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题命制审视历史学科证据意识的考查

2015-09-10 07:22侯新闻
考试周刊 2015年62期
关键词:试题命制

侯新闻

摘 要: 历史学科的证据意识是指对史料证据的重视,并将其自觉应用于确认、理解和评价时事之中的心态和能力。基于课程目标内容的修订及其对证据意识的重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以史料为证据的方法训练两方面的原因,试题命制出现了考查证据意识的价值取向。2015年上海高考历史第39题,以全新的情景、全新的方式考查了以史料为证据的使用方法,从时序意识的考查、二重证据法的使用,再到史料权威性的判断、有效证据链的构建,为在纸笔测试中训练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提供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 证据意识 历史思维能力 试题命制 上海高考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2015年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部署实施之年。基于历史学科的“鉴往知来”的功能和高考命题的时代性价值取向,2015年高考前历史教师们都能大致预测到会命制有关“丝绸之路”试题。因而,2015年的上海高考试题命制了一道“丝绸之路”大题是在情理之中,但是试题的新情境和考查方式却是在意料之外。试题第39题,用整整一个大题的篇幅,以全新的情景、全新的方式考查了历史学中最重要的“二重证据法”的使用。一方面,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证据意识”。

一、何为历史学科的证据意识

证据是指那些能够说明事物真实性的事实或材料,有实物、文字证据和证人证言几种类型。历史学是有关过去的学问,过去的人和事无法重现,史料就成为了解过去的媒介,真实的史料对历史知识的建构具有证据作用。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指出:“史料为史之细胞组织,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强调“孤证不足以成说,非荟萃而比观不可”和“尽可能运用典型史料”两大原则,即所谓“论从史出,史由证来”[1]。而“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经验教训的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必须立足于可靠的史料,这是历史学科的本质特点。因而,历史学科的证据意识指的是“对史料证据的重视,并将其自觉应用于确认、理解和评价时事之中的心态和能力。”[2]我的导师姚锦祥进一步指出历史学科的重证据意识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重视史料的证据作用,知道对任何史实的说明和解释都要有一定的依据;二是指具有使用史料证据的能力,即对历史问题能够以史料为证据对相关历史现象做出正确的理解、解释和评价。”[3]

二、试题的命制为何要体现证据意识的考查

以检测学習效果和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命题,实质上是历史学习的逆过程,即由主题提供整合史实的视角,然后依照主题划分阶段,选取史实节点,选择经典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命制试题。那么高考试题为什么要花大篇幅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证据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有何价值?

1.课程目标内容的修订及其对证据意识的重视

华师大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第15课提到了路上丝绸之路的全盛,在第20课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因为目前还没有修订版的高中历史课标出版,所以我只能通过翻看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来寻找证据意识与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

由表一分析可知,修订后的初中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在“证据意识”的表述上更加明确。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指出证据意识的要求是“形成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指出“搜集资料”和“掌握证据”是问题探究的前提;“言而有据”和“推论得当”是表达见解的基本要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指出“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是证据意识培养的原则和方法。因而,以考查学生证据意识为立意的试题命制是对课程目标内容修订的适应。

2.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以史料为证据的方法训练

“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5]历史思维能力与历史学科语言文字能力同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支柱。赵恒烈提出制定历史思维能力的五类教学目标的分级水平,每个目标又分为三个方面,其中“历史材料的鉴别和使用能力”分为“甄别历史材料中的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判断材料的真伪和价值,并给予批判;把不同的史实中提取的信息综合起来,获取证据,论证某一观点”[6]。如今史料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共识,通常都是由教师决定选择什么史料,学生只要从史料中得出需要的结论即可。经过多年时间,课堂热闹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了,但是历史思维能力却不见增强。从赵恒烈有关历史史料使用能力的划分中,笔者理解了史料的选取和应用是以讲究证据意识为前提的,只有以史料作为证据的方法训练,才能实现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因而,试题命制中考查以史料为证据的使用方法,有利于在纸笔测试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试题命制如何考查学生的证据意识

历史学科证据意识的重要性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如何在教学和考试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则成为摆在现实面前的难题。2015年上海高考历史第39题是一个点睛之笔,为在试题命制中证据意识的考查提供了途径,也为在历史教学中以史料为证据使用方法提供了借鉴。

试题原题摘录如下:

“丝绸之路”(14分)

“丝绸之路”,从广义上并非只是丝绸贸易的通道,而是指中西方之间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沟通。假设你是一名历史学家,在研究“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问题,该如何解决?

问题一: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界说法不一。第一种观点认为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第二种观点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解决一:若你支持第二种观点,应选择以下哪些史料作为证据?理由是什么?(4分)

史料A:《穆天子传》,该文献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

史料B: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

史料C: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

史料D: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窑砖瓦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

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的时序意识和如何使用“二重证据法”的能力。很显然史料C发现于唐代陶罐内的东罗马金币在时间上晚于汉代,不能作为支撑“汉代之前就有丝绸之路”的证据。“二重证据法”是把传世文献与地下考古互为印证的历史研究方法。1925年,王国维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开古史新证一课时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7]此外,上海历史高考考纲是把“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考点放在“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一节,有关丝绸之路的“二重证据法”使用显然是考点迁移的结果。

问题二:海上丝绸之路自宋代以后日益繁荣,陶瓷是中国经海路外销的大宗商品。时至今日,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现了中国的陶瓷,这些陶瓷又是怎样运往各地的呢?

解决二:在下图的实物中,哪一类最有助于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情况?为什么?(4分)

古沉船:碗礁1号、南海一号、华光礁1号

出土瓷器、瓷片:巴基斯坦班卜霍尔港遗址及出土的中国瓷片、马来西亚沙捞越出土一百多万片中国瓷片、坦桑尼亚基尔瓦出土大量中国瓷器、埃及开罗的福斯塔特遗址发掘出从唐至清不同种类的陶瓷片。

渔网:印度柯钦港的中国式渔网

第一小问考查的是使用史料证据的能力,判断不同类型史料的有效性和权威性。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史料,作为直接实物史料的沉船是最有效的证据。因为古沉船的踪迹能够勾画出从出发到终点的沿途路线,沉船上的瓷器可以和沙捞越、巴基斯坦等地港口出土的中国瓷器和瓷片互相印证,形成一定的证据链。

问题三:为进一步弄清海上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除文献外,还需填补哪些考古证据的缺环?(3分)

第二小问设问用了“缺环”一词,十分巧妙恰到好处。考查学生阅读地图,并根据所学知识迁移有效的信息,逆向寻找史料证据,解决证据链的缺失问题。证据学上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即如果只有一条证据支持其结论就是不可靠的。马六甲、巴基斯坦、非洲东部虽然出土了瓷器和瓷片但无法证明其就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而来的。为了填补缺失的证据链,应该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在马六甲海峡和非洲东海岸沿海附近继续寻找古沉船。

问题三:“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绵延漫长的时间、穿行遥远的距离、跨越巨大的区域而长盛不衰?请得出结论。(3分)

问题至此,学生已经完成有关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证据链形成,按照SOLO分类理论,此问题考查学生的学生的多点结构和关联结构层次,需要进行多个维度解释丝绸之路延续时间长久和跨越空间广泛的原因所在,目的在于区分学生的历史思维结构层次的差异。

四、结语

“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这对激法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都是十分有益的。”[8]本文认为2015年上海高考试题第39题是一次命制考查学生证据意识试题的有益尝试。高考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既是一种检验,又是一種反拨。试题命制的经验将为历史学科的史料教学和证据意识的培养提供可以参考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46.

[2][3]姚锦祥.从史前时期的课程内容谈历史教学中证据使用的方法[J].历史教学,2014(9).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5.

[6]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1997:190.

[7]王国维.古史新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2.

[8]陈新明.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J].历史教学,2002(11).

猜你喜欢
试题命制
例谈“质量守恒定律”试题命制及思考
例谈化学原创试题的命制
浅谈初中化学工艺流程题的命制
怎样命制出高质量的地理原创试题
引领真实阅读 丰厚语文积淀
从一道数学试题的命制过程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方法
居高临下不如用心其中
加强试题实证意识 提高命制和解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