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燕
摘 要: 本文以课堂观察形式,再现于国洋老师的授课情节,分析于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为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思路创新开辟新视角。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历史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课堂观察指通过观察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1]。
说实话,“课堂观察”这个名词是在经过这次培训之后才得以真切领会的,它和平时听评课的不同在于,它不是简单的记录、反思、收获过程,而是站在研究课堂的角度,对授课者教授对象行为的研究。经过这次网络培训,在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的理论学习基础上我做了一次实践场景的研究尝试,下面就我对苏州新区一中于国洋老师的一堂高三复习课《罗斯福新政》的课堂观察报告做一个成果汇报。主要从学生学习及课堂文化两个维度观察、分析和推论。
一、课前准备
上课前,我了解到高三(1)班是文科班中学生能力较好的一个班级,共有32个人,本课是学生的一轮复习,既然是复习就要与新授课有区别,带着这样的视角开始了我的课中观察。
二、课中观察
(一)学生的准备:于老师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这堂课,你们来上,按照你们对课文的理解做好幻灯,并且做好了我不看,这样,才能反映你们对这节课掌握和理解的真实程度,总之,这堂课你们做主!”课前他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并分了三个学习小组,每组准备一个内容,分别是新政出台的背景(经济危机)、内容、影响。分别做好ppt,小组内合理分工,根据各自能力与特点,擅长电脑的就上网收集素材、有同学制作讲义、文采较好的就写讲稿,表达能力强的展示,从而做到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获得体验。
(二)倾听与互动:因为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每位学生都有任务,所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参与度100%,充分体现新课改提倡的“合作、自主、探究、开放”理念。
(三)课堂结构:整体的课堂是把罗斯福新政分三组选举同学代表上台讲解,学生做老师,于老师在每个知识点中有知识性错误或逻辑性错误时及时纠正,最终做总结点评。
观察1:导入法
学生上台演示,给我们放了一首英文歌“Brother,Can You Spare a Dime?”(译文)《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之后学生开始讲解:“刚才,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相当流行的一首歌曲。大家想一想当时这首歌为什么能够流行起来?它展现出大危机期间怎样的社会图景?表达了工人怎样的心境?”
(我的反思:这导言让我眼前一亮,独具匠心,经过了一番思考,他们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同时考虑教师平时的教授方式,把两者有机结合,并且把必修二经济史P83页学习延伸的内容充分利用起来,既合理又有效。开篇就给我很大触动,教了那么多年,我就没有想到可以这首歌引出全文,真是学习了。)
观察2:内容处理
介绍新政背景时:展示2008年金融危机(4张图片)联想到1929年经济危机(展示图片),第一组学生问,请其他三组学生温故1929年经济危机的表现(从金融、工业、农业、对外贸易几个方面);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政治危机(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根本原因及具体原因);由此引出胡佛解决危机的政策“自由放任”,不仅没有挽救危机,反而使危机更恶化,社会矛盾更尖锐,美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上台缓和矛盾,罗斯福当选为总统开始推行新政。
(我的观察:在讲解背景中我了解到学生对本课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逻辑体系,有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如2008年与1929年的经济危机。注意学生会板书,在学生讲解的同时,另一个学生对背景进行小结,板书扼要、简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资源利用新颖,情境创设合理,最后是巩固提升,学生还出了一道高考材料题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观察3:师生互动
传统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是教授者与教授对象间的互动,传授者适时点拨,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在“问”与“答”间营造课堂气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创新性思维。但这堂课上,我观察到的是除了有上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外,还有学生与听课者的互动。
材料题: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这时全国再也没人搞货币兑换了,纽约州一位参议员到首府,自带一周吃的东西……在麦迪逊广场花园拳办“金手套”锦标赛事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支付,其中有香肠、床垫、帽子、鞋子、大衣、女睡衣、照相机、玩具、高尔夫球裤、机工工具、涂脚药膏、《圣经(新糟)》等。
——摘编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Q: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当时美国出现了用实物进行交换的反常现象。
答:当时美国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物价下跌,通货紧缩;消费者持币观望。
(我的观察:
①教授者与学生的互动:在台上学生的讲解过程中提到了一个实物交换的原因是当时出现“生产过剩”现象时,于老师进行了及时点拨,指明“生产过剩”与“生产相对过剩”之间的区别是:不是真的吃不完才过剩而是没钱买导致过剩,这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和表现,并借此同学生明确了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听课者与学生的互动:在场听课的除了历史老师外,还有政治学科、地理学科、英语学科的老师。学生对“通货紧缩”和“消费者持币观望”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存有疑惑,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虽然做了大量研究但要说得明白还是很难,于是现场请了一位历史老师解答“持币观望”的原因,又请了一位政治老师解答“通货紧缩”的概念。
这对听课者来说是一次不一样的尝试和体验,尤其当政治老师讲解完“通货紧缩”的概念后,更体现了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的确,新时代背景下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理解知识的方式,不能小觑。而在这种新情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强我的专业反省意识那就是:如何拓宽我的历史视野,形成大的历史观,提升学科间的交流与学习能力,增强学科理论的沉淀。)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再唱独角戏,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让学生自己模仿设计设问,更重要的是在设计疑问中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独特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才能[2]。
观察4:模块链接
平时每次上到新政内容中关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时,常常会对其中一个概念“金本位制”一带而过,所以学生在自己准备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给了我们一个回答。同时联系必修2第八单元第一课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建与崩溃。在这过程中实现单元间的综合与链接,做到知识点间的纵横相连。
观察5:材料选取
在学习新政影响时,学生用几张柱状图简明扼要地展示新政措施对经济的影响——缓解了经济危机,使美国走出了经济低谷(附图如下:)
观察6:板书设计—精巧:
观察7:教师特质:
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针对学生的疑惑解答明晰,如“生产相对过剩与生产过剩”、“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经济危机解决与缓解”的区别、“新政的‘新’的理解”等。②适时地补充,如在学生讲解背景时,老师让学生回忆“柯立芝繁荣”的表现。③语言风格:诙谐、简练,这是于老师一贯的讲学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魅力,让学生学得轻松,更乐学、好学,并且其教学中善于“顺势接力”、“尚巧善变”。
三、课后反思
课堂观察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3]。而在真实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通过这次的观察实录,我真切地领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通过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直接影响以后我的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我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课堂文化创设,更会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学生学习能力提升。
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在参与研究中自身获取知识,有助于增进我的专业反省意识,最大限度从被观察者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获取实践知识,汲取改进自己教学的方法技能[4],进而迁移至其他学科专业活动,扩大反省范围与对象,提高教师对专业的领悟与反省能力,进而提升观察者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宏观把握学科知识的能力。
在课后观察分析会议上,于老师给我们讲了他进行这堂教学设计的初衷是:鉴于历史学科的地位及学校和本人对学科的重视度不够的情况下,学生很少会投入历史学科学习,课后作业量较少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投入,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出于这方面考量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在课前准备中,对同学的要求是“课件不允许用现成的,哪怕出错也要有自己的设计和思考,并且我不参与任何意见,全凭你们的理解”。通过观察发现,学生的能量是很强大的,潜力无穷。
在今天新课改要求及历史学科教育环境下,怎样使“老师教得巧,学生又学得轻松”,是所有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义美.记一次课堂观察.工作研究,2011,4:226.
[2]屠玲.让提问走向优效.学术研究,2011,8:195.
[3]林荣凑.《课堂观察手册》诞生记.当代教育科学,2007,24:52.
[4]郭威.课堂观察的实践探索与价值分析.教育教学论坛,2009,6.