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琰
摘 要: 生活即教育,游戏是幼儿认识、探究周围事物本能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角色游戏既满足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又是幼儿期最典型和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活动。《指南》也指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如何加强幼儿与角色游戏之间的联系?生活教育是最简单、有效的运用手段。
关键词: 生活教育 角色游戏 有效指导
“生活即教育”反映出幼儿的游戏水平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到角色游戏中去实践、去发现、去归纳总结人们的生活活动,有效地帮助幼儿丰富社会生活经验。
但是我们发现,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游戏中,很少有老师能够有效指导幼儿游戏,有些老师还会误认为角色游戏无非是孩子玩过家家,但是当幼儿玩了一段时间,由于内容、材料得不到更新、补充,老师的指导不够及时,游戏就无法深入进行,游戏水平就无法提高,就会出现高原区。另外,教师不合理地介入幼儿游戏或替代幼儿分配角色游戏的情况,有时也会出现在角色游戏中。
我们要让幼儿应用生活中习得的经验,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感受生活的乐趣。那么如何在生活教育中开展幼儿的角色游戏,帮助幼儿提高角色游戏的能力?我想这和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平时的生活经验及教师的“生活化”的指导密不可分。
一、丰富生活环境,开展“隐性化”指导
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为幼儿提供丰富且多样化的材料与玩具,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促进幼儿的自主活动。小班幼儿很喜欢“娃娃家”游戏,而“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游戏中交往行为不多,主要以摆弄游戏材料为主。因此,教师在创造环境时要注意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求,提供多样性、多层次化的游戏材料。于是,在娃娃家里,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类幼儿比较喜欢的蔬菜、碗、勺子、冰箱、娃娃、围裙等。刚开始,幼儿对各种材料的确特别感兴趣,一进娃娃家就把围裙围好,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烧菜、照顾宝宝。但时间一长,由于“娃娃家”里常常有“客人”做客,狭小的空间就会显得又乱又挤,娃娃家的“爷爷奶奶”们常常无事可做。这时,我意识到应调整游戏环境。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当小客人,在游戏中,“小客人”这一角色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这一阶段,可以投放半成品材料满足幼儿的操作愿望。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也可以带着宝宝一起逛街、买东西,买到的半成品材料还可以带回家加工,改变娃娃家里拥挤的现象。在游戏中,我觉得教师要考虑什么是幼儿当前感兴趣的。为了满足幼儿愿望,我想可以在“娃娃家”附近创设小型“超市”,并提供相关游戏材料,比如制作自动取款机,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并通过图画进行相关记录。我还在“娃娃家”里准备了“家庭画册”,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可以把一些有趣的事情画下来,来做客的小客人也可以在“画册”上留言,互相交流,在画画、看看、说说中,幼儿语言能力有所提高。将游戏内容与生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生活技能,幼儿游戏兴趣浓厚。
二、积累生活经验,提高“技巧性”指导
幼儿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表现,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才会对相似的游戏情节有更多的兴趣及想法。这样不仅可以在教师创造的环境中开展游戏,更能够在这些基础之上对游戏的细节有进一步完善。例如在一开始的娃娃家游戏时,他们反映的内容就是妈妈烧饭、爸爸烧饭;你喂娃娃,我也喂娃娃,总是简单地重复这些动作。这与孩子们生活经验有关系,并且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即使有一些经验,也不能在游戏中反映出来。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我观察发现,超市的两位小营业员在给小顾客结账,其中一位小营业员就对顾客说:“请问你有会员卡吗?现金还是刷卡?”在游戏结束后,我就去问那个小朋友她是怎么学会这么说的,她告诉我原来她平时一直会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结账的时候一直会听到收银员这么讲。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园配合也尤为重要,可以让家长在休息时间带幼儿多去公共场所。丰富社会生活经验必定会提高他们的角色游戏水平,同时让角色游戏成为他们自我锻炼、自我成长的平台,促进幼儿更好地全面发展。
三、加强角色意识,注重“生活化”指导
虽然我们反复强调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区域活动就等于自由活动,只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是“生活化”的指导,是支持、帮助和引导而不是控制。老师应以角色身份向幼儿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劝告或建议,灵活地借助游戏的语言或行为,帮助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例如我们班有个比较内向、胆小的小女孩,平时总是不声不响,很少参加集体性游戏。有一次她选择了“娃娃家”的姐姐角色,我想借此机会主动接近她和她交谈,让她克服紧张、害怕的心理。一开始我发现她很紧张,总是一个人坐在宝宝的床边上摆弄着。于是我介入到游戏中,扮成“妈妈”,通过交流方式交叉介入指导游戏,让她体会到老师变成了“妈妈”,她是“姐姐”,要和妈妈吗一起照顾宝宝,这让她初步有了角色概念。过了一会儿,我假装说“宝宝生病了”,建议和她一起抱娃娃去医院看病,以动作和言语为她示范。这样我不断以角色的介入在非常自然轻松的状态下对她进行引导,有针对性、有效地使她逐步进入角色,建立起角色意识。
总之,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该是环境的提供者,同时是游戏的观察者、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教师不应只是在教室中忙碌地穿梭,更应站在幼儿背后,沉静、慈爱而耐心地观察。在日常的生活教育中应给予幼儿适时、适度、适当的指导,发挥角色游戏在幼儿成长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真正感受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
[2]董旭花.小区域大学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