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敏
摘 要: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和关心事物的主要动力。古今中外凡在学业中有成就的人,对学习都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数学保持浓厚兴趣的人,会全神贯注地学习,千方百计地想方法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平时能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对学习不能保持兴趣,就会视学习为苦役,也就不可能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低劣,成绩下降。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问题设计 教学质量
据有关调查分析,造成一些小学生数学学习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后,就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手段诱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使学习兴趣得到保持乃至高涨,从而形成教学需要的“愤悱”状态,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对如何提高一节课的教学质量谈谈看法。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难点,每堂课提问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例如五年级甲班要种一些树。如果每人种5棵,则剩下75棵;如果每人种7棵,则缺15棵。问这个班有多少人?这批树苗有多少棵?(适于四年级程度)解: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第二次比第一次每人多种:7-5=2(棵),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种:75+15=90(棵)。90棵中含有多少个2棵就是全班的人数:90÷2=45(人)。这批树苗的棵数是:5×45+75=300(棵)或7×45-15=300(棵),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提问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远没有解决的教育学上的问题,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问方法”。如果提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并且学生不可能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可以进行“教育上合理”提问。
二、问题设计要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难度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对全体同学的综合情况(主要指个性、知识、素质、能力、基础等)进行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实际需要,把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得太平直、太浅显,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学生几乎不用通过思考就能立即回答,齐答了事,整堂课表面上看来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则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样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任何益处。而问得太迂曲、太深奥,学生想半天连问题的要点还弄不明白,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就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教学没什么好处。例如四季茶庄购进两批茶叶,第一批有35箱绿茶和15箱红茶,共重2925千克。第二批有35箱绿茶和28箱红茶,共重3640千克。两种茶叶每箱各重多少千克?(适于五年级程度)解:将前后两批茶叶的箱数与箱数、重量与重量分别比较,可发现,第二批红茶箱数比第一批红茶箱数多:28-15=13(箱),第二批红茶比第一批红茶多:3640-2925=715(千克)。因此,可得每一箱红茶重量:715÷13=55(千克),每一箱绿茶重量:(2925-55×15)÷35=(2925-825)÷35=2100÷35=60(千克)。
三、问题设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趣味性
课堂提问要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例如甲、乙两筐中有重量相同的苹果。由甲筐卖出75千克,由乙筐卖出97千克后,甲筐剩下苹果的重量是乙筐剩下苹果重量的3倍。乙筐现在有苹果多少千克?(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根据“由甲筐卖出75千克,由乙筐卖出97千克后,甲筐剩下苹果的重量是乙筐剩下苹果重量的3倍”,可看出:由甲筐卖出的少,由乙筐卖出的多,甲筐剩下的多,乙筐剩下的少;乙筐剩下的苹果是1倍数,甲筐剩下的苹果是3倍数。甲筐剩下的苹果比乙筐剩下的苹果多:3-1=2(倍),这2倍数所对应的数量是:97-75=22(千克),因为乙筐剩下的苹果是1倍数,所以乙筐现在有苹果:22÷2=11(千克)。
四、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甲、乙两个粮库共存粮食107吨。甲库运出23吨粮食后,乙库所存粮是甲库的3倍。甲粮库原来存粮多少吨?(适于五年级程度)解:由题意“甲库运出23吨粮食后,乙库所存粮食是甲库的3倍”可看出,甲库运出23吨粮食后,甲、乙两库共剩粮食:107-23=84(吨),甲库存粮是1倍数,乙库存粮是3倍数,84吨所对应的倍数是(1+3)倍。所以,甲库现在存粮食:84÷(1+3)=21(吨),甲库原来存粮食:21+23=44(吨)。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例如在学习用多边形拼设地板这一课时,我就问:“同学们吃过蜂王浆吗?见过蜜蜂的蜂窝吗?见过人民广场吗?可爱的小精灵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建筑师们也用瓷砖铺设建造了很多雄伟美观的广场,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瓷砖怎么铺而没有空隙吗?你看到过的铺设地板的瓷砖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奇妙的正六面体结构的蜜蜂蜂窝和一些用瓷砖铺设的著名广场及建筑物,借此研究用多边形拼设地板的数学原理,使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本节课有深刻的印象,又使学生能理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又如在统计初步的“成功与失败”“机会的均等与不均等”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投硬币”、“猜红白球”和“抢30”游戏。学生积极性很高,主动参与探究实践学习;通过计算彩票的中奖率,学会用概率解决生活中抽奖问题,学会正确对待各种促销活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
总之,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适应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小学生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学习生活中必需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