
生2:圆的面积跟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差不多,还有平行四边形、梯形。
师:差不多是什么意思?能具体说说吗?
生答略。
生3:我还知道圆的面积公式,S=πr。
有些同学也附和起来(后来知道学生有预习的习惯),都知道了,怎么办?这是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到的。学生轻声议论着,老师原先精心设计的精妙教学环节和精心提问一下了泡了汤。然而更不能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把握这一教学资源啊,愣了一下后,随即做出了巧妙调整。
……
师:“大家说得公式是正确的,你们能提前预习,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值得肯定,可是大家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怎么得出的,没经过我们自己的验证,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今天老师就请你们自己当一回小老师,你能用手中的这些圆片,一起来证明你们刚才说的这个公式吗?
“能!”“好!”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索用多种方法验证这个公式。
实际表明,只有掌握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适时做好调整,才能把握好课堂动态,才能随时有精彩的表现。
二、课前剖析教学目标,制定动态的教学目标——动态生成的主干
一般来说,教学目标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教学活动围绕着教学目标步步推进着,它就像一棵树的枝干,也是教学的一个“方向盘”。因此,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剖析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动态目标,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给每节课一个弹性的自由空间,让教师能根据课堂动态进行适时调整。只有这样,教师在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各种资源,胸有成竹地进行合理筛选,果断对个别课堂资源予以放大或缩小。
当然,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孩子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即随着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可以把目标适当地删补、升降。不过对目标只能是适当调整,不可随意改变,更不能完全扔掉原有的预设目标,否则就成了乱生成、滥生成。所以把握目标方向,是教师作为引导者的第一要务,只有在课前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后,制定一些动态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合理地进行抉择,使动态生成有度,课堂才有亮点,才会精彩。
三、善于发现、深度挖掘课堂上出现的点滴资源——动态生成的枝叶
课堂上的点点滴滴资源,像一棵树的叶子,是一个个小小的加工厂,突破点。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模糊点、兴趣点、创新点,抓住课堂上的意外和学生的错误,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隐性和显性的教学资源,让课堂上的每个细节都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个亮点。
如教学《几分之一》时,最后教师出示一道发展题:
师:露出的彩带分别占整条彩带的、,你觉得哪条长?
给学生时间略作思考。
生1:露出的彩带长(后面几位同学也附和着)。
答案显然是错了,没有符合教师事先设想好的要求,所以教师没有表任何态,只是让他坐下,又请了一个孩子。(其实已表示答案错了)
生2:露出的彩带长。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2:露出的里面只有只有4份了,而露出的里面却有5份。
师:你真聪明!跟他一样的请举手!
其实,在这教学过程中这样就能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如有可能,还可以组成正反两组同学进行思辨,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我为学生的精彩而喝彩,也为挽回了学生的自尊而感动,更为成功处理了这一次的意外而呐喊。成功之处在于:面对学生的意外“出错”,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以守为攻,给学生也给自己留了思考的余地,从而在学生的回答中获得有价值的思考或材料,把握住资源,组织好教学,或许能“意外”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因此,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教学资源的“眼睛”,充分发现有深度的教学资源,才会有动态生成的亮点。
四、掌握学生的情感波澜,把握课堂的脉搏——动态生成的经脉
动态生成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欲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保持高度的数学热情、课堂热情、师生热情,让学生的学习在情感体验下动态生成,让学生深入学习教学内容。
如:在让学生用测量的方法亲历了测算圆周率的值后,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然后提起我国古代数学家也计算过圆周率,这时学生就很想知道当时研究得怎么样。当看了具体的资料后,学生有些失落,但很自豪。失落的是古人都这么厉害,自豪的是比外国人早。推波助澜,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很多同学表示要设法计算得更精确时,教师的目的达到了,伺机提及现在电脑已经能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面一亿位时,再让学生猜测电脑是怎么算的。然后介绍圆周率科学精确的计算方法——割圆术。
原本“割圆术”这个数学味极浓的数学知识,学生兴趣不高,而现在情况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很好地把握了课堂的情感脉搏,一条情感主线把知识串联在一起,动态生成天衣无缝,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想与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随着课堂的动态推进,不断做出智慧、灵动、符合要求的调整,使课堂柳暗花明,闪出亮点,闪出精彩。动态生成是人性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每个教师所向往的情景。动态生成需要我们对课堂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事实证明,它更要教师对上述四方面深入细致地把握,对每节课进行否定之否定。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调整教学航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探究,那么一个个充满灵性的“闪光点”一定会爆发出更璀璨的智慧光芒,课堂生命也会呈现出更灵动鲜活的美感。以上是我对生命课堂的体会和拙见,写下来以引起教师关注,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金海跃.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4).
[2]周后峰,孟庆凤.关于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几点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