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朗读才有真实的语文课堂

2015-09-10 07:22刘艳丽
考试周刊 2015年67期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堂

刘艳丽

摘    要: 要让学生能够比较自如地运用语言,最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语感(包括通顺感、连贯感、分寸感和韵律感),而语感又是经过听和读的反复训练、熏染逐渐形成的。因此,要增强学生的语感,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得多了,就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就能够凭着自己良好的语感,将心中之“意”转化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朗读    加强策略

一、加强朗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汉语具有声音优美、音乐性强的特点。王力先生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中论道:“除了音乐性的美之外,语言形式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东西了。”汉语的每一个语言符号联系着一个概念和一个听觉形象,语音仅仅是这个听觉形象的最表层,它还包含理念上的内容、感情上的内容。在朗读中,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的把握,才能反映出作者的感情,再现文学作品的特定情景,领悟作品表现的哲理意味,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俞平伯认为只有“耳治”即朗诵,才能获得语言信息,深入理解作者的真意,从而获得愉悦的读书体验,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策略

(一)加强预习,丰富词语。

经常在接七年级新班时,脑海中想的都是学生的聪明与可爱。可是当我满腔热情地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往往发现学生固然聪明,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虽然能够把一篇课文完完整整地读下来,但连贯、节奏、语音标准各方面让人不敢恭维。另一部分学生,读起书来比“拉大锯”还更困难,有一小部分甚至连嘴巴都不敢张。《语文课程标准》针对每一个学段都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我就从最简单的做起,让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与差的学生结对子,每天预习的时侯,先让好生带着“差生”读,读生字、读词语、读课文。这样,一方面,好生在自己学习的时候就会想着不单是为自己读,还要想着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差生”与好生交流不会有紧张心理,他们毕竟是同学。每天我上课前五分钟都让一两个学生带读事先准备好的《常用字表》,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热情来了,就连平时不爱开口的学生也跟读了,这样学生的词语量就慢慢地丰富了,读起课文也就不那么费力了。

(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语文是一切知识的基石,语文教师要做的是奠基性工作,语文教师的硬手活在于基本功,具体讲,至少应该是能写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我在平时很注意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标准、流利,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标准、什么是流利,让学生受到一种无形的熏陶。此外,我注重的是课堂上的示范,示范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所以自己一定要做到全情投入,把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通过示范朗读表现出来。在刚接触文言文的时候,我还做到“口把口”地带读,这样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养成了好习惯,读起文言文节奏分明,很少出现断句、破句等现象。在范读的同时,还要做好朗读方面的指导工作,如:停顿,不单单是诗歌的停顿,现代文、现代诗歌也是有一定的停顿的;重音,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过,重音就好像人的食指,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词。重音的处理最重要、最常见的是着眼于情感。例如:“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此句应重读“繁花嫩叶”、“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这样能给人以视听的愉悦,眼前仿佛展现出一幅亮丽鲜活的春天画面,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再现了文章的意境和情趣。

(三)形式多样,听读结合。

为了让学生能热情主动地参与每一堂课的“读书”活动,仅仅全班齐读,或者个人朗读都还不能达到最佳效果,针对这种情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机会,我采用多种不同读法,例如:小组读、大组读、个人读、同桌互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对于美文全篇读,对于精美语段重点读,对于经典文句反复读,真正读出书味。如:七年级学生初学文言文,我在教学《刻舟求剑》时,就让学生反复读楚人的“是吾剑之所从坠”,把楚人的不知变通的世故真正悟透,这样在初学文言文的时候,就不是仅仅定位在像个别同行认为七年级学生只要能翻译清楚就行这样低层面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上了。在教学《醉翁亭记记》时,结合写作背景,重点反复、形式多样地让学生读21个“也”字句,读出抑扬顿挫的韵味,一个与民同乐陶陶然的醉翁形象就深烙在学生心中。

(四)读中感悟,读写结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不同作品的内容、思想、特色。教师不要做过多分析,出示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学生可以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把自己独特的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当然,在此之前,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一些看法、观点进行必要的肯定、指导,最重要的还是鼓励,这样不会让学生失去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字字句句铿锵有力,饱含真情;学生的写作练习也不再是应付性的草文,真正做到了真情实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写的一篇文章《还我琅琅书声》提出:“读书人要读书。”在文中,他分析了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不读书,先生多演戏,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强调“精读”、“博览”。这种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我很认同,也根据农村中学的学生实际而力行之。

还记得参加在福州举行的语文年会,当时钱梦龙老师在讲座《为语文“招魂”》上警示我们,他说,现在的语文教学严重背离了学习语文的规律,很多老师在学生不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就“头头是道地分析”,语文的“魂”丢了。针对农村教学现状,我认为还课堂以琅琅书声就是招“魂”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于漪.《情真意切增温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八期.

[2]窦桂梅.《语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http://teachercn.com.

猜你喜欢
朗读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浅谈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